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昌宝 《炎黄春秋》2011,(12):39-43
在一般公众看来,1949年后,茅盾先后被任命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和文化部部长,可谓风光无限、飞黄腾达。特别是在思想改造的时代课题面前,茅盾经常以思想改造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然而,当我们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去触摸和感受历史细节时却发现,作为文化高官,茅盾在1949年后,与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自由派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中间派"一样,同样也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痛楚的思想改造历程。"挂外"文化部长茅盾出任文化部一职,是有些实至名归的,他有二十多年的革命经历和经验。他是1921年  相似文献   

2.
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堪称新中国思想文化界第一个重大事件。尽管学术界对这场运动已有诸多研究,但对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的关注与记载却是甚少。在这场体制内的政治运动中,他是怎样参与其中的?作为直接主管领导,他又何去何从?欲知详情,请阅《茅盾与电影 < 武训传 > 批判》一文。  相似文献   

3.
正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清晨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儿子韦韬和儿媳陈小曼:"那两封信一定要在我死后上报党中央和交给中国作家协会,不要在我生前交出。"这样的叮嘱意味深长,也是茅盾未了的两桩心愿。茅盾所说的两封信写于1981年3月14日,是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笔录的。他让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韦韬将他扶起来,要亲自执笔写出来。韦韬  相似文献   

4.
书中人     
《父亲茅盾的晚年》作者:韦韬陈小曼著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6茅盾在中国文坛上驰骋了整整65年,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生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印证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本书着重叙述茅盾一生中最后的15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茅盾谢世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文革"前17年则只选择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忆。本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茅盾晚年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将他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完整地向广大读者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2014年7月,茅盾内弟媳金韵琴撰写的《茅盾晚年谈话录》一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金韵琴系茅盾妻子孔德沚之幼弟、孔另境的妻子,曾于1975年应茅盾之邀北上做客,因此得以与茅盾朝夕相处五个月。该书分为日记、回忆和书筒三部分,翔实记录了茅盾晚年之起居、言谈与思想。那么,在亲人眼中,这个中国当代大文豪究竟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6.
平林 《百年潮》2002,(4):63-64
1980年1月19日下午,茅盾在他的住处与北京语言学院的几位外国留学生谈关于<子夜>的创作问题.这是这位文学大师晚年鲜为人知的一次活动.当时,笔者正为茅盾先生拍摄一些照片.承通知,得以随缘旁听,并且留下了笔记和一些镜头.  相似文献   

7.
他将自己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非洲,如今,在退休之后,他又赶了过去——动荡不安的苏丹达尔富尔。刘贵今,中国首任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在"北京-达尔富尔"这一新的活动轨道上,他是怎样发出中国的声音的?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21,(4)
正"今或无人忆及李汉俊矣"。这是茅盾在李汉俊牺牲多年后缅怀他时发出的感慨。相较于"南陈北李"的佳话美谈,李汉俊这位茅盾口中"品性、学问实有足多"的马克思主义播火者、中共一大代表,知之者不多。李汉俊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最初发起者之一以及筹组中共一大的主要联络人,其历史贡献如毛泽东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中所写,"查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一日》是一本厚厚的大书,茅盾主编,生活书店1936年9月出版。向茅盾提出这个编书倡议的是邹韬奋。当他看到高尔基在苏联发起主编《世界的一日》这个信息,觉得新鲜,很有意义,建议茅盾学步,编一本《中国的一日》,址各地作者投稿写同一天里真实的中国现状,由他负责出版。一开始,茅盾曾有过推托,因为他认为,在中国,只有鲁迅才和高尔基一般有号召力,既然学步高尔基,按道理该书也应由鲁迅主编才对。无奈这时鲁迅先生身体欠佳,再给他加这么重的负担,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只得作罢。但病中的鲁迅还是以行动支持茅盾编好这本书,这可说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0.
冉思尧 《文史天地》2014,(11):52-56
正1940年5月31日,茅盾全家脱离军阀盛世才的魔掌,由新疆辗转来到延安。4个多月后,打算长住的茅盾收到了周恩来希望其去重庆工作的电报。由于茅盾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起人之一,和张闻天等中共领导私交甚笃,孩子的婶婶张琴秋也在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任教育长,于是他决定将两个孩子留下,长女沈霞送入中国女子大学,儿子沈霜送入陕北公学。10月10日,茅盾夫妇启程,临行前毛泽东风趣地说道:"你把两个包袱留在这里,可以轻装上阵了。"夫妇俩怎么也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2015,(9)
<正>1935年,一代报人成舍我在风声鹤唳的北平喜获一子,取名成思危,希望他"居安思危",勿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之重担。而成思危的一生,也确实如父亲所愿,居安思危、勇担重责。居安思危成思危所生活的北平,人民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对时局的厌恶,再加上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对成思危的影响尤为巨大。他在《家》这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觉慧。那个毅然决然离开家庭,寻找自己人生方向的觉慧,在成思危看来,就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队伍中流传着一件事:鲁迅、茅盾曾发电报(又一说为信函)到陕北,祝贺红军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记述鲁迅发电报庆贺红军胜利的是冯雪峰。"文革"后,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茅盾,也曾在回忆录中提及"贺信"的有关往事,但一直以来,这封信的真实性始终受到鲁迅研究界的质疑。1995年,此信被全文发现,但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有关"贺信"的学界争论更是成为新闻热点。去年出版的第四版《鲁迅全集》首次将该信收入其中,"贺信"问题再次受到关注,专家学者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本文作者是鲁迅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所撰写的这篇文章或许可以为我们揭开这封信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3.
康生是一个投机分子,一个通过诬陷迫害他人来谋取个人权益的野心家。提起康生,人人都知道他是党内大奸,但对于其怎样一步步变得让人闻之色变,又怎样"功德圆满"成为"中国贝利亚"的却知之甚少。《解密档案:"中国的贝利亚"在延安》一文将康生政治生涯的一个关键阶段——延安时期——的所作所为进行了精心梳理,以揭露其进身之路。  相似文献   

14.
茅盾,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观前街.1913年,沈雁冰在母亲和表叔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3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与此同时,他勤奋写作,沈雁冰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上海的报纸杂志上. 沈雁冰学贯中西,而他的妻子却目不识丁.在任何人看来都很不般配,但他们不仅携手走完了漫长的人生旅程,而且感情甚笃——尽管其中有过不小的波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中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文坛上努力了将近二十五年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的茅盾先生,今天是他的五十初度,也是他从事新文艺运动值得纪念的二十五周年。从他在中国新文艺工作当中所竖立的辛勤不懈的典型,从他对中国新文艺所开拓的道路,从他在新文艺旗帜下所指示的方向,都充分表现茅盾先生一切努力是为了我们民族的解放与人民大众的解放。今天为了他的五十寿辰,为了他在中国新文坛上二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2015,(5)
<正>伍德沃德是20世纪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和理论上,取得划时代成果的有机化学家,许多人因为他极其精巧的技术和举世闻名的成就称他为"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他在26岁时就在试管内合成了奎宁,之后他在哈佛的实验室内先后陆续合成了叶绿素、马钱子碱、胆甾醇、麦角酸、利血平等至少24种极难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伍德沃德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合成,是一门艺术。"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会把复杂严肃却又枯燥的实验当成一门艺术呢?让  相似文献   

17.
许纪霖未曾料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成为新闻的主角——他进驻B站,作为一名up主开讲中国传统文化课。第一课,他讲的是《儒家替谁背了重农抑商的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中国人信奉儒家伦理,重义轻利,历代统治者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最终导致商业不发达。许纪霖认为"这只是一种错觉"。  相似文献   

18.
"魅力应该是一种神秘感,一种个性,一种能让人保持好奇心的东西……"艾未未划过一抹轻诡的笑,"就像我太太。"话音落时,他的太太陆青正打他旁边经过,熟视无睹地拾级而上。被他呢称为"魅力先生"——那条从东北大街上捡回的扫帚狗,欢快地跟在陆青身后,雀跃不已,时时爆发出"汪——汪汪、汪汪"的叫声。  相似文献   

19.
周媛 《黑龙江史志》2010,(19):36-38
赫德是中国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他执掌中国海关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45年中他不仅管理着整个海关,而且是总理衙门的最高顾问,恭亲王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赫德",他俨然成为了清政府对外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人物。那么作为一个为中国服务的英国人,他是怎样平衡本国利益和中国利益,又是怎样获得清政府的信任和重用的呢?而作为一个清政府眼中的"蛮夷",恭亲王和总理衙门的高级官员为什么会对他另眼相看并大加重用呢?本文即是想通过在阿斯本舰队事件中赫德个人的态度和总理衙门的评价以及赫德与李泰国的处事方法相对比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王灵智教授不仅是研究华人问题的著名学者,在维护美国华人权益活动上也成绩斐然.他几乎参与了过去三十多年来每一种维护美国华人权益的运动.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社会参与型"的研究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学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使命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揭示社会问题,启发人们思考,提高人们的认识,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