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昀 《神州》2013,(3):154-155
卡西尔认为,神话从未消亡,它还存活在政治活动中。德国民族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自1919年成立,1921年希特勒成为该党领袖,并在1934年在德国建立起独裁统治。它显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利用暴力夺权,而是将政治的权力交给话语的权力。纳粹党在短短十余年间击败了其他党派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疯狂的拥护,最终大权集于其元首希特勒一身的过程,也是希特勒充分运用话语权力聚拢人心,建构独裁神话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综合纳粹党在此时期的部分纲领、宣传语、口号等,分析相关的参与者、内容、形式、媒介以及效果(后果)。  相似文献   

2.
李昀 《世界历史》2016,(4):27-36,156,157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严峻形势,杜鲁门政府酝酿出台欧洲复兴计划。为了动员美国民众支持这一计划,杜鲁门政府构筑了一套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话语体系。他们从"自由"着眼,制造国家安全威胁,并将苏联视为"他者",与社会团体共同塑造了美国作为"自由捍卫者"的国际形象。借助宣传欧洲复兴计划这一有利时机,美国将强烈的道德因素注入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援助政策中。这不仅赢得了美国民众对欧洲复兴计划的认同和支持,而且为美国政府全面介入国际事务提供了"合法性"理由和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汪美 《黑龙江史志》2012,(23):81-82
本文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一问题,结合绥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从提升党员培训的科学性、引领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提高党员干部培训的实效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将香港打造成为展示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橱窗",美国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活动。美国通过向香港输出文化产品,援助部分知识分子,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意识形态,旨在达到促使中国"和平演变"的目标。美国的上述活动影响深远,对当代香港社会和民众心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当今香港青年人价值观呈现的西化趋势与冷战时期美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活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希特勒上台的人往往想探寻到其中的某种“秘密”,其实,从我们看来,并不存在什么神秘的东西。希特勒能上台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希特勒成功地把德国的法西斯运动——民族社会主义(简称纳粹)运动发展成一种群众性的运动,使纳粹党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20年纳粹党成立时党员不过数十人,1923年啤酒店暴动时已达五万五  相似文献   

6.
周游 《民国档案》2015,(2):64-68,126
政治节日常被用来展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但在一定时期也可作为民众动员的场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就曾利用国庆纪念日来进行凝聚民心调动民力的抗战工作。抗战爆发后,"以抗战来纪念国庆"已成为此间政府号召国人纪念国庆节的重要方式。为更有效地动员民众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对日常动员进行扩大化运动,并采用节日献金竞赛的方式进行密集的集中动员。通过此种动员方式,民众纷纷响应号召,解囊以资抗战。通过抗战时期国庆日的民众动员,也可看到政治节日在民众动员方面的功用,使我们对政治节日有更多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专门负责进行国内外宣传的官方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发动了规模庞大的对华宣传项目。它主要利用新闻报刊、非新闻类出版物、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针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宣传,并对沦陷区的日本军队进行心理战,其目的是在鼓舞中国士气和促进中美关系的同时,改变中国人对自身、对美国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依靠美国政府在战时中国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战争信息署的对华宣传活动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正>在8.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那么,作为传播宣讲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之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成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此从教学主体和客观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体因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活动,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本文在搜集最新相关出版物的基础上,概括分析21世纪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研究的新特点,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一直存在"民众的统治"与"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中政治领袖与民众权力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雅典民主政治既非"民众的统治",也不是"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而是民众与政治领袖的共治.民主政治权力为民众和政治领袖所共享.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苏联和法西斯德国,这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前,经济贸易关系异乎寻常地密切起来。这种关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扩大、对苏德双方都产生了什么影响,仍然是研究二战史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约有130万奥地利成年男子和少年卷入战争,成为希特勒历次对外扩张的参与者。这一结果的发生来源于一战后德国与奥地利许多政治家、军官、经济界人士、工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主张的合并思想。在希特勒的鼓吹下,1938年4月,99.6%的奥地利人以公投的形式支持"奥地利与德意志帝国的再统一",奥地利成为法西斯德国的一部分,许多奥地利人主动投身希特勒的对外侵略,同时,也有不少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对奥地利社会造成了无尽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纳粹党从建立初期便与某些垄断巨头建立了关系,从而揭开了纳粹党与垄断资本逐步结合的序幕。笔者认为,目前对两者在1928年前的关系的研究已较成熟,但对1929年至希特勒上台前两者间的关系,似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表现在主要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过于强调德国陷入经济危机后纳粹党与垄断资本结合步伐的加快,过于强调两者  相似文献   

14.
娄胜华 《民国档案》2017,(3):128-134
"二战"结束后,凭借在内地全面执政的有利形势,中国国民党恢复了在澳门的公开活动。在加强党员征集与组织发展的同时,国民党创办与推动成立社团并依托社团组织动员华人民众,强化党国教育及意识形态灌输,筹划大型祝庆活动,参与内地"制宪"、赈灾等事务,协助解决华人社群民生及行业劳资纠纷,促进澳门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国民党战后在澳门的活动,目的是服务于内地政治需要,即通过扩展其在澳门华人社群的政治影响,争取民众支持南京政府。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联邦德国部分倾向于民族保守主义的历史学家、时事评论家和自由作家连续发表著作,力图打破"禁忌",颠覆左派"知识霸权",重新解说德国历史,特别是纳粹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使纳粹主义"历史化"、纳粹罪行"相对化",在"卸却负担的"历史观的基础上,构建"有自我意识的"民族认同,恢复德国传统的大国地位。"新右派"历史修正主义虽然只是联邦德国政治文化中的一股"逆流",但有较深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必须予以认真对待,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16.
自德国统一以来,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然而,在德国国内,一度被断言"死亡"的种族化的地域色彩却经历了一个"复活"的过程。德国的各地域人群一直都在拟制"自画像"和"他画像",而且将其越来越与公民社会运动关联起来。尤其是在政治中心的首都柏林,可以说存在一种"身份认同的游戏"。一方面,都市文化需要多样性和异域风情;另一方面,地域标识也愈来愈成为社会、政治领域内非常重要的包装宣传策略。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倾向于地域研究的政治民俗学绝对具有全新的、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翟韬 《史学集刊》2023,(6):59-71
在冷战前期中美对抗的时代,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宣传攻势。这种攻势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中国大陆居民,运用中文媒介“对华宣传”;另一种是运用外文媒介在国际舆论中开展“涉华宣传”。对华宣传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运用的主要媒介是广播和邮寄印刷品;涉华宣传的目标人群是外国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主要媒介是新闻和出版物。大体上,美国对华和涉华宣传针对的受众是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宣传媒介的选择相应地也是“智识活动”和“知识体验”式活动(广播读书会、时政新闻和书刊、社会纪实小说等),内容多围绕深度时政新闻话题展开。这是美方针对第三世界社会精英一种惯常的宣传技巧,体现了冷战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年历     
<正>9月September16 1944年9月丘吉尔和罗斯福一致同意将二战的战争重点从欧洲转向太平洋战场。此刻,纳粹已不再是盟军的主要对手。丘吉尔声明英国将在太平洋战场做出更多贡献。17 1944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线盟军发起"市场花园行动",试图解放荷兰北部地区并进入德国。"市场"行动指空降部队的作战,"花园"行动指地面部队向北前进。但是,这一作战遭到了惨败。  相似文献   

19.
邓白桦 《安徽史学》2007,(5):19-26,90
1934年1月20日德国纳粹劳动法出台,废除了工人在魏玛时期争取到的劳资平等的法律地位,在企业中建立起"领袖-追随者"的"企业共同体"式劳资关系."企业共同体"是纳粹鼓吹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在企业的缩影,但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并不是纳粹运动领导人,而是魏玛时期的经济界.纳粹党上台前对企业劳资关系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认识,从在野党转为执政党后,纳粹党为尽快恢复经济,扩军备战,放弃了上台前鼓吹的行业自治,剥夺了工人和职员的共决权,确立了企业主在企业中的领袖地位,以赢得企业主集团的支持.这部法律体现了两者利益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为争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阵地,美国对新中国实施了以冷战宣传为主要形式的心理战。美国对华冷战宣传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广播渗透、播撒传单、涉藏反华宣传、针对中国研制和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开展心理"反宣传"计划。50年代的心理宣传计划,带有明显的战时色彩,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其心理宣传攻势直接服务于战争需要。60年代,美国对华冷战宣传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冷战宣传手段的多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美国对华开展的大量负面冷战宣传势必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塑造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种冷战宣传触及了东西方对抗的本质——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冲突。通过对华心理宣传,美国试图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意识形态,旨在达到促使中国国家体制发生变更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