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美两国都有在战后进行经济合作的构想,并为此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由于双方对经济合作的考虑各异,特别是由于两国矛盾的发展,罗斯福政府关于战后苏美经济合作的构想没能实现.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杜鲁门政府逐步把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同美国的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不仅没有满足苏联方面提出的货款要求,而且还关闭了美国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大门.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援助计划标志着战后初期苏美经济合作尝试的失败.此后,两国矛盾进一步加剧."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建立揭开了东西方经济冷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书讯     
《世界历史》2012,(4):139+144
《战后初期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金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杜鲁门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是美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政府的政策行动上。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探讨的是国内政治的发展对于外交政  相似文献   

3.
李昀 《世界历史》2016,(4):27-36,156,157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严峻形势,杜鲁门政府酝酿出台欧洲复兴计划。为了动员美国民众支持这一计划,杜鲁门政府构筑了一套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话语体系。他们从"自由"着眼,制造国家安全威胁,并将苏联视为"他者",与社会团体共同塑造了美国作为"自由捍卫者"的国际形象。借助宣传欧洲复兴计划这一有利时机,美国将强烈的道德因素注入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援助政策中。这不仅赢得了美国民众对欧洲复兴计划的认同和支持,而且为美国政府全面介入国际事务提供了"合法性"理由和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全球性主导地位,主要是在20世纪尤其是冷战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战后以来美国一直奉行的全球战略及其所体现的主流安全观念和战略思想息息相关。在冷战时期,美国有两位最重要的战略家(凯南和尼采)、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文本("长电报"与NSC号文件)。这两人和两个文本对战后以来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的主要特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尼采的思想更能代表冷战时期逐步形成的一套主流战略观念,即立足于"最坏假设",强调实力地位,偏重军事手段,追求绝对安全,秉持道德普遍主义和意识形态优越论。这套战略观念既成就了美国的超强地位,也造成了美国霸权的困境,是理解当前和未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随之进入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五六十年代的亚洲形势远比欧洲错综复杂.东亚和东南亚成为冷战时期大国利益的交汇地区.日本与东南亚在战后冷战的国际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重新交往,始于战后初期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赔偿.这种赔偿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利用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初期一段时间内的困难处境迫使它们开放市场,以便进行经济扩张;另一方面,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整个冷战时期,日本依靠美国的安全保障致力于经济活动,是冷战的最大受益者.  相似文献   

6.
"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是美国新左派运动重要组织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和民主政治改革。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尤其是越南战争不断升级,该组织在60年代中期从追求体制内政治改革转向反战运动和反权威、反体制、反主流文化运动,甚至暴力对抗权力部门。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国家安全为由,借反苏反共的冷战话语和维护美国传统价值信念之名,对"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实行全面监控,并于1968年启动"反谍计划",通过渗透、误导舆论、心理战、法律骚扰等手段破坏和消解该组织的活动和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60年代末"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走向衰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新左派等国内持不同政见者的打压,体现了美国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7.
自冷战肇端,杜鲁门政府就确定了"使用除战争以外一切手段削弱共产主义"的全面冷战战略,并为其后历届政府所沿袭。在东西方对抗的背景下,宗教亦被美国心理战政策制定者挑选出来,成为其团结中间地带国家、反击共产主义的冷战武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为遏制中国而对东南亚佛教国家实施了心理战项目,该行动的理论基础、政策目标、方法手段及其成败得失充分展现了美国以各种手段争夺中间地带国家的冷战历史。  相似文献   

8.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奇逊竭力塑造出新的国际秩序,使之能够助益于提升美国国家实力。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成功推行,加速了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获得,艾奇逊及其同侪最终构建起一个反映美国价值观,守护美国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全球体系。  相似文献   

9.
冷战初期,杜鲁门政府通过组建美洲政治军事集团、提供军事援助完成了战后美国对拉美政策的第一次转变,即由反法西斯的外部入侵向抵御共产主义的外部影响,同时奠定了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基调——战略利益是防止共产主义在拉美扩大影响,经济利益是促进美国在拉美的自由贸易和投资。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拉美政策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战略优势地位不断下降,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通过对拉美政策的两次调整实现了第二次转变:战略目光由重点关注冷战前线地区演变为前线和后方兼顾,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冷战形势;战略手法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以遏制共产主义在拉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围绕对“冷战”起源的讨论和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美国史学界对战后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发表了不少专著和文章。台湾学术界对此也有专论。有的认为当时美国并无一个明确的对华政策;有的则说美国政府帮了中国共产党的忙。 究竟应该如何来反映和评定这一段历史?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对战后中国和远东形势有什么影响?本文拟通过对1947年底、1948年初发生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辩论的分析,对上述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所以要分析这场辩论,是因为它几乎囊括了当时美国各派势力的政策思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冷战的兴起和苏联的核威胁促使杜鲁门政府建立常设性国家民防体制.联邦民防局积极推动民防宣传和动员,通过东河计划寻找“科学依据”,实施包括“警戒美国”巡展和社区民防动员在内的一系列宣传和动员计划.杜鲁门政府的民防宣传和动员政策有所见效,但也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传播冷战意识形态的工具,折射出外部冷战环境对美国国内安全政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杨 《世界历史》2006,11(1):31-38
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联邦政府在国家决策层中设立了负责科技事务的职位,并开始将大量联邦资金投入到支持国家冷战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科研项目上;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由疏离政治转而融入举国一致的冷战中。这一变革始于冷战初期,到肯尼迪执政时期才最终转型成功。本文试图从美国空间决策的角度探讨科学家在美国冷战决策和政府科技政策转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又是怎样通过与国家政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被“冷战化”的。  相似文献   

13.
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联邦政府在国家决策层中设立了负责科技事务的职位,并开始将大量联邦资金投入到支持国家冷战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科研项目上;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由疏离政治转而融入举国一致的冷战中。这一变革始于冷战初期,到肯尼迪执政时期才最终转型成功。本文试图从美国空间决策的角度探讨科学家在美国冷战决策和政府科技政策转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又是怎样通过与国家政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被“冷战化”的。  相似文献   

14.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寻求制定一项促进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前期的"解放"政策都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随着新的国际局势的发展,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确立了.演变"政策,该政策与以前的"解放"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并成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在冷战期间对东欧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5.
麦卡锡主义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卡锡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潮流。五十年代初期在美国横行达五年之久。本文对麦卡锡主义的迅速兴起、迅速衰落及其与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关系作了探讨,为我们了解战后美国史提供了一些材枓。  相似文献   

16.
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战后体制"纳入战后美国的"主权"体制之中;另一方面,为阻遏共产主义发展,美国鼓励日本重整军备,使日本"战后体制"成为其冷战体制的重要构件。日本出于维护"国体"、恢复国内经济、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回归国际社会、逃避战争责任等考虑,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了"战后体制"的构建。日本"战后体制"保障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冷战功能则造成了亚洲的分裂,并阻碍着日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亚洲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范登堡决议案》是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在战后初期美国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决议案所确立的一些政治原则,如联合国框架下的"区域性安全"与"独立和集体自我防御"原则、"自助与相互援助"原则,成为大西洋联盟政策所尊奉的圭臬,对美国外交政策、国内政治实践、美欧联盟关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范登堡决议案》也加剧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冷战对抗性;从长远看,《范登堡决议案》导致了美国内政外交的不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战后初期,美国第三十三届总统哈里·S·杜鲁门的对内施政纲领——“公平施政”,究竟是基本上继承和扩大三十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经济改革的传统呢?还是完全抛弃了罗斯福总统的自由主义精神,背离“新政”越来越远呢?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三十多年来,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 早在1947年,我国就有人斥责“杜鲁门政府彻底背叛了罗斯福,……一切都循着罗斯福  相似文献   

19.
论冷战期间美国的“隐蔽行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建才 《世界历史》2005,8(5):56-66
“隐蔽行动”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主要战略之一,是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一个重要子战略。冷战爆发后,面对苏联的激烈反击,杜鲁门政府很快制订了这一战略予以抗击。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继承实施了这一战略。随着冷战格局的变化,美国隐蔽行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作为美国冷战战略库中的一件重要武器和遏制大战略体系中的一根重要支柱,隐蔽行动战略的实施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冷战外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冷战外交探析孟庆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及其盟国对苏联和与之友好的国家实行遏制政策,中国共产党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也属美国反对和制裁的对象,从杜鲁门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政府都实行了反共反华的外交政策,在外交、经济、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