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体系理论”与古代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着重讨论世界体系理论在古代史,特别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史前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指出类似世界体系的交流网络在古代两河流域社会鸟鲁克时代已经存在。乌鲁克世界体系研究在方法、角度上给古代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将考古学证据与世界体系理论相结合的问题。最后,本文还强调鸟鲁克世界体系是一个更大范围的西亚北非世界体系形成的前奏,将鸟鲁克世界体系放在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内考虑将更有助于推动古代社会的整体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杨军、张乃和先生主编,朱寰先生作序的《东亚史》一书,2006年由长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首创区域史视角下的东亚史研究体系,在区域识别、区域划分、历史分期、整体区域研究及各部分具体区域研究、区域内部互动及外部互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的见解。实现了中国学者编写东亚通史从无到有的突破,对于深化东亚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素有"日本的东印度公司"之称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组织并推动日本史学界对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大规模的地理和历史调查,为日本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实施大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1908年,在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的大力支持下,"历史地理调查部"吸纳白鸟库吉和其他东洋史学者研究"满洲"与朝鲜的历史地理,出版了《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报告和研究专著,构筑了一整套完整的殖民主义理论体系和东亚历史叙事方法。其中的"满鲜史观"强调"满洲"和朝鲜的不可分割性,试图从史学角度证明"满鲜一体",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提供"合法"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笔者共收集了日本学界有关明清史研究的论文96篇,著作11册。研究的主题涉及明清史的各个领域。如果要概括出一个研究倾向的话,那么以海域为轴,超越国家的边境来重新思考国家权力与统治,以及从活动于内陆与沿海的政治势力与权力框架之外的人的视角重新分析东亚近世史,显得尤为活跃。东京大学特定领域研究项目"东亚的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宁波计划)"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包括早坂俊广编《文化都市宁波》、高津孝编《生活连接的宁波与日本》(小岛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特别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到发起珍珠港事变,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是一段充满血腥,残酷杀害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罪恶史。日本国内忠于历史、主持正义的历史学,比较客观地记写这段历史。但日本右翼势力却诋毁这是“自虐史观”,他们竭力歪曲这段历史,肯定日本发动的“大东亚战争”的正当性。现在,日本政府审定的2002年版“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教科书,就是“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新标本。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5月31—6月2日,由《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主办、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面向未来,构建中国史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来自全国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会。兹将会议内容择要综述如下。一、构建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研究。于沛《走出历史学,回归历史学——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话语体系的思考》强调了历史研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和史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相似文献   

7.
蒙文通"以治诸子之法治史",用哲学方法求史料的思想意义;"观史如观澜",审历史大势以求通变;"事不孤起,必有其邻",强调历史整体性关联,也注重断代史、专门史与通史的深入互动;从"制度与文化"的因革来探索历史的变化之迹,以期对社会经济领域诸多新现象进行重构解释;比较中外历史的差异,以认识中国历史的特性。蒙文通综合运用上述治史方法,以求历史研究探源明变,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2011年度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成果超过了180篇。其中,包括《东亚海域丛书》两本著作在内,有关对外关系、海域社会的成果很多。在其他领域,通过对于新出史料与基夺史料的研究与重新解读,提出新的历史像的力作也不断涌现。下面分类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9月24—25日,"十—十三世纪东亚史的新可能性——首届中日青年学者宋辽西夏金元史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与日本宋代史研究会共同筹划,复旦历史系承办。来自中日两国的26位学者就宋辽西夏金元各时期的政治、制度、思想、军事、经济、社会诸领域,及其研究的"新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大陆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还是台湾版的《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东亚”作为一个条目都不曾出现。西方在“远东”史概念下进行的研究,其范围和现今通常使用的“东北亚”一词相近,且时常只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以“东洋史”面目出现的亚洲史研究在日本虽颇有进展,但这些著述一般都是按照国别史的体例进行编排的,无法体现出一部通史所应有的本来面貌,加之这些著述中的某些部分因其与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暧昧关系而存在着一种对东亚历史进行刻意曲解的倾向,因此,在区域化和全球化相互纠缠、…  相似文献   

11.
古代国家形成的基本前提至少有两点:一是古代国家都是建立在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性经济的社会之上的。二是古代国家是从社会资源被不平等占有的社会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国家就是一种在必要时用强制力维护对于基本资源的不平等占有的政治组织。本文讨论了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上的几个问题,如中国正史中提到的弥生时代"百余国"的性质、原始官制的产生、中国王朝与邪马台国倭女王的关系、4世纪以后的西日本统一王国、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政体性质等。本文指出,日本古代国家是相对独立地由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建立起来的;日本古代国家是在东亚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日本国家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与东亚大陆上的原生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很短暂的。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一是环境史专题实证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二是更加深入地探讨环境史研究的主旨关切及学科体系构建等问题;三是包括社会史、城市史、全球史和经济史等历史研究领域,生态转向的趋势愈发明显和突出;四是区域环境史继续受到重视,整体环境史建构也被提上议程。本期的“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研究”笔谈,包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院王利华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滕海键教授的四篇环境史专题文章。王利华教授的《“盲人摸象”的隐喻——浅议环境史的整体性》探讨了环境史研究实践中如何运用多学科手段和实现“整体史”的学术目标这一令人困扰的问题;梅雪芹教授的《生态生产力标准——环境史研究中历史评价尺度的创新及其意义》从环境史角度讨论了历史评价尺度的转换和创新问题;周琼教授的《区域与整体:环境史研究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刍议》探讨了环境史研究碎片化与整体性的辩证关系;滕海键教授的《论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论述了经济史研究生态取向的内涵和趋势、价值和意义。这四篇文章聚焦于环境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见解,希冀对促进环境史研究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大学与学术研究体制的建立,中国近现代的史学研究得以蓬勃发展,中国史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涌现了一批学术大家。就研究取向而言,大多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因为20世纪初以来是中国走向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重要历史阶段。民族救亡与政治革命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最强音;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则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东亚汉籍史料的大量刊行,全球史与区域史的发展与兴盛,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8.
冷战史是后冷战时期受到中国及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2 0 0 2年 8月 6日至 8日 ,北京大学现代史料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及北京东城东方历史学会主办的冷战中的中国与周边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与会学者 ,围绕着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题 ,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学术交流。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回顾  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的影响密不可分。张振江 (中山大学历史系 )的《美国与中苏关系 :以雅尔塔…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成绩斐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随着新中国历史的向前推进,新中国史研究也呈现出可喜局面。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促进新中国史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对新中国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党的历史上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新中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更好地推进新中国史研究,推动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杨凤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宋学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光耀等长期耕耘在新中国史研究与教学领域的学者,从大历史观、方法论、叙事体系、时空观念等角度撰写了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成绩斐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随着新中国历史的向前推进,新中国史研究也呈现出可喜局面。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促进新中国史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对新中国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党的历史上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新中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更好地推进新中国史研究,推动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杨凤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宋学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光耀等长期耕耘在新中国史研究与教学领域的学者,从大历史观、方法论、叙事体系、时空观念等角度撰写了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