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惠栋与古籍整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惠栋(1697——1758年),字定宇,一字松崖,元和人.乾隆十五年(1750)被召举经明行修之士,未及进而罢归.惠氏三世洽经,其祖周惕,父士奇,咸有著述,尤精汉《易》.栋为士奇次子,自幼笃志向学,家有藏书,日夜诵习,自子史杂说及释道二藏,靡不钻研穿凿.归田后更潜心经学,一生著述丰富.有《周易述》、《明堂大道录》、《禘说》、《易汉学》、《春秋左传补正》、《九经古人》、《后汉书补注》、《古文尚书考》、《松崖文钞》及《松崖笔记》等.  相似文献   

2.
1、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梁启雄《荀子简释》:“分,疑本字之讹.”今按,梁说不察《荀》书同例.“《荀子》全书大恉,胥归于礼”,而“荀子谓礼之意义,一言以蔽之,曰“分”.其意义与作用,在建设一种分的制度,使其各守所分而不相逾越侵犯也”.(请参阅罗根泽《荀子礼论通释》,刊《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二卷第二期).“分”既用来作为治国之制,所以,《荀》书有时便把“分”作为制的同义语.如,《荣辱》;“所谓大分,也就是重要准则.《荣辱》:“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4,(3)
<正>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图书馆藏有自明万历年间至民国时期的《说文解字》33种,其中刻本23种(含珍贵批校本3种),抄本1种,石印本2种,铅印本1种,民国时期影印本5种。本文拟对3种珍贵批校本做简要评介。一、朱叔鸿过录惠氏父子批校本《说文解字》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清代著名经学家、吴派创始人。主攻易学,兼及史学、语言文字之学,有《易汉学》、《周易述》、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他吸取诸家思想别开一代新的学风。他始终很重视教育,《荀子》的第一篇《劝学》,是荀子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专著。荀子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对于今天仍不失为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5.
《东吴三惠诗文集》整理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吴三惠诗文集》指清代学者惠周惕、惠士奇、惠栋三人的诗文集。三惠之诗文集。传世者有惠周惕《砚谿先生诗集》7卷、《文集》1卷、《砚谿先生遗稿》2卷,惠士奇《半农集》3卷与惠栋《松崖文钞》2卷等。笔者此次整理,除将以上诸集校勘标点外,还辑得《东吴三惠佚文辑补》5卷.《东吴三惠诗文集有关诸家序跋与提要》1卷及《东吴三惠重要传记材料》1卷。本文即对诸集之版本、内容与整理过程进行说明与述论。  相似文献   

6.
荀子学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学辨葛志毅司马迁作《史记》以孟子、荀子并言,谓二人咸尊孔子之业,并无高低轩轾之论。《荀子》自《汉书·艺文志》著录于儒家,历代目录因之无异辞。宋代理学大兴,始有尊孟抑荀之举。宋代以来,荀子倍受攻击的最大口实在《非十二子》有子思、孟子及《性恶》一篇,...  相似文献   

7.
史绳祖,人称"学斋先生"。在南宋后期的四川地区,是一位较有名望的学者。其著作颇丰,有《周易古经传断》、《学斋类稿》、《孝经集解》、《学斋占毕》等十余部,《学斋占毕》是他仅存的一部著作。此书内容广泛,经史子集百家之学皆有涉及,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且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  相似文献   

8.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头两句。其中"杨"和"柳",大家知道是指他的发妻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但李淑一为何被伟大领袖尊称为"君"?  相似文献   

9.
酷吏     
"酷"字从酉,表示与酒相关,在《说文》中的本意是"酒味厚"。"酷"字与残酷、残暴产生关联,早在《荀子.议兵》中就有提到,说"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意思是说,秦国的君主,他使民众谋生的道路很狭  相似文献   

10.
阜阳汉简《诗经》与今本毛诗相校,有较多异文,学者们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是,《二子乘舟》中有一处重要异文由于释读错误一直被忽视了。编号S049、S050两支简上整理者释为"苞"字的字,应改释为"荀",读为"汛"。今本毛诗此字作"汎",清代学者朱骏声早已指出,毛诗此处的"汎"字是"汛"字之讹误。阜阳汉简此字作"荀",读为"汛",恰好证明了朱骏声的推断是正确的。因此,此处异文如能被确认,对于《诗经》文本及相关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阮元与清代今文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元在清代学术史上主要以考据学成就而著称。但是,他与今文经学也有关联。他不仅为庄存与和孔广森等的著作作序表示推许、予以资助出版,而且与凌曙、龚自珍等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他在学海堂中明确表示尊重何休及其学术。这是因为:一方面,清朝统治者赞许今文经学;另一方面,乾嘉汉学盛极而衰并遭到了攻击。阮元兼容今文经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兴起和光大。  相似文献   

12.
王朝鼎革时期的开国之君多为具有“卡里斯玛”品质的人,司马懿虽受儒学之风的熏染,却具备“卡里斯玛”的气质,他的身上兼有狮子和狐狸两种习性。曹操去世后,谁来统一三国,历史最终选择了司马懿。司马父子最主要的功绩就是“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使天下归于一统。虽然司马父子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但从汉魏时代民众的呼声,时代的主旋律来看,司马懿又是“曹操事业的继承人”。近来有人把曹魏灭亡的原因归诸司马懿长寿,但司马懿绝非是靠长寿代魏成晋的。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的董仲舒不过是专治《春秋》的纯儒,而这一认识在《汉书》中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在武帝朝并未被过于重视的《春秋》纯儒董仲舒,随着汉代政治形势及学术倾向的变化,至元帝时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武帝时期。至刘向时董仲舒始被鼓吹为对武帝朝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儒宗。班固接受了刘向的说法,并为使得董仲舒符合两汉的儒宗标准而刻意通过种种手段提高了他在武帝朝的政治参与度,于是董仲舒从《史记》的纯儒一变而为《汉书》中"于世有益"的儒宗。  相似文献   

14.
孟祥娟 《文博》2022,(1):75-81
韦曙是唐代宰相韦执谊之子,墓志由其弟韦昶撰写,提供了韦执谊家族及其诸子情况的珍贵资料。结合《韦曙墓志》与传世史料考证可知,韦执谊家族对于光大门楣有着强烈之渴望。其长子韦曙,三十六岁始登科入仕,由州郡幕僚至左拾遗、尚书省郎官、尚书右丞、京兆少尹、太常少卿,历常州、郑州、苏州、福州、广州等地刺史、节度,终官岭南节度使兼广州刺史。韦曙兄弟六人,至韦曙去世时,唯韦昶与韦绚在世。昶与绚为兄弟二人,可破历来以绚为昶改名之说。  相似文献   

15.
徐复是北宋著名术数家,因其精通京房易数,获宋仁宗赐号“冲晦处士”。曾巩的《隆平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王称的《东都事略》及脱脱等着的《宋史》均收录了《徐复传》。从比较不同版本的《徐复传》,可以得出一项重要的启示,也就是《隆平集》的史书地位不但出类于宋代,更留芳于元代。  相似文献   

16.
庞骏 《史学月刊》2003,(6):27-33
刘宋的东宫武官在南北朝军事逞胜的外环境和刘宋皇权不断加强的总趋势下得到了较大发展。刘宋四帝对于东宫武官制度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宋武帝恢复晋末罢废的太子二率,增设太子三校、三将等职官;文帝时二率、三校成为东宫主要武官职;孝武帝大力罢省东宫武官,削抑东宫势力;明帝则再度恢复东宫三校,并新增东宫直阁等武职。总而言之,宋之东宫武职呈现出明显的强弱跌宕、阶段性变化,这既是刘宋诸任皇帝权力强弱异势的现实表现,也是刘宋皇权重振之路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7.
董其昌是晚明的书画大家,他借禅论书画,其书画的理论和鉴定意见,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他的一些书画题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题跋作为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有很多是言前人所未言的创见;但作为书画鉴定的方法和判断,则有不少是错误的。进一步剖析和考订,可以看出,董其昌的鉴定方法往往是命题式的。而支配这种方法的思想,除去禅的外表,仍是晚明占主导地位的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18.
于成龙  李雪 《收藏家》2013,(2):7-12
2012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隆重开幕。在此展览中,元代倪瓒《水竹居图》轴,为国内仅见倪瓒设色之作,堪称绝品;元代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卷,乃目前所见黄公望最早之作,弥足珍贵;其它如明代文征明、沈周、项圣漠、董其昌,清代王时敏、王翚、王鉴、王原祁、恽寿平及郎世宁等画品,亦为翘楚之作。  相似文献   

19.
张京华 《史学月刊》2003,(6):101-105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标志着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的建立。同年,顾颉刚先生写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列举《周易》的记载认定先商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的史实,其中借用了王国维的研究结果。顾颉刚先生撰此文本来做的是一个反题,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破坏和建设只是一事的两面”,所以此文实为顾颉刚先生在古史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古史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司马光的史学与其经学之一的易学之间的关系。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他提出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易就是阴阳之变、五行之化,这就对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作出了界定;又提出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易》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在探讨自然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形式时,司马光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其应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