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陕西南部地区接受了大量的川楚移民 ,这一人口迁移浪潮对当地的社会风俗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清代中叶以后陕南地区社会风俗的特征之后 ,认为尽管川楚移民的进入对陕南的社会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移民风俗的地理优选 ,进行了文化整合 ,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川楚地区 ,又不与北部关中地区一致的 ,陕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 ,民间风俗的嬗变不仅使陕南的自然、经济景观更趋同于同处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川楚地区 ,而且使陕南民众心理上更加认同江南地区 ,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陈今 《文史博览》2014,(9):68-68
陕南是一个移民聚集地。南方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对陕南饮食文化影响巨大,甚至突破了地理环境的限制。比如,陕南少水田,少产米,而多旱地,以小麦、玉米为主,但陕南人的主食却以大米为主。  相似文献   

3.
南通因其在地理上处于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地带,而受多种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南通地域文化。儒家文化首先反映在南通民居的"天人合一"上,主要体现在南通民居的选址对周围环境的尊重和融入,以及建筑充分遵从儒家的等级秩序上。同时"多样中和"显示了南通民居充分吸收周边优秀文化,并进行地域性改造,使其在统一的原则下和谐并存。"外敛内显"更是展现南通民居的中庸之道,即南通民居建筑不追求外显而追求内涵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的民居。这种民居非常特殊,有方形、园形。多为四层,中间为庭院。居民多属同族、同宗、同姓。它是北方因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带来的。在东汉以后。北方战乱,大姓士绅多聚居建成坞壁,作为保护自己。客家人南迁到福建西南,在少数民族与荒野之中,也采取这种形式建筑以适应防守需要。永居的土楼在当地环境亦有发展,特别是园形土楼,形成独特形式。由于客家人聚族迁移此地,土楼既适应其特殊环境,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以耕读为中心的强大内聚力的文化的发展。因此,土楼既是客家文化的一种外在景观,又是其文化内涵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卓  林学伟 《神州》2012,(35):186
由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经济水平不同,以至于不同文化差异下的民居建造风格也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说民居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我国古老建筑的重要文化缩影,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尤其是达斡尔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格,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即从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与建筑特色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此进一步分析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特色。  相似文献   

6.
钟方婕 《风景名胜》2021,(4):0059-006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类型多样,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魅力的传统民居文化便是其中璀璨的瑰宝。通常,人们会将地域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当地的建筑样式之中,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建筑形式 ---- 干栏式建筑就是代表之一。本文透过生态、人文视野解读三江侗族传统民居文化,并基于对三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演变的观察,探讨如何创新传承三江侗族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7.
潮汕传统民居是潮汕文化的主要载体,体现潮汕文化的特质。潮汕民居不仅显示中国古典传统建筑的中轴线特征,具有与中原民居相类似的文化内涵。并且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在伦理功能的调控上。潮汕民居更显示一种以“中心”为基点的“向心围合”特征,蕴含潮汕人民“北极崇拜”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曲折展示潮人崇宗敬祖,追求和谐的民系心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润 《人文地理》1997,12(3):25-29
本文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功用观、审美观及生态观为内涵的自然观,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渊源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当时的自然经济以及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10.
张雪燕  赵媛媛  徐亚 《神州》2013,(13):37-37
现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对民居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害,在利益的驱使下,民居建筑已经被赤裸裸的带上了"被消费"的帽子。针对这一现象,以丽江古城为例,介绍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开发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总结建筑消费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并提出建筑消费与建筑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原则。有利于传统民居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闽南传统民居的合院式布局受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伦理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工艺、材质、装饰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对于闽南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当等商业性质的传统民居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新桥张氏建筑群的实地勘测、调查,并对其形成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营建法则、空间组合、装饰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是泉州典当商贸在清代发展到高峰期的典型代表,也是清代泉州地区商业建筑及其布局发展演变的实证,以期为今后的闽南传统民居中商业建筑类型的维修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经济社会学界提出的"有限理性人"理论,从文化、风俗、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清代陕南流民在空间选择、垦殖活动以及环境变迁条件下,流民行为的基本取向。结果表明,人类空间选择行为遵循风俗相近原则,而不是地理环境最优原则。追求单位时间上效果最大化是流民行为选择的普遍趋势。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清代陕南山地与平原、河流上游与下游流民不同行为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对备受非议的流民刀耕火种与清代陕南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给予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庭栋 《风景名胜》2020,(1):0023-0026
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柳氏民居进行研究,分析柳氏民居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征,阐述了民俗与建筑之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齐洋 《丝绸之路》2012,(4):36-37
谈家大院是甘肃省康县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也是甘肃省保存较少的穿斗式结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集建筑、雕刻、文化于一体,内涵较为丰富的建筑,也是康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建筑深受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对研究陇南地区与四川建筑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在建筑规制和布局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礼制和习俗的深刻影响,既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建筑形态,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以如此众多的传统民居为基础,再加上古街巷、古城墙和其他文物古迹,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环境才得以完整保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藏》2000,(2):58-59
民居,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建筑,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也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民居建筑以其相对的稳定性和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誉为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4,(1):129-139
明清时期的苏州东山民居主要分布在苏州市东山镇新义村、陆巷古村、杨湾古街等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明善堂、绍德堂、瑞蔼堂、凝德堂、遂高堂等。通过对这些东山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建筑装饰特色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古老的建筑物既具有苏派民居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地域建筑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并由此折射出民居文化中蕴涵的传统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8.
蔡森  赵宝忠 《神州民俗》2009,(12):43-45
伊斯兰民居装饰变化无穷,图像样式繁多,作为建筑的主要装饰,其图案构成主要来源于现实世界物质图像的抽象像。喀什传统民居的装饰纹样图案,包含了伊斯兰教的艺术财富,以及汲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随着岁月变迁和喀什传统民居自身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民居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19.
陶琼 《旅游纵览》2013,(6):313-316
在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的今天,民居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版块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以丽江纳西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对民居中普遍存在的朴素的生态因子加以合理的分析和运用,对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掘隐含于传统民居建筑技巧和美学理念中的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和朴素的生态精神。本研究旨在挖掘我省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同时,探讨纳西族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在当今旅游业发展大环境中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其现状和走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裔移民在美国的同化进程迟缓,并非美国学界普遍认为的"易同化的德裔移民"。德国人移民美国的高峰之时,恰是德国科技、文化、高等教育引领世界之际。德裔美国人有文化优越感,因母国的语言与文化而备感骄傲。此时的美国人与其说是将德国移民视为"易同化者",莫如说是对德国文化的尊敬、向往与追求。正因此,德裔移民的同化过程甚至比一般西北欧移民族群更为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