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岁月倥偬——百年音乐之城的四个段落百年间,哈尔滨的音乐形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上篇所讲的便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大批中外音乐人才汇聚哈尔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音乐生态体圈,多元并存。1946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由此成为新中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欢庆解放的大秧歌和拥抱新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接第三期)(三)"音乐之城"的音乐文化魅力哈尔滨素有"音乐城"的雅称。因为自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是西方音乐传入东方的窗口之一。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西方的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也一起传入到了哈尔滨,形成了哈尔滨的音乐文化。1908年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1908年4月,俄国外阿穆尔铁道兵旅团管弦乐团在哈尔滨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交响乐音乐会的序幕。20  相似文献   

3.
<正>解读哈尔滨的音乐史,就是解读这座城市的精神核心,就是解读这座城市人民的心灵,也能让我们在音符里望见这座城市美好的未来。哈尔滨是联合国授予的闻名遐迩的音乐之城。从历史深处形成、升起并在百年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沉浮着的旋律,一音一符,无不承载着太多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音乐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西风东渐、移民文化——音乐城哈尔滨的原初音乐积累  相似文献   

4.
福州,一座钟灵毓秀,与生俱来的山水之城。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通过史料叙述了哈尔滨满语地名的含义,集中叙述了哈尔滨别称的文化魅力,即冰城的冰雪文化魅力,"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俄侨文化的魅力,"音乐之城"音乐文化魅力。其中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除了建筑文化、习俗文化的影响以外,主要是在地名文化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地名特点有四,一是以俄国名人或侨民间有"威望"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他国家名称命名的街路;三是以行业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四是以自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文章第三部分为哈尔滨红色地名的历史记忆;最后一部分是地名文化的历史教训,即要记住地名文化的根,已经形成的历史地名不可随意更改。  相似文献   

6.
冰灯诗话     
北国名城——哈尔滨,素有“冰灯之城”的称谓。每到冬季,当夜幕低垂,人们徜徉在那由冰灯组成的五光十色的冰雪世界里,就仿佛置身于琼岛玉宇之中。可是,有谁曾经想过,这瑰丽的冰灯艺术究竟始于何时? 提起冰灯,人们往往觉得是现代人的创作,共实不然。  相似文献   

7.
武昌开往哈尔滨的快客风驰电掣。"各位旅客,前方到站山海关……"华灯初上时分,列车上的广播让我为之一震,一股遗珠之憾再次在心中油然升起。说实话,对于爱好旅游的我来说,当初商议游程时,倘若不是顾虑去哈尔滨的火车卧铺一票难求,山海关之游是决不会轻易放弃的。"山海关,人称‘天下第一关’,雄伟的万里  相似文献   

8.
由于哈尔滨地处祖国边隅,年代久远,文献无征,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空白之页,致使人们欲论哈尔滨城市发展史,常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有感于此,不揣鄙陋,撰写此文。一、城史纪元与哈尔滨城市发展史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关于城史纪元的年龄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容易断定。由于对城史纪元的问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导致了对城史纪元年龄的起算时间的多样性。例如:哈尔滨城史纪元的年龄,是以古代城市创建之年算起呢,还是以古代城市的起源之时算起,或是以近现代城市出现的时间算起?这是个令人颇费踌躇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尹世超、陈淑敏主编的《哈尔滨市志·方言志》(以下简称《方言志》),感到它是一部集资料性、著述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上乘佳作。 一、资料功夫深厚 资料是编纂志书的基础。资料功夫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志书的质量。 哈尔滨方言是现代汉语官话大区(北方方言区)东北官话区哈埠片肇扶小片中的一种重要地方方言。哈埠片有65个县市,其中肇扶小片18个县市。使用东北官话的人口约有8200万人。哈尔滨方言是以哈尔滨本地土话为基础,在历代移民语言影响下融合而成的。 《方言志》的编者为辑录哈尔滨地区方言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  相似文献   

10.
<正>舍夫沙万以"蓝色之城"著称,吸引着"前赴后继"的游客们,畅游这片色彩欢腾的海洋。我却喜欢走入舍夫沙万的边缘地带,或是静静地站在和它有一段距离的清真寺,远眺这座小城。在我眼里,舍夫沙万就像一杯摩洛哥的薄荷茶,有幽幽的凉,微微的辛,不着痕迹地带走盛夏的燥热,成就人世间一番绮丽、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法学博士乌小花教授的学术著作《当代世界和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于2006年5月份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探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切入点,阐述民族宗教及其相关理论,对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热点进行分类研究,历史地考察世界民族问题,揭示世界民族问题的本质和不同表现形式,分析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对世界和平进程的影响,提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该书还针对国际学术界诸如“文明冲突”、“民族主义”等一些热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新兴的网络传播手段——博客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海外华人新移民博客社区的种类和组织形态;阐述了海外华人新移民通过博客与中国社会互动的意义、方式及影响。通过博客这一新的互动工具和平台,海外新移民可更加直接而生动地了解中国变化,了解中国人的最新思维、心态和社会变迁;拓宽自身更大的社会交往空间、话语渠道、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与中国原住地的原有关系保持思想上的无边界的联系,甚至参与中国的改变进程。  相似文献   

15.
《Political Theology》2013,14(2):157-177
Abstract

Tony Blair's vision of a ‘third way’ political programme is formative of New Labour's second term revisionism, claiming to transcend traditional left-right distinctions and embody the principles of ‘equal worth’, ‘opportunity for all’, ‘responsibility’ and ‘community’. Drawing upon a variety of sources, Anthony Giddens among them, the following material sketches the lineaments of the ‘third way’ agenda Having identified its political aspirations and principal theoretical components, the article suggests a number of areas representing potentially fruitful points of contact for further theological reflection.  相似文献   

16.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春节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相似文献   

17.
18.
The prevailing archaeological consensus on Paleoindian origins and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 has been shaken by recent wide acknowledgment of pre-Clovis occupation at Monte Verde, Chile, and by claims that ostensibly non-Mongoloid skeletal remains might represent a precursor population. Recent mitochondrial DNA studies have been interpreted by some as indicating an earlier and more complex peopling of the contin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archa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vidence, in America and northern Asia, for the origins of Native Americans, assesses models of the colonization process in the light of new data and a revised chronology, and suggests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mappable lesbian space, the Xenaverse, which is a complex discursive space generated out of the syndicated television show Xena: Warrior Princess, and the national space of Aotearoa New Zealand.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Xenaverse is an imaginary space which is also a lesbian space and that it is partially pulled into material national space by its links to Aotearoa New Zealand. It is therefore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the complex and recursive process of lesbian place making. The role of distance as a significant factor for dominant national discourses, the Xenaverse, and lesbian possibility is discussed to partially account for the materialisation of the Xenaverse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unmappable lesbian spaces such as the Xenaverse can be examined using three analytic filters: ephemeral space; queered lesbian space; and neo-coloni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