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1年 3月 2 1日 ,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小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侨联机关举行。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郑一省做了主题发言。他从华人与中国对东南亚政治体制的影响、华人与中国—东南亚科学和生产技术交流、华人与中国—东南亚宗教信仰交流、华人与中国—东南亚语言文学交流、华人与中国—东南亚其他文化方面的交流及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前景六个方面 ,就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华人移居东南亚 ,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2.
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起兵夺取了政权.为着安定社会、巩固统治,施行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和恢复社会生产的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之下,社会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祉会秩序日趋安定.就在这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唐代文化也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经济、交通的发达,民族间、国际间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不断吸取新的成份,显现了一个新的面貌.作为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在唐代初  相似文献   

3.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就建立了友好关系,不断进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这对于促进彼此生产的发展和丰富彼此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代有不少学者,根据各国史籍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对中外友好往来所经道路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1972年武伯纶同志在《文物》第六期上发表了《唐代广州至波斯湾的海上交通》一文,提出了他的看法,本文也拟就我国古代人民通过海道对外友好往  相似文献   

4.
华南和东南亚古代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人民的友好邻邦,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民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而世界各国人民亦希望更多地知道中国。这种研究对于加强我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经济...  相似文献   

5.
邓显超 《攀登》2006,25(5):140-143
文化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力量”。文化外交作为一个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外交包括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留学生培养、语言推广和媒体信息交流等活动。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关系密切,但又有所侧重。中国拥有悠久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在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以及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的文化外交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外文化交流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潜力巨大的中国文化外交必将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世界》2004,(5):44-47
科技.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及其解决前景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日臻完善,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整个人类好像居住在一个“地球村”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而这种交往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但是世界上不包括方言在内的语言就有近3000种,极大地阻碍了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索马里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中索两国虽相去较远,但因有一水相通,所以彼此之间很早就发生了交通联系、人民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并在中国史书上都一一留下记录。只是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兴起后,这种传统友好关系才长期受阻。新中国成立后,久被割断的传统友谊才又恢复,并不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艳芳 《神州》2013,(18):273-273
十一五开局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推到了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从国内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大幅度上升,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更多地依靠文化,必须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从国际看,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文化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大幅度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作为为传播和传承提供主要载体的出版业和编辑工作,在民族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和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9.
薛然 《神州》2012,(27):177-177
青州地区自古就处于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中转站的位置,在南北朝末期更是处于政权交界之地,同时也是对外海路交通的一个重要关口,再加之北齐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倾向,使得青州地区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呈现出与北方其他地区既有联系又迥然不同的风格。青州样式作为北齐佛教造像的突出代表,上承魏晋遗风,下为隋唐佛教造像的基本形态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过渡地位。而其风格形成的缘由错综复杂,需要仔细理清。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的往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中日文化交流反映在古代建筑上,当以日本奈良招提寺最为典型。研究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是东西方文明相互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有力证明。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古代中国文化与中亚、西亚、波斯,甚至古希腊、罗马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概况、起源和交通路线等,以及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文化接触,论述各种宗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探讨丝绸之路上中国与西域各国在宗教方面的文化接触。  相似文献   

12.
丝绸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陆海两路外传。中外学者偏重于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丝绸外传,论证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很少有人作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其实,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比陆路外传延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影响和贡献也更大。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属于比较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外商贸发展进程,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路上丝绸之路的一天重要海上经贸通道,最早史料记载在汉代已经开始通过海路进行对外贸易,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泉州作为我国当时重要的出海港口,见证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泉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文章研究中将基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背景,探讨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笔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泉州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盛况,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郭海红 《民俗研究》2007,(3):136-155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期的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艺术等领域,受中国影响较大。日本一方面学习、借鉴了中国文化的优秀元素,一方面结合本国  相似文献   

15.
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同海外国家开始了文化方面的接触和交往.本书以史话的形式,描写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50则饶有趣味的小故事,诸如西方人心目中的“赛利斯”、风靡长安的骠国乐舞、中国的饮茶与日本的茶道、享誉海外的中国内画鼻烟壶、折扇与中日文化交流、席卷西欧的“罗科科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与东西方的交通有着密切联系。从汉代起我国和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以及西亚的交通要道,历来就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陆路由长安起,西出玉门、敦煌,经天山南北两路,越葱岭,跨中亚细亚草原,西达地中海东部的希腊半岛,即史称的“丝绸之路”,海路从广州湾启航,到印度半岛南端。唐代东西方交通要道仍沿袭这两条路线,海路则经阿拉伯海达到了西亚地区以至非洲。唐代以后海路所经过的亚非地区,其中不少国家都出土过中国古陶瓷,这条海路今天被誉为“陶瓷之道”。由于美洲北部也出土有中国明、清两代瓷器,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09,(6):97-97
宁波是我国唐宋以来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宁波的先民为人类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真实记载了近2000年来宁波人民发展对外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和与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人民的真挚友谊。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20.
《旅游》2002,(1)
今冬,全球规模最大的室内冰雕艺术展将首次亮相京城,为首都北京带来一份精彩的问候。众所周知,冰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支璀璨的奇葩,自1963年在哈尔滨首次举办冰雕艺术博览会后,冰雕艺术就倍受世人注目,并以发展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为发展和弘扬冰雕艺术、促进传统艺术与国际间的交流、繁荣中国的文化市场、丰富国民的业余文化市场,中国世界文化交流促进会近年来在国内几十座著名的城市相继举办了冰雕艺术巡回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冰雕,已成为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北京是国际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