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陶片是考古发掘中最丰富的遗物,陶器研究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史前陶器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类型学研究以建立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讨论文化的传承演变和交流;2.陶器制作技术研究,探索陶器由原料获得到烧制成器的整个技术过程;3.陶器生产和消费方式研究,以探讨陶器反映的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信息。类型学研究基本上是服务于时空框架的构建,一般而言,史前陶器研究主  相似文献   

2.
2011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阿拉善博物馆组成阿拉善盟史前考古调查队对该盟境内的史前遗址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田野考古调查。其中,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发现数处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史前遗址,并采集到一批细石器和陶器遗物。通过对此次及以往调查所获遗物的整理研究,对阿拉善左旗的史前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此次调查发现一种以压印纹和圜底陶器为代表的"头道沙子类型"史前遗存,进一步填补了该区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比较多的地区,这种交流远自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当今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于欧亚草原考古,而新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首饰作为比较独特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也能从一定方面反映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本文选择新疆地区近几十年考古发掘所见史前时期的首饰作为研究对象,试对其进行考古学研究。首饰虽为考古遗存中很小的一个种类,却承载着很多历史文化信息,值得重视。本文以新疆史前时期的首饰为题,讨论出土首饰器物组合的变化,仅以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4.
江阴祁头山遗址发掘迄今,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遗址对于探究早期太湖地区聚落考古的文化传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出土陶器、玉器的形制、工艺及其内涵分析,祁头山遗址均体现出明显的多文化因素,加之本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使得祁头山与典型的马家浜文化存有较大差异,可视为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祁头山文化。  相似文献   

5.
新疆史前时期考古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批丰富的考古材料和科研成果。本文尝试概括1949年以来新疆史前时期考古学研究,进行一个研究历程的文献综述。就新疆史前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具体考察新疆史前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试图了解当前新疆史前时期考古学研究的现状、特点,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研究领域看,似乎技术史是中国陶瓷考古的永恒话题,我们很少关注陶器上所反映的社会史信息,这方面得仰仗他山之石来攻玉。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MiriamT.Stark著、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佟珊翻译的《菲律宾卡林阿地区陶器制作传统中的社会因素》一文,以菲律宾吕宋岛科迪勒拉(Cordilleras)山地卡林阿(Kalinga)地区的原始制陶为例,探讨陶器制作过程的技术风格、陶器形态与装饰的物质模式,所体现的族群划分和社会分界,从物质文化的差别中钩沉社会关系,体现了考古学研究回归人类学本位。这类研究对于我们今后拓展原始制陶的民族考古,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索德浩 《华夏考古》2014,(1):134-141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已成为考古学中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但主要应用史前考古研究中,本文主要尝试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历史考古研究中,并总结出一般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8.
科左中旗白菜营子遗址复查与遗存试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7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尔沁沙地汉以前考古课题组",赴内蒙古兴安盟和通辽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学术考察.此行的学术目的是了解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各旗县(库仑至天山一线)史前遗存的文化面貌及各类遗存的分布情况,通过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比较,拟建立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是东北地区考古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伊始,松嫩平原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同样保持着稳定的承继发展。从夏至汉以前这一时期内,各个考古学文化彼此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作为考古学文化指征器物的陶器,在松嫩平原上随着时间推移几经变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特质。这些陶器在分别代表地域文化突出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陶器化学组成分析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一直是原始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一直是原始生活的主要器皿,因此对史前社会原始制陶器工艺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陶器化学组成分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它,可以研究原始社会制陶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和发现古代制陶工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丰富对考古学文化内涵的认识,为重构原始社会生活框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陶器形态指陶器各组成部分造型及其组合方式。通过陶器形态研究归纳陶器的时代风格,并为辨识兼有两个考古学文化要素的折衷陶器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动作习惯和文化习惯概念探讨折衷陶器的形成和文化属性,为研究考古学文化之间文化交流提供依据。本文以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研究陶器形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环境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宅遗址所在的平谷盆地是中国环境考古策源地。上宅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空白。以无彩陶,陶器不具绳纹和鸟首形镂空器等特殊器物为特征,构成一支具鲜明特点的沟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文化,称之为上宅文化。上宅遗址依山傍水,聚居于河旁黄土台地,形成于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与邻区同期文化形成环境类似,其聚落形成环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琉璃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明代的琉璃陶更是记录当时皇家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一个烧造较多、风格独特的重要陶器品种。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了大量明代琉璃陶文物和资料。本研究以明代琉璃陶烧造为主要内容,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两个角度,对明代宫廷和藩王使用建筑用琉璃陶及陪葬使用琉璃陶俑、民间使用琉璃陶人像以及琉璃陶相关器物进行综合性叙述和梳理,也对明代琉璃陶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For ceramics to be relevant in the Southern African Iron Age, archaeologists must broaden their theoretical base to include social and other contexts when interpreting material culture items such as pottery. Pottery remains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ynamics in the region for the past two millennia, but current usage is narrow in scope. Using ethnohistorical data and archaeological examples from South Africa and Zimbabwe, we argue that pottery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region's Iron Age, if archaeologists address the social meaning of ceramic assemblages. Ceramic production among rural communities provides the basis on which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ssues are discussed and used to critique pottery recovered from archaeology. Ethnography suggests that ceramic assemblages are context specific, and archaeologists are cautioned against making generic statements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ies of vessel shape and decoration motif.  相似文献   

16.
颜色的定量判断、描述和比较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内容。色度测量可以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研究对象的颜色数据,对其计算分析,可得到更多信息。目前,色度测量已被广泛应用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色度测量方法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后发现色度测量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以下问题:研究文物呈色机制和制作工艺;评价文物清洗效果和保护材料的颜色稳定性;分析环境因素对文物色彩的影响。随着色度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与其他分析技术和方法等的结合,优化的色度测量条件、对颜色数据计算处理后得到的文物色貌模型和数字颜色管理系统将在文物考古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方法,测试分析了安徽张四墩遗址和薛家岗遗址出土陶器的微量元素,并运用热膨胀法测定了低温古陶器的烧成温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将测试数据作多元统计分析,系统讨论了张四墩遗址不同文化风格古陶的矿料来源,并探讨了张四墩遗址与薛家岗遗址陶器的产地、渊源的关系和制陶工艺方面烧成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张四墩遗址反映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一方面,它承继了本地薛家岗文化的部分因素,另一方面,受到东部的良渚文化,特别是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双墩遗址黑陶渗炭工艺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双墩遗址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有多种,为探明双墩遗址黑陶的制作工艺,采用了XRD、喇曼光谱、重烧试验、显微、岩相、SEM和EDS探针等技术,对双墩遗址出土黑陶和局部发黑陶器进行了综合的测试分析。结果指出,陶器整个表层的黑色物质是炭黑。碳元素沿剖面的分布为:内外表层高而中间低,而内外表层0.6mm范围内炭含量的分布不甚均匀,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表明双墩遗址主要采用渗炭工艺制作黑陶。  相似文献   

19.
石容器作为我国史前考古的一种重要遗存,集中发现于燕山南北地区.本文认为,燕山南北地区舍石容器的考古遗存基本属于筒形罐文化系统;石容器不是一般的器皿,应该是祭祀或行巫术的辅助工具;我国石容器的出现,并不晚于陶器,探索其起源与文化传承,将有助于燕山南北地区史前考古的分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