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独立是一国立国的基本条件。进人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晚清中国一步步丧失了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特征,大好的河山割让,大量的主权利权丧失。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最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分割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另一方面转向“中国无形之主权”的侵略。生长在这一时期的梁启超,饱受了主权理论和近代外交文明的滋润,面对破碎的山河,强烈要求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初步形成了清晰的国家主权观念。一、深刻诠释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概念…  相似文献   

2.
3.
高科 《世界历史》2023,(5):20-36+15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倡导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语境中,国家公园这种相悖于传统、将自然资源“锁起来”的公共土地利用模式,时常遭到美国功利主义开发势力的质疑和挑战。在支持国家公园的美国社会精英看来,国家公园保存的都是“无与伦比的风景”,是能够彰显美国独特性的国家骄傲。他们一方面构建国家公园土地对于传统资源开发乃是“无用之地”的形象,另一方面极力阐释国家公园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功用和益处,及其相异于其他“美国公地”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一套塑造国家公园正当性的话语体系。该话语体系既接续了美国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风景观念,迎合了“后边疆时代”美国精英阶层的荒野文化心理,又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发掘出国家公园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重“资源”价值,最终促使国家公园在美国人的自然认知和经济社会体系中确立了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涛 《近代史研究》2000,3(2):102-135
19世纪下半期国际法的输入,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反响。晚清知识分子以开放的心态肯定了国际法的现实意义,以传统化中的天道思想阐释西方国际法所浸透的自然法观念,强调和尊崇国际法的理性精神;并在国际法的启发下,产生了最初的国家利权观念与主权意识。但在19世纪特殊的国际环境下,残酷的民族生存现实使知识界长期为国际法是否可恃所困扰,其国际法观念始终处于矛盾状态,妨碍了他们对国际法做出最终的肯定性评判。  相似文献   

5.
陈树涵 《史学月刊》2002,(12):122-125
近代日本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隐含在连绵不断的侵略行为背后的诸种思想理论是其精神指导和意识动因,其中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论是最直接的思想基础,即使在今天,这种优越感依然存在,并一再表现在日本对内对外政策上。因此,追溯、整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过程中的民族优越思想,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家铁路货运和客运运输、居民银行储蓄、斯托雷平农业改革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大量统计资料,充分证明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俄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维特和斯托雷平改革取得了成功,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俄国史学界的一些传统观点,如"饿着肚子出口粮食"、农民纳税负担沉重等,需要进行重新思考。通过对俄国主要粮食作物收成和出口趋势的比较分析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国外市场的作用随之逐渐降低,大部分粮食作物的出口量占收成量的份额都有所下降。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农民的纳税负担大大减轻,农民欠缴税款增多并不是他们因赋税沉重丧失支付能力,他们欠缴税款的数量与其承担的税款数额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1861年大改革后俄国人民的福利状况不断改善,不能从人民的"贫困"生活中探究20世纪初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国史学的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动,以"史界革命"相号召的"新史学"渐成主流。具有近现代意义的西藏历史研究也于此时启动,体现了现实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在历史思想方面实践传统的藩属话语体系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转变,在西藏历史研究文本中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得以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乃至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冷战结束后,世界民族问题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成为诱发国际和地区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由来已久、盘根错节的南斯拉夫民族危机无疑又是整个世界民族问题中的典型个案。虽然波黑战争与科索沃战争的硝烟已过,但人们仍不禁反思,民族主义为何成为威胁与破坏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的顽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