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碑刻在我国历史文物中数量很多,而且具有历史、科学、书法和雕刻艺术价值。但在人们阅读古碑刻的时候,往往因为复杂的传统纪时而占用不少宝贵的时间。为减少人们检索之劳,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读碑的体会,试撰此文,诚望识者赐正。  相似文献   

2.
碑刻研究序     
碑刻是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保存和传播文化的特殊版本,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化艺术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碑刻还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古代的石刻大师们将画家的画稿或书法家的手迹依原作维妙维肖地镌刻在石碑上,不仅可供人们学习、鉴赏,且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碑刻     
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摩崖岩画(近年在广西、江苏、四川、蒙古、云南、陕西等地有许多发现),这是指在石头上刻画而言,虽然在远古就有一些原始的象形石刻文,但是数量很少,而且这些象形文字还没有释读出来。与世界其它三个文明古国和古代西亚文化不同,在古老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海角亭碑刻     
海角亭始建于北宋早中期,与天涯亭同为古代“海角天涯”地域的地标建筑.在漫长的中华帝国历史阶段,封建官员但凡抵达今广西北部湾地区,大多要登海角亭挥毫题记,亭内现存古碑刻保存着元、明、清时期有关这一海角天涯之地的史地资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碑刻是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传播和保存文化的特殊社会文化载体,本文对苏州碑刻的介绍正是要突出其重要的史料、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虽然属于开发较晚的边疆省份,但繁衍、生息在黑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曾在摩崖上留下一些刻石,在大地上树起不少碑碣。据1980年发现的大兴安岭嘎仙洞鲜卑祖宗之庙石刻祝文可知,在公元5世纪中叶北魏时期,黑龙江流域已经有过在岩壁上凿刻永久性纪念文字的行为。公元8世纪初,建立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政权,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一带,曾存有渤海残碑,在现有资料情况下,可视为黑龙江省境内时间最早的少数民族古碑。本文从纪事碑、德政碑、记功碑、墓碑、神道碑、祠堂碑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境内的碑刻做一初探。  相似文献   

7.
碑刻、摩崖     
《文博》1997,(3)
陕西的碑刻及摩崖题刻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集金石著录大成的《金石萃编》中,收录的陕西金石就占全国的半数以上.据记载,陕西最早的石刻文字有上古‘阳虚岩壁二十八字”、传为夏代禹王所刻的“嶓冢摩崖”和秦“石鼓文”、“诅楚文”,今除“嶓冢摩崖”尚残存于原地、“石鼓文”藏北京故宫外,其余二品已失佚.在全省现存的逾万通(方)碑刻和摩崖中,汉代至元代的有160余处、300余通(方)(不包括墓志和绝大部分墓碑),内容包括记事、颂功、石经等类.以处计,关中地区占三分之二以上.肇建于北宋的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著力保护洛阳古迹者,当属雍正初河南知府张汉。清乾隆《洛阳县志》、《河南府志》、嘉庆《洛阳县志》,皆列张汉为“名宦”、“循吏”。  相似文献   

9.
碑刻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最原始的记载,而且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民风等密切相关。利用碑刻资料来研究历史,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傅衣凌教授倡导以来,至今已经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山西省陵川县保存了从五代以来大量的碑刻资料,这些碑刻记载了陵川县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笔者有幸参与三晋石刻陵川卷的编纂,因此现就以商业和宗教信仰两方面为例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晋城市陵川县发现的几处有代表性的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所反映的乡村商业及民俗祭祀活动等,从而揭示地区性风俗差异,来看晋东南的地方风俗特色。民间碑刻作为一种重要的记载历史的乡村文献,对于理解和研究晋东南乡村生活及乡村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秦岭碑刻的数量、存藏时空、形制文体等进行了概略性的说明,对秦岭现藏碑刻的分布地点、保存状况、类型等做出了较详细的说明,为研究秦岭碑刻提供了较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科技碑刻在宋代碑刻中成就突出,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其中天文图碑不仅是中国之最,而且是世界之最。地理图碑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制图学上的成就,平江图碑可谓古代城市市政规划的典型,禹迹图碑的“计里画方”法在古代制图史上是很先进的方法。水则碑、安养院碑则记载了宋代水利、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哈尔滨文庙碑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石刻语料数量丰富。而且极具时代特色。在词汇研究上意义重大。考释其中的词语,有利于碑的疏通理解,可以弥补辞书用例的漏缺,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甚至全面认识这一时期语言的全貌也有积极的作用。本选取汉魏六朝石刻若干词条,采用排比例证、词义溯源、结构分析等方法进行考释,希望能对前贤或辞书的成说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6.
新都桂湖园内,现陈列着原贮立于新都龙藏寺的苏轼、黄庭坚、文征明、王守仁、董其昌、破山明、张鹏翮、刘墉、何绍基、顾复初以及明、清其他书法家和朝鲜使者等数十人的墨迹碑刻。其中大部分皆为据墨迹原刻,原件的笔意笔法及其神韵,都真实地再现于碑上:有的雄浑、遒劲,有的刚健,有的隽秀,真是龙飞凤舞以成趣,千姿百态而生辉。这各体碑文,既展示了名书法家的精湛艺术,又体现出名匠的神工,是书法和镌刻溶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7.
清代编纂乾隆、嘉庆、光绪3部《永定河志》,开始对永定河碑刻进行系统地搜集与整理。在上述三志的基础上,加之搜览史籍,参考今人撰著,进行实地考察,辑得北京地区1949年以前的永定河碑刻65种。这65种碑刻按照内容可分为水利工程、法律规章、御制诗、河神信仰、水利纠纷5类,对其进行概要介绍,能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世称包公,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清官。他曾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要职务,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爱国爱民,对世人影响很大,被誉为“包青天”。然而,文博考古界对其有关文物却很少系统地整理与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仅就有关包拯的各类碑刻,粗略地加以考述,疏漏及不当之处,尚望学界同仁教正。历代关于包拯的碑刻为数不少,但大多为金石著作所缺载,这些碑刻有的流传至今,十分珍贵;有的已经失落或废毁,近年又经有关部门复刻重立。其大致情况如下:一、诗文碑刻包拯的诗文碑刻,有《诗》碑和《家训》碑,共两通。1、《诗》碑。包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一首题壁诗,即《书端州郡斋壁》。其诗  相似文献   

19.
河北清代碑刻概述王素芳碑者,刻文纪事之竖石也。它是古代"盖欲以文辞托之不朽之物质,以永其寿命"①的智慧创举。它以其朴实无华的质地,意随笔动的书法,包罗万象的内容,构成金石文化之大宗;以其"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  相似文献   

20.
成都文殊院位于市区西北隅,始建于南朝,唐宋时称信相寺,明末毁于兵燹之灾。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慈笃禅师重建,初名信相文殊院,六年后易名文殊院,又称空林堂。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本园禅师重修并铸铜像。道光年间又加修茸,大体奠定了今日之格局。历来号为川西四大丛林之一,颇负盛名。今仍称文殊院,于1980年7月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寺建筑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