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6月,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说自己从武汉来,是张适烈士的儿子,《哈尔滨市志》中有他父亲的传记,并说下周要给我们送些父亲的资料。我翻开志书,找到这篇传记……才知道张适与李兆麟同日被害,对东北地区地下党组织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一周后老人腿摔伤住进了部队211医院,于是在6月18日的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中等身材、头发和眉毛都已花白、步履有些蹒跚的原解放军工程学院院务部政治委员、离休干部张同嘉——张适烈士的次子。得知老人很快要离开哈尔滨,我回家整理了老人的口述资料,带着疑问6月20日晚上再  相似文献   

2.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27):18-18
十年前,在广州上一个培训班,听一位专家讲课,这位专家说中国很多企业家总是把企业当儿子养,养一辈子,养到死,等自己死了儿子也死了。我当时觉得他说得有一点道理。后来又听到李嘉诚说他投资某个企业的时候,提前就要考虑以后怎么卖出。所以我觉得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说  相似文献   

3.
幸福的失败     
晚上在单位值班,10点多的时候,手机响了,本以为有紧要的公事,仔细一看,却是儿子来的电话。儿子今年17岁,在寄宿学校读高三,一周回家一次。在校的时候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屈指可数的几次电话不是说学习忙周末不回家了,就是安排自己周末回家的伙食。今天刚好是周五,明天是他回家的日子,我估计深夜打电话多半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4.
心曲姐姐:你好!偶尔一次去图书馆看书,看到了贵刊,上面的内容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也是一名青春期孩子的母亲,我儿子今年15岁,读初一,自从他入初中以来,我就一天也没省过心。尤其是这一学期,我发现他早恋了,上网聊天、打游戏,而且脾气越来越大。老师说他最近心情比较浮躁,我们家长说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还对我们大吼大叫。双休日的作业他都会一直拖到星期天晚上才做,那天我生气把他的书撕了几页,他竟动手打了我,还骂我。我气得要死,甚至想一死了之。我想请教《好家长》,能否帮帮我,帮帮我儿子,我们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急盼回复。谢谢!一位焦急的妈妈  相似文献   

5.
舜的传说     
《沧桑》1993,(3)
舜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就生活在山西南部的历山。关于舜,自古就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个叫瞽叟的瞎眼人,有天晚上忽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凤凰,嘴里衔了米来喂他,并且告诉他:它的名字叫雉,是来给他做孙子的。瞽叟醒来,觉得诧异,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舜。舜的眼睛据说和一般人的眼睛不同,一只眼睛里有着两个眼瞳子,所以又叫他重华。舜生下来不久,他的母亲就死了。瞽叟又另外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象,一个  相似文献   

6.
《纽约时报6月18日专稿:在北京第一次在一位重要领导人家中吃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十七日发自北京)胡耀邦坐在就餐椅子的前缘,列举着他所见过的美国人的名字。原来,他们大都是当过美国总统的人。胡耀邦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6月14日晚上,他在自己见过的美国人名单上又加了4个新名字,并在北京最少有外人出入的地方——中国领导人居住和工作的处所、紧挨着紫禁城的中南海——以一种新的不拘形式的方式款待了他们。  相似文献   

7.
1946年12月18日.一名叫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男孩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出生了。他刚懂事时,便对电影格外痴迷,作为电子计算机专家的父亲,十分看好儿子这方面的天才,在斯皮尔伯格12岁生日那天,送给儿子一架袖珍摄影机,以期儿子日后能在电影界出人头地。  相似文献   

8.
遇险获救     
“老哥哥,我会一生一世记住您,您可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7月26日中午,会合后的考察队到白玛泽民家做客,临行时,李国平紧紧拥住白玛说了这么一句话。事情还得从头说起。7月17日那天,漂流组开漂,我们接应组3个人就在向导的带领下拐入山中向江边进发,7月19日顺利到达原定接应地扎营。那天晚上,向导丹巴要求回家,他家距离营地有30公里,李国平决定开车送他回去,10分钟后,步话机中传来他的声  相似文献   

9.
我和儿子都没有习惯这样地让座,但我们都会习惯的,就像我们终究要习惯让孩子去独闯天下一样。儿子14岁生日那天,我很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以后在公共汽车上,如果我们俩人只有一个座位, 那么,请让座给我。儿子很吃惊,因为以前都是父母为他让座,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后来,他慢慢懂得了要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批评我没出息 记得在日本首相田中首次访华离开北京的那天晚上,毛主席召我们去谈田中首相访华的情况,在座的有周总理、廖承志、外交部的姬鹏飞和乔冠华以及我们几个参加中日建交公报工作的翻译。那天,主席对继中美关系后又打开中日关系非常高兴。他谈笑风生,旁征博引,讲了许多话。当时的气氛也十分轻松。  相似文献   

11.
呵,所有的仪表都同意 他死的那天是寒冷而又阴暗。 ——[英]W.H.奥顿《悼念叶芝》(查良铮译,下同)  相似文献   

12.
正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清晨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儿子韦韬和儿媳陈小曼:"那两封信一定要在我死后上报党中央和交给中国作家协会,不要在我生前交出。"这样的叮嘱意味深长,也是茅盾未了的两桩心愿。茅盾所说的两封信写于1981年3月14日,是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笔录的。他让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韦韬将他扶起来,要亲自执笔写出来。韦韬  相似文献   

13.
名家的遗嘱     
生老病死 ,死是人生旅途最后的终点站。古往今来 ,很多人在将至人生终点站的时候 ,把一些要紧的话和事情 ,用书面或口述的方式告诉他的家人朋友 ,这便是所谓遗嘱了。有道是 :“人至将死 ,其言也善。”遗嘱往往是将谢世之人对在世之人善意的告诫和要求 ,名家们也是如此呀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先生患病临终前 ,要儿子亲手做一笼馒头给他吃。他的儿子没有做过馒头 ,板桥让他跟厨师学做馒头。在厨师的指导下 ,他终于做成了一笼馒头 ,满心喜悦地将馒头送到板桥的病榻前 ,岂知板桥此时已命归西天。儿子在他的病榻上发现了父亲临终前写下的遗嘱 :“淌…  相似文献   

14.
晋武帝立储     
韩立坚 《文史天地》2006,(10):55-56
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他立储,满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比较优秀的皇子。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选择了一个白痴儿子做太子!这个白痴儿子叫司马衷。有一次,他在皇家花园游玩,蛤蟆起劲地叫,他竟向左右发问“:它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又有一次,听说许多地方的百姓因饥荒而饿死,他觉得不可理解,奇怪地问:“为什么不吃肉糜?”作为开国之君的晋武帝,为什么偏偏把国家管理重任交给这个白痴儿子呢?有关史料揭示了其中秘密——首先,晋武帝坚持立长不立幼。晋武帝是司马昭的大儿子,可是司马昭却要让他的同母弟弟司马攸接班。幸亏大臣羊琇经常…  相似文献   

15.
拥你入眠     
儿子从出生后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母亲,当我决定把他送进托幼园时,心里曾有过很多犹豫和担忧。我不知道,在陌生的托幼园,儿子是否会适应。7月1日是送儿子进托幼园的第一天。那天早上,阳光和煦,晨风凉爽,儿子走在我和妻子前面,一路蹦蹦跳跳。进了学校,步入教室时,远远的我就听到很多小朋友的哭声。我有点担心,不知儿子在我们离开后会不会也哭得这样伤心?在教室里,面对着众多  相似文献   

16.
李晋华 《神州》2008,(8):66-69
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亲。那时我国广阔的大地正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李向群回到家里后,每天晚上都打开电视关注着各地的灾情。一天晚上,他又打开了电视,看到漓江水位在不断上涨.我国南北的汛情也在发展。作为军人的李向群意识到.部队很可能要去参加抗洪抢险。他越想越坐不住了,自觉应该提前归队。父  相似文献   

17.
原北京电影学院顾问钟敬之同志,在1998年1月15日逝世了,那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下午他精神还很好,躺在病床上竟唱起了《马赛曲》,儿子和着他唱,他用微弱的声音唱完中文的又用法语唱,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留恋战斗生活的情感。晚上竟悄悄地走了,那狂舞的飞雪...  相似文献   

18.
任凭无理谴责似水泼就象用刀割石无损伤从前,有一个富翁,拥有很多田地和财产。他儿子五岁时,他的妻子就病死了。他很爱儿子,怕后母虐待,便决心不再娶,亲自抚养儿子,不久又把儿子送进寺庙去读书。几年过去了,孩子到了当和尚的年龄,富翁为儿子举行隆重的落发仪式,大宴宾客,又请来皮影戏团和其他班子,热闹非凡。儿子当和尚时,富翁不间断地送饭菜给他,时时刻刻问寒问暖,十分关心。过了守夏节,儿子想还俗。富翁正需要儿子回来帮他管理庄园,就高兴地同意了。儿子还俗那天,富翁骑着马来寺庙接儿子,儿子辞别众师傅,就要上路。这时,父子俩才发觉应该有两匹马才好,但现在已来不及补救了,没办法,富翁决定马让儿子骑,自已走路。儿子不同  相似文献   

19.
牧人嘎塔     
正嘎塔今年61岁了。第一次见他,是在拉萨平措康桑青年旅社的大厅里,那天晚上是他第一次被邀请在公开场合进行分享,主题是《牧民的一天和一年》。从传统饮食习惯到黑帐篷,从夏季的草场到冬天的大雪,嘎塔散文诗般的叙述语调向在场听众细致描绘着他大半辈子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仅仅出于个人兴趣而默默无闻坚持做了21年的事情。在西藏社科院人类学博士白玛措的介绍和翻译  相似文献   

20.
因为一篇《愚公移山》的课文,儿子又惹祸了。他认为愚公实在愚蠢,干吗不打一条隧道,目的一样,而且省时省力。老师强调我们学习的是愚公的精神。儿子反驳:“方法不当,空谈精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师生二人越说越激动,当场吵了起来。这下可好,扰乱课堂纪律,我再次被请到学校。老师在电话里很生气。那天工作忙,我紧赶慢赶到了学校,老师已经走了。儿子说:“愚公破坏原始生态,野蛮施工,凭什么要我们去学习?”“当时的技术条件允许他去打隧道吗?你这孩子怎么钻牛角尖啊?”“不要自欺欺人了,他可以搬走一座大山,就不能打通一条隧道?拜托你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