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祸起萧墙亲痛仇快隆武帝本来是郑兰龙(郑成功父)等人拥立起来的,即位后便把福建、广东的兵柄交给他。当满清大军压境,众多抗清组织瓦解后,郑芝龙惶恐不安,扔下隆武帝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隆武帝意识到郑芝龙已不能再作依托,必须脱离危险区,因此,起驾到江西,西幸湖南;他确信何腾故会不忘教交,再加太子太保衔,请求火速派兵迎驾。何腾故接到诏书后,心里矛盾极了:皇上有难,理应前往营救,何况知遇之恩尚未报答,但是如果呈上真的来了,实际上就把满清主力全都吸引到自己身边。目前我军粮草短缺,将校不听节制,能否保护…  相似文献   

2.
夏昕 《文史博览》2014,(9):61-62
中国官场,可以缺明主,可以缺贤士,但从来就不缺圈子。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就将中国官场形形色色的圈子分析得非常透彻: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团体。出生于一省一县,视为“乡谊”;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视为“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不消说是终身的恩师。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视为“婚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福建史志》2012,(1):31-31
清嘉庆道光年间,明溪县大洋窠(今盖洋镇桂林村)有个举人罗联棠,自幼颖异。过目不忘,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无一不读,且读后就能背诵。人们誉他为“书橱”。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     
<正>一、飞来横祸1893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在北京衙门任职的祖父从北京回家丁忧。这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考取的为举人),主考殷如璋与鲁迅的祖父周介孚相互熟悉,乡里的亲友,几个有钱的秀才就凑了10000两银子,恳请鲁迅的祖父周介孚送给主考,以求中举。  相似文献   

5.
满族在入关之前已经开始了对文化的重视,后金时期便初步开展了教育,并推行满文和汉文,在满人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文人,在此基础上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清崇德元年(1638年)、崇德六年(1641年)三次举行八旗科举考试,一共考取八旗秀才、举人数十名,这说明满洲人在当时的文化素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满人在开始学习文化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汉族文化,他们除了通过翻译的汉文典籍了解汉族文化之外,有些人还直接学习汉文和汉文典籍,在天聪八年四月举行的第一次科举中考取的举人中就有“满洲习汉书者变不害、恩国泰二人”,…  相似文献   

6.
陶易 《文史天地》2014,(3):52-54
正一、举人大挑之缘起明清时期,举人作为科举正途出身,其地位和前途虽比不上进士,但远比秀才要优越宽广。举人可以考进士,可以考内阁中书,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再通过考试做官(《明史·选举志》云"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可以捐六部主事或候补道台,还可以出任地方书院的山长。在某些特定时期,举人还有直接选任部司推官或知县、同知的机会,比如在明代洪武初期(《明史·选举志》说天下初定,官多员缺,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崇祯后期(参《明史》卷二百七十四《雷縯柞传》)以及清顺治初年。  相似文献   

7.
高艳 《黑龙江史志》2012,(12):21-23,53
<正>顺治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57年8月,三年一度的江南乡试结束了。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如果能够金榜题名,考中举人,他们以及家族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很快,发榜的日子到了,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就在那些中举的学子们大举庆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工科给事中阴应节上疏,参奏主考方犹与中试的举人方章钺"联宗  相似文献   

8.
清朝入关后,在承袭明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订立了集拣选资格、挑选程序、入仕范围和补缺班次为一体的举人拣选制度。后因仕途壅滞,清政府又对该制度进行变通:一是在制度框架内,增加截取和验看环节,经吏部月选,授官知县和教职,使拣选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二是变革制度章程,改吏部铨选为分发试用,遇有缺出,由督抚题补,致举人大挑出现、定制。但受环境制约,制度变通只能在固有体制内进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仕途壅滞的困局。时间一长,数量庞大的待缺官员、吏部频繁的截取行为和拣选举人无人拟选的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慢慢消磨了官场的朝气,使清王朝统治渐渐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9.
明朝是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鼎盛向着衰落的转化时期,生活在海南岛上的人们也经过了近千年的文化积淀,迎来了人才辈出的崭新时代,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这277年的时间内,海南岛上出生的举人达594人,占海南历朝历代中举人772人中的76.9%以上;在海南出生的  相似文献   

10.
一、才子王实味 王实味,原名叔翰,1906年生于河南省潢川县一个家境贫寒的书香门第。父亲王耔渭是前清举人,博学多才,但终身不得志,一直为乡间塾师。王实味受家庭熏陶,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在明清两代,经过考试录取的举人有六千多人;进士有七百多人。用《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做题目,是因为一向被省外人看作蛮荒之区的贵州,却有这么多的科举人才产生,该是一件奇异的事!明清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是:由县、州、府考秀才,省里考举人,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取贡土资格后,就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股试,殿试头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状元又叫殿撰。贵州有贵阳的赵以炯,麻哈(今麻江)的夏同斯是清末的状元,遵义的杨兆域是探花,这三人又称叫贵州的三鼎甲。曾经有人怀疑明清两代543年间,贵州从哪里钻出这六…  相似文献   

12.
祖国西部的贵州,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她是我的祖籍地。先祖父陈夔龙出生在那里,在那里成长、发迹。清同治十一年(1872)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十二年(1886)中进士。之后祖父仕途青云直上,历任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江苏巡抚,四川、湖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912年祖父告假辞官,结束了官宦生涯退隐上海。  相似文献   

13.
四、会试 明清两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因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称会试。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相似文献   

14.
资中乃巴蜀历史文化名城。除有汉、唐以来的摩崖造像石刻外,还有世所罕见的释边站花讲法图,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文武二庙。更主要在于资中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的光荣传统。早在周朝时代,资州就出了一个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的整弘大夫(周景王时任大夫),这位大夫还是孔丘的老师。从北宋以来,资州就有状元二名,进土二百一十七名,举人四百多名。延续到清代,达到文教昌明,而有“文风甲川南”之誉。资州文风何以能达到“鼎盛”而又“甲川南”呢?这就不能不提到来自贵州的一位父母官高培谷。高培谷,字信楼,贵…  相似文献   

15.
<正>清末民国年间,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走出了周氏兄弟:兄长是创建贵州小学、中学、大学新式教育的教育家周恭寿;弟弟是对中国现代物理学理论、科学启蒙教育卓有贡献的著名物理学家周昌寿。光绪二年(1876),周恭寿诞生于麻哈州景阳乡一书香仕宦人家。祖父周之翰,举人出身,历官内阁中书及知府。父周诚,举人,后任知县、盐运使等职。周恭寿自幼聪慧,好学善思,加之家学渊源,使其学有根底,并且在少年时就立下了“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6.
乌当区下坝乡喇平村的大王背村民组位于海拔1230多米的深山。由于山高路烂,汽车至今不能直达,寨子里的村民到村委会办事,走山路最快也要1个小时。尽管大王背村的交通条件十分不便,经济状况也很落后,但它的知名度却不小。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同治十一年(1782)的159年间,居住在这个寨子的柴姓家族中,曾经有11人考取举人、5人考取进士,故大王背村民组被当地人称为“举入进士村”。清代,在被称为蛮荒之地的贵州,居然会有这么多进士、举人从一个闭塞的村落里走出,让人惊异。这些举人、进士后来的命运如何,柴氏家族为何代代相…  相似文献   

17.
南京条约︾议约处之一上江考棚今何在文/韩品峥南京有贡院、上江考棚及下江考棚等地名,均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遗迹。当时规定,每隔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届时,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省城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但在参加“乡试...  相似文献   

18.
留洋镀金     
为鼓励学生出洋游学,1901年9月清廷发布“广派游学谕”,宣布将分别赏给学成归国者以进士、举人出身。1905年7月清政府举行第一次出洋毕业生考试,应考者曹汝霖等14人全部及第,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  相似文献   

19.
王襄(1876-1965年),字纶阁,号符斋,先世山东诸城人,从其祖父迁居天津。他的祖父及父亲都是有成就的文物收藏家。1906年,王襄考入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习矿科5年,毕业后奖为举人,以知县分发河南。此后,王襄调动频繁,奔波江南五省,长期从事文牍工作,晚年返津从事过教育。王襄从20岁始就酷  相似文献   

20.
正在"修律"这件改革大事上,起到改革推进者作用的就是一位技术性的官僚,历史将中国古代法律转变到现代法律轨道的重任交给了这位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古代法律的法官。一、律学世家的法官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人。他父亲曾在朝廷刑部任职长达12年,后来官至贵阳知府。他本人则未满20岁就考取了秀才,25岁中了举人。不过以后考进士就接连不第。也就在沈家本中举的前一年,他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