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甘肃境内的长城分布之广泛,年代之久远,蔚为大观。 甘肃境内战国时期的秦长城,如今尚有残迹。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筑长城以拒胡",自临洮县北30里墩向东,修筑长城,经甘肃渭源、陇西、静宁,宁夏固原,甘肃镇原、华池等,入陕西吴旗县,全长800公里,遗迹现在还可以在沿线不少地方看到。其中的陇东秦长城,由宁夏彭阳县入甘肃镇原县,取向东北,经白草山、环县、华池县等,入陕西吴旗县境,在陇东段总长160公里。如今白草山至米岔原、营盘山至城梁盖等几段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2.
<正>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沿用六国长城,加以修缮、补缺,使之连成一线,形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长城的遗迹,在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以及宁夏的河东地区,均有发现。惟黄河左岸宁夏境内之秦长城,尚未见报导,学者或认为有,或认为无。这里是腾格里沙漠肆虐的地区,流沙常常将古代的遗迹堙埋,这为长城的研究造成了诸多困难。然而仔细寻找历史故迹,仍然可以发现若干线索,以资考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战国秦长城始筑于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从今甘肃临洮一直延伸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北部,其西、北侧所面对的是匈奴与赵.对于战国秦长城的东北端,即在鄂尔多斯附近的部分,学界长期以来对其走向认识不清;对与此相关的赵长城的认定,也存在问题.综合传世文献、考古以及文字资料推测,秦昭王长城的最北端,应该只到达内蒙古准格尔...  相似文献   

4.
幼年时听母辈讲孟姜女的故事,都说秦始皇筑长城死了很多人。1951年,在初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堂上知道了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全长万余里。在历史课本的脚注里,分明写着“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作为岷县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家乡的历史地位而感自豪!至于这条...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由于宁夏所处的重要军事地理位置,凡修筑长城的朝代宁夏都有修筑。最早的是固原战国秦长城,现在依旧清晰可见,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秦汉以后,对战国秦长城都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增筑。宁夏北部的秦代长城,是秦始皇时修筑万里长城的西段;汉长城,是抗击匈  相似文献   

6.
1989年《文博》第六期发表马杰英同志的调查简报《甘肃永靖县境内秦汉长城烽燧遗址》(以下简称《永靖秦汉长城》),文中将由扎马圈至小茨约50公里的长城定为秦长城。根据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我们认为马杰英同志的结论有误,兹驳证如下:  相似文献   

7.
据我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平定县境内的固关长城起源于春秋战国的中山长城,比秦长城早一个半世纪。固关又是我国内长城的重要关隘,这里曾经历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
1963年5、6月间我曾去甘肃,对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万里长城西头的遗址作了一些查访。虽然所见到的只是很少的个别遗址,但也能借以窥见这件伟大工程的一般,对研究长城的历史有一些参考价值,因将其整理,提供一点资料。此次所到的地方计有临洮长城坡秦长城遗址,敦煌玉门关汉长城与烽燧遗址,酒泉嘉峪关明长城三处,今分别介绍如下:一、临洮长城坡秦长城(图一)临洮位于甘肃省的南部一百余公里的洮河岸边(图三)。沿着洮河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宜于农牧业的发展,因此,很久以来就成了人民居住生活的地方,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很多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如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就分布在洮河的岸边。根据《狄道州志》记载:临洮周代属雍州,秦属陇西郡,  相似文献   

9.
《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彭曦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学”正逐渐形成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而受到普遍关注。但因历史的变迁、自然地理的变动等诸多因素,早期的长城古貌今已全非,又历史文献关于长城的记载多方不确,因而许多考证文章与实际情况存在着误差,许多问题陷于长期争议不清。《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一书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时两年,行程万里,首  相似文献   

10.
正夕阳秦长城由甘肃省渭源县文化局的领导带路,见到了秦长城遗址。夕阳斜照,把长城染成了黄色。墟有颓气,荒凉弥漫。秦长城分秦国的长城和秦朝的长城。我所登临的长城是秦昭襄王时所修,在渭源县北寨镇祁坪村的马家山上,攀峰而筑,逶迤而去。夯土有层,高3~8米。虽然残破败落,仍具大势。长城一带的祁坪村有数户人家,房矮墙低,羊走鸡鸣。一个妇女身穿黑衣,独坐麦秸  相似文献   

11.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至今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长城遗存,历来为长城研究者所重视。2006年5月至7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临洮县境内的试点调查工作.对临洮县境内的长城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本文拟在详细调查、获取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调查研究成果.对临洮县境内的长城类型、战国秦长城的走向、修筑年代、体系特点等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蒙恬所筑长城位置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恬所筑长城是秦始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段长城的分布走向问题,多数学者主张在秦西,即由今甘肃榆中县(或兰州)以西沿黄河北上至内蒙古包头以西,大致呈南北走向。本文则通过分析蒙恬筑长城的背景,考证与长城分布密切相关的秦榆中方位和秦代众羌、匈奴等部落的分布,认为这段长城在秦北,为东西走向。并就秦始皇北伐性质、蒙恬所筑长城具体所指、长城起止及秦直道与秦长城关系、秦长城西北段等学术界长期以来存有争议或留意不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指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其实是战国秦、统一秦和西汉前期等三个时代前后相继,经过沿用、修缮、新建等各种形式建造后所存留下的长城;文献中屡见的汉"故塞"长城是西汉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新建而成的;战国秦长城的结构和体系不是我们习见的明长城模式,呈现出早期长城体系不完备的共同特征。究明布纹筒瓦的渊源及在秦地的传播过程,是判断长城时代属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西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神木县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缘,毛乌素沙漠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东段。北连内蒙,南滨黄河,西邻榆林,东接府谷隔黄河与山西保德县相望。在神木境内,有两条长城遗迹。一条是战国秦长城,西起甘肃岷县,东北行经宁夏固原,陕西靖边、横山、榆林至今神木县城西折向北,循窟野河及其上源梓牛川北上,进  相似文献   

15.
梁建宏 《丝绸之路》2010,(11):36-41
<正>甘肃:露天的长城博物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和精神象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迹之一,工程浩大,绵延万里,其修建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为世界所仅有。1987年,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甘肃是长城大省,长城建筑形式多样,保存较好,出土文物丰富,为研究长城及西北地区历史、地  相似文献   

16.
段新生 《丝绸之路》2012,(14):33-35
修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在春秋时期,祖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长城,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至明代,我国已有20个诸侯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修筑长城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中华民族2000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长城是从战国到清初2000年中逐步修筑完成的,其中规模最大、修筑长城超过万里的是秦、汉、明三个朝代.而这三个朝代的长城起点都在甘肃境内。甘肃境内的几处万里长城起点及玉门关的所在说明甘肃河西地区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沿阵地,又是人力、物力的后备基地。  相似文献   

17.
定西地区战国秦长城遗迹考察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我局文物普查时,曾对全区的战国秦长城遗迹进行了初步调查。1981年7月至10月,我局又抽调有关各县文物干部组成长城考察组,对临洮、渭源、陇西、通渭四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基本查清了我区战国秦长城的起点和走向。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考察时公社建制的乡村地名暂沿用未作更改。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秦长城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分别就秦国长城、秦始皇长城的路线、秦始皇长城与秦赵燕三国长城的继承关系、秦始皇长城的西边起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有些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但是还有不少的问题存有争论。特别是一些学者通过实际考察以后提出一些新的线路,还需要学术界的认可和重新调查。下文将论述秦始皇长城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9.
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两边是老乡李荣葆在甘肃省华池县元城乡林沟村、南梁村和陕西省吴旗县林沟梁村分界处,有一条高约2—3米、顺山脊沿沟若隐若现、时断时续、蜿蜒伸展的土垒,酷似倒塌的土墙,当地群众叫它“边墙”,实际上它是战国时期的秦长城。长城沿分水岭而筑。现...  相似文献   

20.
驰道长城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抵抗异族侵扰,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动员全国上百万军民先后完成了两件大的工程:一是加固维修先秦长城,在祖国北方筑起了万里长垣——秦长城;二是沿子午岭分水岭,修筑了一条战备公路——秦直道。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抵抗异族侵扰,以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垣为基础,把它连接起来,并增修了许多地段。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碣石,长达万余里,并在沿线建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郡等十二郡,开发管理长城内外地区。甘肃庆阳地区秦时为北地郡,是长城必经之地。对此,《庆阳府志》仅简略地记载:“环县西北二里秦将蒙恬筑长城。”寥寥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