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苏策 《百年潮》2000,(8):37-42
一1926年9月,陈赓接到党中央的通知,秘密离开广州,经上海到苏联去学习保卫工作,到1927年2月重新回到上海时,在广州誓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已经顺利地打到了长江流域。陈赓到了上海,周恩来等人领导下的上海前两次起义,他没有参加上,却为第三次  相似文献   

2.
我父亲乔冠军是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大哥,早年参加革命,为20世纪30年代盐阜区地下党的骨干分子之一,与胡乔木(时名胡鼎新)、胡扬(时名邱剑鸣)、魏宪一等革命同志关系密切。他们组织严密,经常秘密出入我父亲住地,关门开会,研究对敌斗争策略。那时,我父亲的公开身份是盐城某小学教师。与我三叔乔冠华同在清华大学读书的胡乔木(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委员、宣传部长),因参与领导北平学生运动而暴露身份,经组织同意后,自北平经上海返回盐城隐蔽,并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宣传工作。是年(即1932年)暑假,我三叔乔冠华亦从清华回到家乡。在我父亲处,三叔结识…  相似文献   

3.
1957年11月17日。一个让万千留苏学子铭记终生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表达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4.
1948年9月,我任江汉军区中共鄂中地委天汉县委城市工作部的秘密交通员,来往于武汉至天门县的农村,主要任务是接送从上海、苏州、南京、武汉来的地下党的学生干部。这些同志的身份暴露或被敌人怀疑,已经列入了“黑名单”,戴上了“红帽子”,如不迅速把他们转移到较  相似文献   

5.
一1964年毛主席和党中央下决心搞三线建设的时候,我在上海担任华东局经委副主任,兼国防工办副主任。后来怎么会到西南三线去的呢?有一个过程。一开始,我没有到成都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去,只是做上海和华东地区工厂往三线的搬迁工作。这项工作的试点在1964年年底就开始了,全面准备和行动是在1965年的春天。大约是1965年3月,朱德、董必武、聂荣臻、贺龙、柯庆施到成都,李井泉陪他们观看青羊宫花会。这个花会,不单展览花卉,还展览四川的工业产品。这儿位政治局委员看了以后,对李井泉说"你们四川太落后了"。又对柯庆施说:"你们上海工业那么多,搬一点来帮帮他们嘛。"1964年6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下决心搞三线建设。西南三线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和湘西、鄂西、豫西。当时西南三省工业基础确实很差。在旧中国,西南是军  相似文献   

6.
1946年在昆明父亲李公朴被暗杀牺牲后,我随母张曼筠带着弟弟回到上海。就读上海法学院高一,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7年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二。当年参加了地下新民主义同志会。1948年10月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全家由香港经天津通过国民党的封锁线来到了华北解放区石家庄,被分配到正定华北大学政治班学习并加入了共产党。结业后分到该校外语系学俄语。1949年北平解放,我随校来京继续学俄语。1951年年初,  相似文献   

7.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影片,自1958年放映到现在,至少有两亿人次观看。剧中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党的秘密战线上的英雄李白烈士广为人知。然而,身为李白秘密电台的制作人、代号“木匠”的中国共产党电讯事业创建人之一的涂作潮,却一直鲜为人知。木匠留苏成为通讯专家涂作潮,1903年生于长沙,自幼家境贫寒,9岁时便离开母亲,在长沙樊西巷信义小学勤工俭学。13岁时,出外学徒做木工。1922年,他参加了毛泽东发动的长沙泥木工人罢工。罢工失败后,被工厂开除,他去了上海恒丰纱厂。1924年5月,由李立三、张浩、蔡林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蒋旦萍 《世纪》2020,(3):20-24
我1924年12月出生于上海,14岁参加由党直接领导的秘密学生组织——上海市学生协会,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赴苏北参加新四军,长期在军队工作。"文革"中调陆军第12军参加安徽省军管工作,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在地方工作了10年。我的军管工作1967年3月,遵照毛主席"三支两军"的指示,我奉命赴安徽省参加军管工作,先后任安徽省军管会文卫办公室主任、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主任。  相似文献   

9.
中央文库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座中央级秘密档案库,保存着党从诞生起直至1933年党中央撤离上海期间两万多份原始文献,堪称中共早期记忆的"一号机密"。从中央文库建立到1949年上海解放,在近20年的动荡岁月和战火硝烟中,十余位共产党员接力守护着党的"一号机密",用鲜血和生命保全了这批档案。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比黄金还贵重"的文献完好无损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  相似文献   

10.
1938年4月,张国焘叛变了革命,这决非偶然。早在此之前,他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恣意推行“左”、右倾机会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而受到无数同志的抵制和揭露,已故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坚定共产主义战士成仿吾同志,就是这些同志中的一个。张国焘推行错误路线成仿吾历尽艰险上告1931年7月,为了参加国内斗争,成仿吾毅然离开德国柏林,秘密回到白色恐怖的上海。他曾是20年代创造社的重要成员,在上海颇有名气。成仿吾到上海后为了他的安全,中共中央决定让他尽快离开上海。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问他,你愿去鄂豫皖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王明一生错误多多,而传奇故事也多。他虽不是各省选拔的留苏学生,却堂堂走进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校门;他曾追随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却又被李立三给予撤职和留党察看;他从当时江苏省委宣传部一名小干事,一跃成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他从“左”倾路线的代表,忽然变成右倾投降  相似文献   

12.
1957年11月17日。一个让万千留苏学子铭记终生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表达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殷切希望。1957年11月16日晚,莫斯科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全体同学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集合,由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向大家作国内外形势的报告。  相似文献   

13.
邓演达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的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等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邓演达即开始了坚决的反蒋斗争。1930年5月,他从欧洲秘密回到上海,8月间主持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14.
俞秀松是受党中央派遣的第一期留苏学生,与王明同班,对王明拉帮结伙进行的宗派活动心生反感,此后就一直在王明网罗的罪名下蒙冤受屈。1939年2月,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以“托派”和“日本间谍”的罪名处决。1996年8月,俄罗斯联邦军事检察院经过复查,宣布为俞秀松彻底平反。俞秀松的悲剧人生留给后人的无疑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相似文献   

15.
杨拯民 《百年潮》2007,(4):76-78
我是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认识周恩来总理的。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了谈判。1937年4月,周恩来副主席在与南京方面谈判时,途经西安。当时,我父亲杨虎城已被免去行政与军事上的职务,蒋介石正逼迫其出国之际,我刚从上海回到西安。周恩来副主席一到西安便来看望我父亲。西安事变中,周恩来副主席留有胡子,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周胡子”。那天我从外边回来,听家里人说“周胡子来了”。我很想看看共产党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就急忙向客厅走去,想从门口窥视。  相似文献   

16.
李锐 《炎黄春秋》2002,(1):28-29
大光同志与我同庚,都出生于“五四”运动的前夕1917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运动,随后入党。这时大光在上海已是团省委巡视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出身贫寒,只读过初中,16岁从家乡安徽到上海当学徒,17岁起就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而由上海到广东,由广东到川贵,由川贵转到东北,长期战斗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长春解放前,他曾任国民党市政府社会局局长。直到1948年,他才回到解放区党的干部队伍。 20世纪50年代我们都在工交部门做负责工作,但没有来往。1964年,大光任交通部部长,当年大概是最年轻的部长,这…  相似文献   

17.
正路遥的《人生》,写的是回乡知青,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这是本文主人公最喜欢的小说和电影,反复看了很多遍,他说,那就是他们那个年代很多回乡(农村户口回到乡村为回乡,城市户口到乡村为下乡)知识青年的写照。所幸,他的命运因为高考的  相似文献   

18.
你喜欢电脑吗?喜欢上网遨游吗?那就是我的一个爱好相同的朋友啦!我是一个初中二年级学生,可喜欢电脑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网上冲浪呢,网上有许许多多我渴望探索的知识和秘密,有许许多多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1927年秋天,刘伯承坐一艘苏联海轮,离开上海去海参崴,再到莫斯科。在船上,他被告知他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当时的中国留苏学生都取了俄文名。别看刘伯承是个名将,打仗归打仗,留学归留学,他一句俄文不懂,一路上念佛似的暗暗念叨着自己的新名字:“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刘伯承仍在心里默念着“阿法纳西耶夫”,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有友人应邀访苏,托捎一件礼物送给留苏不归的老友郭肇唐。礼物送到了他的家,可人已亡故,闻之黯然。 他是我的小同乡,父亲是穷秀才把孩子送去乡下一家当铺当学徒。肇唐不干,开了小差,到当时挺有名的白马湖春晖中学半工半读。学校部分教师与校董不合,到上海江湾联合自力了一个立达学园,有夏丐尊、丰子凯等在此任教,肇唐也跟来了,而且不久进了上海革命中心的上海大学。我还在上海银行当小职员,同乡相见,志同道合,往来密切,常常从他那里知道些政治形势和活动信息。 记得1925年5月30日的南京路示威事件,还是头一天,他特地来通知我的。那天下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