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岁月如流,屈指一算,萧乾伯伯,也就是我从儿时起称呼的"饼干伯伯",离开我们竟有20个年头了,我也成了78岁的老妪了,但儿时的记忆犹新,一切恍如昨日。"饼干伯伯"的由来第一次见到萧乾伯伯是在我5岁的时候。当时他任上海《大公报》社评委员兼复旦大学教授,住在江湾一座日式小平房里。我父亲辛笛(九叶派诗人)与萧伯伯的友谊是建立在年青时的投  相似文献   

2.
《炎黄春秋》2012,(9):93-94
读贵刊今年第5期《"破四旧"的表与里》,深有感受。我父亲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红卫兵抄了我家三次。撬地板,破墙壁,说是要找发报机。甚至把隔壁人家花园中一口井的水抽干。当然一无所获。后来,红卫兵告诉我父亲,他们来抄家时,学校保卫科人员和我父亲科里(电力科)的支部书记就躲在我家对面的弄堂里。可见  相似文献   

3.
书与人     
《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神童郎朗初到北京学琴,一直被那位发脾气教授教训,"你这琴弹得像个种土豆的农民。"教授最后竟然拒绝再指导他。父亲发出了更严酷的指令:"你一定得像  相似文献   

4.
一1 938年日本侵略者疯狂轰炸武汉 ,我的长辈们为安全起见 ,送我们到香港去避乱。当时广州也被日机轰炸得厉害 ,广州大学在香港设了分教处 ,学校大部分的图书仪器都已运往香港分教处 ,主要教授多半也在香港。这年秋天 ,广州大学分教处在香港招生 ,我便赶紧报了名。因为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愿望 (我父亲曹云阶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他不太愿意让我读书 ,而要我继承他的“事业” ,我为此颇感抑郁 ) ,现在有了到香港上大学的机会 ,我怎能轻易放过 ?通过考试 ,我进了广州大学政治系。二当时的香港是许多民主革命前辈、进步文人学者集中的地方。柳亚子…  相似文献   

5.
我父亲李燕亭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留学美国,1923年获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同时还在美国罗省(洛杉矶)公立图书馆学校毕业,1924年在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科主任冯友兰教授的推荐下到中州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理科化学教授。  相似文献   

6.
正祖父黄兴的名字第一次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是小学高年级时。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表格,里面有"家庭成分"一栏,我问父亲该怎么填。父亲也不清楚,想了想说:"你就填革命家庭吧,你祖父黄兴领导了辛亥革命。"那时候还小,不知道什么辛亥革命,但记住了祖父的名字,也仅仅是名字。谨言慎行的父亲之前从没提起过祖父,也不跟我们说家族往事。不过,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祖父忌日,父亲都在厅堂祖父肖像下供两盆菊花,全家人  相似文献   

7.
《南方人物周刊》2013,(19):14-14
6月8日深夜,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通过微博发布了这样一个消息:“我自07年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本拟在2015年满70岁前辞职,此前已告校领导。近承教育部领导关怀,明确表明我的年龄已不宜继续任职。为避免给本馆本校造成更大损失,我已于日前向校方递交辞呈。”  相似文献   

8.
他在石油地质学校长大。小时候,他的英雄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直到高中发现学校里有个美术兴趣小组,这才拿定主意:这辈子不干别的,就画画了。在父亲心目中,美术学院哪是什么正经学校。"高一下半年,我犹豫了好多天鼓起勇气跟我爸说,我想学画画。他一直得意我学习好,希望我考一个好大学,这下可好,就好像隆美尔跟希特勒说,我不想打仗了。""希特勒"的回答斩钉截铁:"不行,没得商量。"  相似文献   

9.
陶涵 《纵横》2001,(11)
我的父亲陶尚铭曾任张作霖的秘书和日文翻译十二年,后来又任张学良的高级幕僚三年多。父亲生前与朋友们聊天时,谈过张氏父子的许多秘闻逸事,而有关张作霖的用人之道,还是很值得记述的。 父亲在向朋友们谈论张作霖的用人特点时,是从任毓麟谈起的。任毓麟,清朝举人,清末曾任职直隶总督署。张锡銮任奉天督军后,  相似文献   

10.
包立民 《世纪》2020,(2):85-87
我是朱东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学生,屈指算来已有半个世纪,可算老学生了。朱老将书法的笔道比喻成面条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求学时,朱老是系主任。每年系里的"迎新"开学典礼,他是必到的。朱老师是一位古典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他在系里开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均是为高年级开的课。  相似文献   

11.
曹越华 《纵横》2008,(5):23-25
"5月27日"是复旦大学永远难忘的具有"悲喜交集"意义的日子。喜庆的是,每年这一天为复旦大学建校的纪念日;悲愤的是,1940年的这一天,在抗战中迁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惨遭日本侵略者飞机的野蛮轰炸,致使师生7人殒命,校舍房屋损毁,给学校历史留下了永久的惨痛和伤痕!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教授,也是唯一一位教授,曾被誉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他叫姚名达,1925年7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1934—1937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法教  相似文献   

13.
发现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孩提时,他在我心中的那种伟岸也飘离得越来越远……沉默,是我和父亲之间永恒的主题。春去冬来,岁月如梭,我和父亲在沉默中度过了一次次的桃花绽放、落雪纷飞。我在日日长大、父亲也在夜夜衰老。沉默,始终如此。又一个银装素裹的冬夜来临了。正当我为了明天的考试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停电了,黑暗笼罩了一切,孤寂,沉闷。当我回头找寻父亲的时候,他却拿着手电筒沉默着径直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4.
漫话     
以一个家长的身份来说中国当代的教育,我的看法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  相似文献   

15.
罗银胜 《世纪》2020,(2):28-31
朱东润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真是藏龙卧虎,十几位老教授个个学问高深,身怀绝技。其中,朱东润先生是我敬仰的教授之一。"军人死于战场,教师终于讲席",这是朱东润先生生前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治学不辍的真实写照。朱东润先生崇尚正义,作品总是充沛着激越的爱国主义崇高情怀。他在《陈子龙及其时代》一书结束时说道:"真正的战士,必然要坚持斗争直到胜利或者死亡。"他说的寓意是极其令人深思的,而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6.
我名徐廷麟,字仁甫,开封人,日本东京宪兵学校毕业,辛亥革命时,正充当河南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司令部陆军警察教练所第一大队队长。  相似文献   

17.
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由沙滩搬到了西郊原燕京大学的校址。父亲身为副校长当然得随校搬迁。但据我了解,他和我母亲一样都不想搬迁,他们都喜欢独门独户的小院,宁静、安详。可父亲一向"明哲保身",逆来顺受。学校要他搬到新址北大燕南园,他就只身先搬去了,但我们全家仍然留在了靠近北海  相似文献   

18.
正江津邓氏我是四川江津人,江津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父亲邓燮康早年由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邵志刚(邵力子次子)介绍加入共青团,1930年担任私立奎聚中学第一任校长。奎聚书院门楣上有一幅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我祖父题写的。我记得幼年时父亲曾经为我讲解过。他做过四川商业银行的总经理。解放初期,国家要振兴  相似文献   

19.
2004年2月16日至19日,“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日本和美国的一百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提交论文近八十篇。复旦大学副校长薛明扬教授代表王生洪校长到会祝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教授、副会长、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石源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胡礼忠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最担心的科学考试还是来了。平时上课我是听都不听,就靠临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这件事让我焦急万分。放学一回家,我就为明天的科学考试做准备。什么"花岗岩""片麻岩"呀,在别人的脑子里,已经是倒背如流了。但在我的脑子里,却是新词呢!早知道上课就认真听了,"唉……"第二天,我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我又迟到了,这已经是我第198次迟到了。我慌慌张张地走进了教室,发现已经开考了,便立马跑到位子上,紧张地坐了下来,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不要紧张,要镇静,要镇静!"我一看试卷,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