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着镣铐跳舞",这是对丁玲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她在戴着镣铐的同时,又在想方设法给人戴镣铐。何以?"为求自己得以苟延残喘"。丁玲晚年言行偏左,是因为她档案里一直有"污点"1979年,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贺敬之去周扬家拜访周扬,期间,两人  相似文献   

2.
回顾丁玲一生,有近一半时间都在"辩诬":为她的历史问题,为她的"反党小集团"问题,为她的"右派"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经被错批错划的作家都陆续获得了新生,可是丁玲的所谓"历史问题"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周扬说,丁玲历史上的"疑点"可以排除,"污点"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徐寿凯 《江淮文史》2010,(6):130-142
<正>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想介绍丁宁先生"清泠澈骨,悱恻动人"的华词,曾经怎样撼动过与她并世的文界精英,并获得他们非常高的评价。激赏丁词的文界精英很多,这里只选六位,举一隅而已。  相似文献   

4.
她成名于1920年代,曾与冰心被合誉为"冰雪聪明",又与凌叔华、袁昌英共享"珞珈三杰"之美名,在大陆文坛,却长期不为人知;她生性节俭,连一块抹布都不肯轻易丢弃,却在抗战时期,慷慨捐出生平积蓄的50两黄金;她与胡适先生虽有十年师生关系,却连同拍照片也"不敢请",但在他人"谤议"先生时,敢于第一个站出来打抱不平,撰文反击。她是谁,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张昌华先生独家提供给本刊的苏雪林的七封信,从中或能一探端倪。  相似文献   

5.
这名红透半边天的影视明星,曾经历过自卑和困惑的时光,她是怎样度过的?上次见蒋雯丽,是在一年前,也是冬天,北京音乐厅的休息间,作为"防治艾滋病义务宣传员",蒋雯丽来此参加以艾滋病为主题的晚会。见面时,她脸色憔悴,头发灰白,看着足有六十岁光景,那时,她正在拍摄电视剧《金婚》,"我是从拍摄现场赶过来的,正在拍六十岁时的戏,这是老年妆,还没来得及洗掉呢。"蒋雯丽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的基层设置从来不是精确无误有如"铁板一块",《汉书·百官公卿表》曾用"大率"一词来表述基层设置,已道出这一特点。《宋书·百官志》追溯秦汉以来县令及以下官吏时,曾言"其余众职,或此县有而彼县无,各有旧俗,无定制也",说明"旧俗"可超越"定制"。以上两者表明,不管是地方文献还是全国性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都蕴含着俗与制的关联,应该予以"在地化"的开放性解读。  相似文献   

7.
丁玲、冯雪峰、陈企霞案件曾是影响和震动文化界的大事,黎辛先生当年曾参与此案的处理,旋即受此牵连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团”成员,70年代末又参与了此案的审查和平反,他在《我所了解的丁玲、冯雪峰、陈企霞案件始末》一文中所披露的可谓内幕中的内幕。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这个知青中的"小江苏"在《北大荒》内刊打工时,居然结识了丁玲、聂绀弩、吴祖光和丁聪这些蜚声中外的大名家……1960年夏秋之交,我从如皋中学高中毕业。其时,我由于复杂的"海外关系",加之整风反右中有"右倾"言论,因此"政审"时被一棍  相似文献   

9.
李向东 《百年潮》2004,(10):56-59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参与者 丁玲在红土山村开始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这是她第一次创作以农民和农村斗争为主体的长篇小说.丁玲、陈明和勤务员张来福,他们三人是一个小集体,每天吃的是窝头咸菜,虽然日子苦一点,但是心情很好.15岁的小来福掌管吃喝后勤,陈明经常开玩笑地央求他:"你看我们干得这么卖劲,是不是晚上给加一个菜?"小来福却一脸认真:"那可不行,这个月的菜金都快超支了."陈明和丁玲看到他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都哈哈笑起来.第二天,来福就跑几十里路,去买些便宜的干菜蘑菇来改善伙食.  相似文献   

10.
周扬多次要求丁玲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丁玲都拒绝了;周扬对《桑干河上》的漠视,激怒了丁玲延安整风后,尽管丁玲写作上的“转向”后与周扬所追求的趋同一致,但是,作为一名作家而存在的丁玲,在内心深处对周扬仍然不肯认同。虽然表面上她与周扬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同事关系,但在私下里,她对周扬却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从披露出来的1948年前后丁玲的日记、信件中是可以看出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本拟转赴东北,但因交通阻隔而留在河北。1946年,周扬也离开延安到河北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并担任了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宣传部长。1947年,丁玲写出了后来获得…  相似文献   

11.
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它,从中受到许多教益。这本书记述了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一岁半时就没有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无法忍受的痛苦。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她战胜了病痛,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力女子学院。此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11,(6):58
今年25岁的刘丽是位青海女孩,她拥有金融硕士学位,现在一家外资公司供职。业余时间,刘丽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城市的地下建筑里探险。去年"五一"长假期间,她在网上约了几名"野蛮女友"到重庆钻"地下堡垒",随后又到黑龙江鸡西的地下要塞探险,一时被圈内的发烧友们传为美谈。据她介绍,重庆山城的下水道,就像是一座地下迷宫,最  相似文献   

13.
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庆全 《百年潮》2000,(7):30-42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任“左联”党团书记时,因其丈夫冯达叛变而被出卖,遭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并押解到南京。1936年9月,冯雪峰通过张天翼,与丁玲取得联系,在冯的安排下,她由南京逃到上海,然后被送去西安,转赴陕北。丁玲历史上这段被捕问题,从1940年到1984年,不同级别的党组织前后进行过6次审查,其结论也由于各次审查时的历史背景而有所不同。而在丁玲的回忆录《魍魉世界》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仅仅提到了两次,即1940年以陈云、李富春签字所作的结论和中组部1984年的结  相似文献   

14.
梦棠 《纵横》2004,(12)
丁玲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今年是她100周年诞辰。再算一算,她告别人世也快20年了。对于知晓和经历过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以及建国后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这段历史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丁玲。我上小学刚学会认字造句时,听到大人们在传说当时一件轰动性的新闻:从延安过来的女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那时斯大林还没死,中国和苏联关系算很好。后来又听说,女作家还被邀请去莫斯科在电台上讲话。于是丁玲成了闯入我脑海里第一位现代作家的名字,比知道鲁迅、茅盾还早。我想以后一定要…  相似文献   

15.
"最后的闺秀",这项桂冠戴在张充和先生的头上,谅是最合适不过的。张充和时年九十有三,比她年迈的女性不乏其人,但像她那样当年既有江南小家碧玉的姿容又有大家  相似文献   

16.
"纤笔一枚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名句,盛赞了作家手中的那支纤纤细笔。然而,另一位女性.她手中的笔也能胜过一队精兵强将.她就是我党女特工沈安娜  相似文献   

17.
《论<碛砂藏>》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文物》1984年第8期杨绳信同志《论<碛砂藏>》一文,获益不少,唯觉文中尚有若干可以商榷之处,谨提出如下。一、关于吴氏八娘。杨文所引端平元年(1234年)吴氏八娘愿文中说"自身本命壬寅五十三岁",似不可能如文中所云"尚未出阁"。"壬寅"是淳熙九年(1182年),到端平元年,吴氏八娘虚龄五十三岁,再到淳祐五年时,她已六十四岁,垂垂老矣,作者问她"是才出阁还是再适",显然很不相  相似文献   

18.
正首先要向杨建华教授告罪的是,当我接到她寄来的这本厚厚大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林沄先生。二十多年前,我在跟随李伯谦先生念研究生时,李老师就叮嘱我,学习商周考古,一定要好好读他老同学林沄先生的文章。1998年,《林沄学术文集》出版后,我在第一时间买来细读,但印象最深刻的是文集的代序"我的学术道路",读后感触颇多,而最令我惊讶的是林先生说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已经立志要从事东北地区的考古"。但说实在的,我当时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丁玲在延安的“洗礼”——纪念丁玲诞辰一百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骐 《炎黄春秋》2004,(12):53-59
丁玲需要革命决心奔赴陕北1936年10月初的一天,丁玲在西安的一家小旅馆里闷闷地呆着。她来西安已经有好些天了。她在这里急切地等待中共地下党派人来和她联络然后把她送往延安。可是一连等了好些天仍不见有人来,因而有些着急烦闷。恰在这时,中共派往南京去和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丁玲,在北大荒劳动生活的12年,是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然而,在黑龙江垦区仍流传着许多她的故事。初到密山1958年6月29日凌晨4点钟,戴着"右派"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