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孙犁论日记     
我的读书范围很狭窄,对日记文体没有什么研究。据我所知,孙犁晚年读了一些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日记,并作了中肯评论。他读过清代的三大日记,还读过《郭天锡手书日记》、《使西日记》、《汪悔翁乙丙日记》、《三愿堂日记》、《西征日记》、《能静居士日记》、《郭嵩焘日记》等。他说:“看来,小人物的日记,比起大人物的日记,可看的东西就多了。这是因为小人物忌讳少,也想存些史实,传名后世。”孙犁的《书衣文录》里有一则《日记总论》,对日记的性质、作用及其写作,进行了十分深刻的论述。其要点是:  相似文献   

2.
洪小夏 《近代史研究》2002,39(3):248-278
发生在解放战争末期的福建金门岛战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罕见的一次全军覆没的失利之战。该役失利的主要原因,过去早有定论:是由解放军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在战略追击的顺利形势下产生的“轻敌思想与急躁情绪”所致。但近40年之后,重要当事人肖锋将军却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当年三野副司令员粟裕对金门战斗有过一个“三不打”的指示,而十兵团领导人违背了粟的指示,这才是金门失利的真正原因。这一说法曾广为流布,传为事实;虽然缺乏献支持,却又难于否定。但是考证三野、十兵团、28军这三级相关单位的档案献和当事人的口述史料,并进行实践可行性分析判断,都应得出否定的结论,并且《肖锋日记》存在明显的事后修改痕迹,由此引申出当事人应如何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史料以及研究应如何考证、辨别、使用史料这两个史料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芦苇 中国电影整体素质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三大名声狼籍的行业:一是股票市场,第二足球,第三就是影视圈剧本一交,芦苇跟吴宇森的合作就算告一段落了。他开始忙他自己的,前前后后拖了3年的《白鹿原》终于写完了。他又开始构思下一部戏《农民日记》——陕西一个农民记了60年的日记,半个多世纪的家庭悲欢折射出时代命运。  相似文献   

4.
李佳奇 《文献》2024,(2):172-191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国副公使,著有出使日记《英轺日记》,记录他赴英一年多的考察心得,是研究其洋务观转变的一手文献。但刘锡鸿不通西文,他的日记又与使团翻译官张德彝所著《四述奇》多有雷同,故其书真伪在学界饱存争议。以19世纪英文档案、报刊等史料互证可知:刘锡鸿是在外籍翻译官而非张德彝的辅佐下出访考察并写作日记的。二人日记雷同实由张德彝抄改刘锡鸿日记所致。除了补充自著《四述奇》记录的不足之外,张德彝在抄改过程中还虚构种种场景,将非自身亲历之事也归于本人名下,并假言他国病弊以影射本国政治。张德彝有意推广洋务,他重视刘锡鸿的考察见闻,又以其政治遭遇为鉴,故采用此方式延续并发挥《英轺日记》内外兼治的自强观。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1990年开始,即与丛乐天、李谦二位老战友对金门登陆战进行调查研究。在3年多时间内,我们先后采访了当年指挥和参加过金门之战的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28军代军长肖锋和政治  相似文献   

6.
董国和 《炎黄春秋》2013,(11):84-85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的《红尘冷眼》,是著名民主人士宋云彬的一部日记。这部日记共分十一个不同时期,《无愧室日记》从1960年2月记至1962年12月,前两年正是“困难时期”。但他所记述的宴会之频、酒肉之丰,尤其是出访中的款待之盛,真可称为“蝗虫”之行。“蝗虫”语出陈四益的《臆说前辈》,他在回忆朱东润时说:  相似文献   

7.
李海文 《世纪》2023,(2):4-10
<正>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他一向重视对日本的工作,他对日本的了解既多又深。在他担任总理26年间接见无数外宾,以日本友人为最多。这固然因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更重要的是日本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最主要的国家之一。周恩来的政治生涯同日本密不可分,特别是周恩来在十九岁时曾东渡日本居住了一年七个月,对他的思想转变发生重大影响,是他建立信仰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从他保留下来的一本旅日日记可以看出。《日记》是周恩来于民国七年,即1918年1月1日到1918年12月23日在日本写的,写在当时文具店出售的硬皮的日记本上,原件上题为《学校日记》。  相似文献   

8.
作为蒋介石的原配妻子,毛福梅在蒋家的家谱中,其身份被定格为蒋介石的姐姐。毛福梅在蒋介石日记中的篇幅远不能与宋美龄相比,即使在短暂的时间中对毛福梅的记述,蒋介石也多抱怨、多愤怒,看上去是毛福梅让他变成了封建婚姻的受害者。解读蒋介石日记中的毛福梅,需要对毛福梅和蒋介石的婚姻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乔志强教授摘录的山西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在山西省图书馆收藏的稿本《退想斋日记》将全部影印出版.该稿本原有200余册,既是刘大鹏效仿曾国藩的日记书写的"道德日记",也是他对身边生活世界的记述和其生活哲学的表达.自号"梦醒子"的清遗民刘大鹏将自己内心拒斥却不得不生活其中的新世界视为梦境,日记中对生活世界的记录也就不得不被同时视为对刘大鹏梦境的记录.当人们利用日记展示的多是历史上的官场、世风、制度兴废和事变的时候,不能忽略日记这一个体化文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正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他文理兼修,在语言学领域着力最深,在音乐领域也有很深的涉猎。赵元任会说33种汉语方言,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多门外语,甚至精通这些语言的方言,因此得了个"赵八哥"的绰号。少年时代,赵元任便开始在日记中玩文字游戏。根据其《早年自传》中的回忆,他学习英文后,将英文字掺杂在汉字中间,在日记中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文史春秋》2011,(12):32-35
1912年至1920年的《鲁迅日记》中曾经50多次提到过季自求(季天复)这个人,南通图书馆珍藏的《季自求日记》中也有50多次提到鲁迅,鲁迅拜访他10多次,互访40多次,可见他们两人的关系曾经颇为密切。那么季自求是谁?其一生有何主要经历?他和鲁迅是怎样认识的?两人之间有过什么交往?后来为何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12.
达旺日记     
杨阜 《中国西藏》2013,(4):54-59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杨阜先生作为西藏前线工作队的一员,在藏南达旺工作了三个多月,对门巴族的风土人情和居住在边境的门巴族同胞的生活情景都有所记录。本刊特选发他在达旺的工作日记三则,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3.
2001年2月,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在上海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半个多世纪前的日记——《詹庆良本日记》,日记本身并不起眼,但日记的主人却在无意间描述了一段处于历史和地理边缘的人生世态。日记中记述的那个被称为水岚的村子,五十多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现在这个村子还存在吗?当年那个写下日记的少年今在何处?让我们跟随本文作者,做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相似文献   

14.
凡读过鲁迅日记与书信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个年轻友人徐诗荃,即1999年5月在北京逝世的我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从1928年5月开始,他们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此后八年的《鲁迅日记》里,三百多处提到“徐诗荃来”或“得诗荃信”。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梵澄是受鲁迅先生宠爱的学生”。而许广平却对“此公”颇为不满,甚至说他“磨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班主任朱老师给我们下达了一道任务——每天写一篇班级日记。此令一出,底下是叫苦声一片——"啊?我们还要写日记?""NO,NO,NO!"……可在老师的威胁下,这些反动派给成功"消灭"了,于是班级日记登场了!第一篇日记是一位女生写的,她不仅写了日记,还给我们的日记本画上了精美的图案,这让同学们渐渐感到有兴趣了。第二篇日记是一位男生写的,他有趣的语言让我们身临其境,当读到第三篇时,同学们便被吸引住了,一个个坐得笔直,眼里放出金光,死死地盯住日记本。  相似文献   

16.
薛念文 《民国档案》2007,10(3):82-86
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对日政策和个性特征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保存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1917年至1945年日记的公开,为深入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得出符合历史逻辑的客观的结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蒋介石日记提供了他早年追随孙中山的一些历史细节,1932年以后的日记中更清晰表露了他挣扎于抗日和妥协之中,他的反共言论则体现了他超于性格缺陷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三题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08,(5):150-160
赵元任说,“胡适的日记是为别人看的。”胡适曾公开表示,他的日记是留作史料的。  相似文献   

18.
同盟会倡始时期宋教仁心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教仁传世的著作中,有一部留学日本时的日记。这部日记起于1904年10月30日,止于1907年4月7日,除中间缺失1904年底的半个多月和1905年9月下旬至年底的100天左右,它以17万字的篇幅相当完整地记录了宋教仁在该时期的外部生活和内心世界。所以,《宋教仁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历来深为研  相似文献   

19.
严复日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共十一册。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日记一册,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日记一册,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日记二册,民国二年(1913年)癸丑日记一册,民国三年(1914年)甲寅日记一册,民国五年(1916年)丙辰日记一册,民国六年(1917年)丁巳日记一册,民国七年(1918年)戊午日记一册,民国八年(1919年)己未日记一册,民国九年(1920年)庚申日记一册。严复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卒于民国十年(1921年),年六十八岁。以上日记,记录了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从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九年(中缺宣统二年、民国元年、民国四年)先后十三年间,严复所用的日记册格式完全相同,都是  相似文献   

20.
狱中七日记     
市“二七”纪念馆收藏了一份施洋烈士在狱中七日所写日记的复印件,原件捐献给了民政部。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对家人深切的思念。日记复印件字迹模糊难辨,我们在保持日记原貌的前提下尽力将理梳顺,献给读诸君。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