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节日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否悠久,是否有特色,与这个民族积淀的民俗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民俗文化是这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创造力的积累,也是这个民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水准的真实写照和记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创造了灿烂、独特文化财富的民族,它的民俗文化也必然是厚重的、绚丽的、多色彩的、立体的。作为民俗文化主要内容的节日,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敦煌写本医籍一千二百余首医方中,有祝由方七十余首.这些祝由方与医药关涉少,民俗文化成分多,多数是有着诸多民俗因素的择吉方.这些祝由方不但佐证了传世文献民俗记载,也提供了传世文献罕见的一些民俗行为,有助于更为全面地了解和研究中古隋唐前后敦煌民俗文化.敦煌民俗文化是中古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虽有地域特色,也有时代共性,因而可藉此管窥中古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商业是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间接交换提供机会和场所的经营活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本身充满丰富多采的民俗事象,同时,它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商人常常有意识地将民俗文化用于经营活动中,以便增加生意的成功系数.于是发生了商业文化与民俗文化联姻的现象.汉口自明清以来即为我国商业重镇,清末、民国时期的武汉更是一座近代化的商业都会,中外商贾云集,老店新号林立,商事习惯十分丰富.古老的民俗传承与近代的风尚演变在商事习惯中都有反映.今天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是这个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研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是民族民俗学光荣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民俗是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可谓斑斓缤纷,洋洋大观。民俗涉及各个生活领域,无处不在。民俗有其形成、发展和变异的历史。它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及  相似文献   

5.
民俗与语言都是人类原生文化形态,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语言作为民间文化的栽体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记载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样也就形成了以反映民俗形态或具体民俗事象的概念、性质、特征等且与民俗有着某种联系的语词--民俗语汇.明清民歌大量的民俗语汇真实再现了彼时的社会风俗文化形态和市井生活.因而,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对于还原历史原貌、纵览民俗风情、透视民间百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同长江流域各兄弟城市的民俗文化一样,张家港民俗文化可谓异彩纷呈、仪态万千,既同属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系列,又因地而异有自己的特色,研究张家港民俗文化的事象特点,可以发现,其形成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一、绵延千年的传承积淀是重要的历史原因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意识的深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积累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烙印。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为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土壤。如前所述,早在距今8000年前,境内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谐音现象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继霞 《丝绸之路》2009,(10):70-71
民俗文化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语音与语义相结合所产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进一步了解独特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具体表现在人们利用字音的相同、相似构成谐音以喻吉祥,或避凶就吉,或避贫就富。这使许多本来没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事物蒙上了文化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8.
梁峰耀 《东方收藏》2022,(5):125-127
童帽是服饰搭配中最为常见的物品之一,具有鲜明的传统民俗文化特性,浓缩着民族、时代、地域等方面的印记。山西民俗童帽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更有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和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本文将分别从山西民俗童帽的功能用途、制作工艺技法、文化内涵几方面着手,根据笔者在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工作掌握的一手资料,对具有典型特色的山西民俗晋式童帽展开赏析。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4,(7):1-1
<正>"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由此形成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丰富多彩生活的构成细胞。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我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民俗不仅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还增强着民族凝聚力。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如今,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大众的传承文化,有着淳朴清新的野味。在色彩斑斓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百花园里,受祖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浸染滋润,民间民俗器物便显得十分丰富,可谓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随着当今民间业余收藏活动的持续猛涨,热度在逐渐开温,民俗器物的收藏便以其厚重的民俗之内涵研究价值,愈益受到许多收藏有识之士的青睐及注目,下面的几位便是众多民俗收藏家中的佼佼者。 筷箸收藏家蓝翔 原《采风报》编辑蓝翔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筷箸收藏家。引起他收藏筷子兴趣的是1972年的一则报道。当时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尼克松总统,宴会结束时,其使用过的一双筷子被在场的一位加拿大记者装进了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关于生态食物链的概念启发了民俗文化的研究,在民俗文化与区域文化特色的生成和民俗事项传承间有着深层的相关性,苏州民俗自古以土风清嘉著称,生态性特征突出,所以从生态文化角度看苏州民俗的地域特点,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李明 《民俗研究》2006,2(1):137-159
生态民俗系自然的生态学与人文的民俗学交叉所产生的学术新概念,是对“联系食物链的有关民俗文化”的统称。其中,同食物链诸环节相联系的民俗事项关系亦叫生态民俗链,其与区域民俗文化特色的生成、演绎和发展有着深层相关性,受到中外学界的关注。本文试从自然的和人文的角度,通过苏州、徽州两地民俗文化的比较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石磨的普及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磨的诞生使人们改变了由粒食到面食的传统吃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磨的产生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东台是里下河地区繁华城市,也是范公堤沿线核心的地段,自古以产盐出名,境内水网纵横交错,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被誉为"黄海明珠"。东台历史悠久,据考证东台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民俗文化更是有着其独特的一面。正月十五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元宵节",东台人对这个节日十分重视,其民俗活动也比较多,有些民俗活动自古以来一直沿袭,而有些民俗活动已经濒临绝迹,下面就讲述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武琴  薛洁 《丝绸之路》2011,(8):58-61
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维吾尔人生仪礼对维吾尔女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维吾尔女性与人生仪礼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维吾尔女性在人生仪礼这一重要民俗事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人生仪礼对她们的深刻影响方面来阐释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即维吾尔女性传承、发展着维吾尔人生仪礼民俗文化,维吾尔人生仪礼民俗文化也深刻影响、塑造了维吾尔女性。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吉祥”的民族,“逢凶化吉”是人类亘古不变、永不放弃的心理追求,这种民族意识和民俗文化也是南京地区民俗挂件产生、发展的根源。民俗挂件一般是指具有民俗特色、寄托了人类“祈福祛恶”的美好祝愿的挂件,可分为两大类,随身佩挂的配饰和悬挂于墙、床等处的饰物。  相似文献   

17.
一、女性民俗概述 民俗作为传统的“集体无意识”,经由历史凝聚、传承下来,是千百年来人类代代相传的社会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沉积物。民俗的实质表现了极自然的人性、人情,可以说民俗文化有着最彻底的真实意义。而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我们看到女性民俗在社会文化中的真实存在。人类学家认为,基于男女两性在生理、社会方面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规范中引起了生计分工、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民俗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地女性东道主在民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民俗传承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源于旅游地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与分工这一内在因素,亦深受民俗旅游中的性别消费文化以及民俗旅游村落人口流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女性东道主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对女性东道主自身以及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匾额是独特的民俗文化.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寄托着主人的志向情趣,记录着时代的文明和社会价值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在山西晋中的古民居建筑中现存众多的匾额,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地方民俗、艺术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北十大怪     
小哈 《旅游纵览》2008,(7):66-67
在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八大怪、十大怪之类的民俗。所谓的怪,其实就是当地的民俗特色,体现当地人们生活的一种习俗。东北十大怪,顾名思义便是游人们在游览时发现的东北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区别于他,便以"怪"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