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顿悟者的愉悦──徐政夫先生藏石雕菩萨头像观后汤池在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大潮汹涌的时刻,台北艺术收藏家徐政夫先生将新近收集的一件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带到北京,慨然借给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出,供大陆同胞观赏研究,这是一桩意义深远的文物交流盛事,我表示热...  相似文献   

2.
笔谈北魏石雕菩萨头像编者按:今年5月10日至10月底,我馆在《中国通史陈列》三国两晋南北朝展厅展出了台北市徐政夫先生收藏的北魏《石雕菩萨头像》。5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了仪式,俞伟超馆长和台北市著名文物收藏家徐政夫先生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3.
《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展》揭幕词徐政夫俞馆长、王副委员长、各位贵宾、各位小朋友:首先,谢谢王副委员长光英先生在百忙之中,亲自前来主持揭幕仪式,谢谢俞馆长伟超先生亲自主持整个展览的布置、讨论与接待,更谢谢各位贵宾的莅临指导。这次展出个人收藏的“北魏菩萨头像...  相似文献   

4.
刘建军  解华 《文物》2014,(3):65-67
<正>1981年10月,大同晋华宫矿在马武山上进行基建工程施工时发现一件北魏石刻菩萨像,现收藏在云冈石窟研究院陈列馆内。这是一件砂岩质地的单体北魏石雕菩萨像,像高61、座高4、通高70厘米(包括菩萨的头光)。菩萨头戴三珠宝冠,冠上三个圆盘之间用忍冬纹装饰,冠箍两侧垂下三角形冠披[1]。额上发际由中间分开。造像面相方圆,眉骨微微隆起,眉线清晰,双眼微睁,嘴角上翘,鼻尖和嘴部在出土时残损。双耳佩戴圆形耳铛,素面  相似文献   

5.
钟维 《文物春秋》2008,(4):67-71
2007年10月底,邯郸市马头电风扇厂出土一批石雕佛像,其中除1件佛头像为白石外,其它均为红砂石,包括释迦坐像、菩萨坐像、罗汉坐像、弟子像等,时代大体可分为唐、宋两个时期,为磁县北部及成安县周围佛教遗迹分布密集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徐藏石雕菩萨头像之我见金申徐政夫先生收藏的这尊佛造像从其造型和装束看,应是菩萨。其头戴宝冠,两侧有低垂的增带,头发分为七络,表情甚为甜美。这种将头发处理为几组而挽系起来的发式,一般在北朝造像上多用于供养天人上,作者应是为了突出造像的童趣,取生活中的侍...  相似文献   

7.
朱安 《陇右文博》2001,(2):38-39
1999年8月初,武威市下坝乡三沟村二组村民赵象章在自家院中无意间挖到两件石雕佛头像,武威地区博物馆闻讯后。派人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这是一处早期石雕物窖藏。  相似文献   

8.
王雁卿 《文博》2012,(4):37-40
北魏方山永固陵发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皇陵。陵墓出土1 2件头部呈尖状或刃状的铁条状器,简报认为是铁箭镞。经重新认定,应该是北魏的雕刻器具。北魏时期石雕兴盛,云冈石窟是石雕艺术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北魏石雕三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王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百年间,曾从各被占领地大量迁移人口充实京师。被迫徙出的地点包括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以及龙城和青齐等地,其中不乏各种人才,尤其是各类工匠[1]。他们对云冈石窟的开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城遗址以及平城周边地区历年来已发现多件北魏石雕精品[2],这与云冈石窟的开凿是有密切联系的。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石雕艺术品,都先后出土于北魏平城周围,是研究北朝文化的重要资料。现介绍如下。1.孝文帝“万年堂”石雕门框细砂岩质,长方体柱状,一侧立面刻有浅浮雕图案,其余三立面修整光平。全石残高164、…  相似文献   

10.
杨军 《大众考古》2020,(2):45-47
洛川县位于陕西中部,连接着关中和陕北,因境内洛水而得名。洛川县博物馆藏有一批精美的北朝时期佛教石造像,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洛川土基镇鄜城村清理出土的石造像为主。这些石造像石刻技艺高超,个别造像残留贴金,施彩绘。精美的石造像石雕观音头像北魏时期,砂石质,圆雕。  相似文献   

11.
曹彦  韦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9(3):30-37+152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展现了北魏平城时代鲜卑军傩的场景。寺儿村石雕中武士和怪兽形象的组合,对北魏洛阳时代及其后之镇墓组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合水 ,这块古老的黄土地 ,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北魏到明清时期 ,佛教比较盛行 ,全县各地均留传下大量佛教艺术珍品 ,尤其以单体石雕佛像最为突出。合水单体石雕像数量多、品种全、时代特征显明 ,雕造工艺精湛 ,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县文化馆已搬迁收藏一百余尊 ,其中完整的五十余尊。仅合水馆藏的单体石雕佛像种类可分为佛(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三世)、菩萨(文殊、普贤、俗装、胁侍)、弟子(阿难、迦叶、目犍在)、罗汉、力士、山神等 ,按年代可分为早、中、晚期。早期的单体石雕佛像为北魏时期 ,馆藏共六尊 ,是众石像…  相似文献   

13.
一九九五年本馆大事记2月25日我馆群工部举办《中国近代史》图片展赴广西桂林展出。3月17日我馆群工部举办《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中国近代史》图片展赴江苏苏州展出。5月10日—10月底台北市徐政夫先生藏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在我馆展出。5月22—27日馆长俞...  相似文献   

14.
金申 《中原文物》2007,(6):66-71
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流行的北魏到北齐时代的一佛二菩萨像,不论是石雕还是铜铸,多是佛身与台座明显地分成两部分,佛、菩萨共同包容在一个大光背之内,两侧的菩萨立像位于光背最外侧,犹如悬在空中。朝鲜三国时代的金铜佛像是从山东的佛像样式接受而来的,有的佛像上青州派色彩还较浓厚。但朝鲜佛像自身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光背外形上较为秀美,脸型略微清瘦,表情恬静内省。对圆柱形覆莲座更为偏爱,台座也略微高瘦。  相似文献   

15.
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龙门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东北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据调查该寺创建于北齐年间,历代皆有修缮。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建于五代时期的三间配殿。另存的唐代青石菩萨头像3件,1977年10月为防止物丢失、县博馆将其收藏馆内。现将此3件造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1970年,大同市博物馆在大同市南郊工农路北侧清理了一座北魏建筑遗址,遗址中发现八曲银洗一件,刻花银碗一件,鎏金高足铜杯三件,还有石雕方砚一件。1972年《文物》第1期对这座建筑遗址和六件器物作了简单介绍。同年冬出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第一辑将这六件器物全部著录。所附《说明》对每件器物都有扼要描述。这次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其形制和纹饰具有传世萨珊金银器的特征,显然都是从西域传入的。尤其因为出土地点是在大同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的陕西各地历年来出土的造像多件。以下仅介绍几件比较重要而尚未发表的造像。 1、北魏释迦牟尼造像:此造像为石质,高65.5、宽38厘米,重34.9公斤。1974年由西安西关王家巷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根据造像题记知是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造。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十五年龙门期作品。释迦牟尼结迦跌坐,臂弯曲双手结定印置腿上,两旁浮雕胁侍菩萨,姿态各异,衣褶均为密集并行线纹。佛头发髻水波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81年第4期刊登的《隋仁寿三年观世音菩萨石雕》一文,在论及菩萨造型特征的部分谈到:"我国的佛像早期多显示外来影响:菩萨头冠饰花鬘,这是印度贵妇人的花冠装饰。冠两旁饰翅膀式宝缯。袒上身,圆颈饰悬铃,胸前戴璎珞和二蛇形的  相似文献   

19.
大同市郊出土北魏石雕方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7)
1970年大同市南郊一处北魏建筑遗址中出土一件精美的北魏石雕方砚。方砚用浅灰色细砂岩石雕成,正方形,长宽均21.6、高9.1厘米。造型优美。正中突出长宽各12厘米的方形砚盘,以联珠纹和莲花纹作花边。砚心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两端有鸟兽作饮水状,砚面对角有莲座笔插及联珠纹圆形笔舔,周边雕人物图案四组:骑兽、角觚、舞蹈、沐猴。砚的四侧,也各有图案,雕刻力士、云龙、  相似文献   

20.
东魏武定二年路文助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1,(12)
这一件造像,石质色如墨玉,为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后面衬以火焰背光。造像刀法劲利,衣纹简练,主佛面相虽仍上承北魏末期风格的余绪,但已显得方正,肩部也已圆和凸起;两菩萨直立如柱,足下莲瓣肥厚,可看出东魏晚年已逐渐接近北齐时期的作风。背光后刻造像铭记,全文如下: 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十月壬子朔十三日甲子,光州长广郡挺县清信仕佛弟子路文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