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皇帝自幼便以他杰出的才能,在康熙百余皇孙中脱颖而出,受到重视,登基君临天下,在位期间,勤理国政,颇有作为,锐意创新,加强改革,在“治“武功”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使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他也存在着两大致命弱点,导致晚年错误。两大弱点是“自满”和“专制”。  相似文献   

2.
正明中后期,西洋眼镜通过葡占马六甲地区来到中国。其实,早在宋元之交已有早期的眼镜从西域传入,功能方面仅有放大作用,其原理与放大镜相同。而此时的西洋眼镜视物不能使之变大,而是看起来清晰,以眼屈光学为基础来矫正视力。清朝前期,这种西洋眼镜更是作为打开中国传教大门的工具,被西方传教士进献给皇帝,得到诸如康熙、雍正等帝王的偏爱。  相似文献   

3.
《文史天地》2009,(9):88-88
乾隆年间,清宫饮食十分丰富,但乾隆帝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不改。春季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初夏食碾转儿(嫩麦制作);端阳节食粽子;重阳节食花糕。蔬菜更是“食不择口”: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摊瓠榻、春不老、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粘馓团子……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粗食,却成为皇帝的喜食,体现了乾隆帝的饮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的合理膳食。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调换菜肴,是乾隆饮食的特点:冬末春初,早晚两膳的菜肴中设两个火锅。农历四月初,撤去火锅换凉菜,六、七、八三个月早晚两膳增加糖拌藕、江米藕。  相似文献   

4.
扬州在历史上从来不乏诗情,自枚乘、鲍照开始,在张若虚、李白和杜牧的时代达到巅峰,苏轼、欧阳修们又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到了清代康、乾年间,扬州的文气似乎衰落了许多,而古运河的短暂辉煌又迎来了艳羡“江  相似文献   

5.
乾隆时期,宫廷绘画创作与收藏活动是空前的,不仅数量大,题材丰富,流派也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是乾隆汉装画像。已发表的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汉装图计有18幅。其中属年节时令的3幅:郎士宁等绘《雪景行乐图》(共2幅)、佚名绘《岁朝行乐图》;宗教类2幅:丁观鹏等绘《洗象图》、《维摩演教图》;日常生活类13幅:董邦达绘《松荫消夏图》、张宗苍绘《松荫消夏图》、佚名绘《观孔雀开屏图》、金廷标绘《观妃渡桥图》、郎世宁绘《采芝图》、《平安春信图》、《阅骏图轴》、《观童子举  相似文献   

6.
张森奉 《文史春秋》2008,(12):40-41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城中孔庙东侧,因孔子后代被朝廷世封为“衍圣公”而闻名,至今已历经近9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李坤玉  曾一耀 《神州》2012,(23):4-4
诗歌凭借其精炼含蓄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艺术魅力为世人所喜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熠熠生辉的瑰宝。外国人都知晓京剧戏曲是中国的国粹,殊不知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诗歌更应得此殊荣。中国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自《诗  相似文献   

8.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相似文献   

9.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不但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国艺术的象征。哑剧大师卓别林于1955 年在巴黎观看了京剧之后,说这是“焕发出光彩的珍珠”。 京剧起源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 这要从乾 隆皇帝说起。乾 隆皇帝爱看戏, 他数次去南方 视察,沿途有不 少戏曲引起他 的兴趣。1790 年,他过80岁 生日时,全国各 地许多好戏班 到北京演出。比 较突出的是“四大徽班”、即“三贡”、“四喜”、“知春”、“春台”四个唱徽调的戏班。他们在庆祝活动结束后,留在北京继续演出。唱二黄腔的“徽调”曲调刚健清新,演出生…  相似文献   

10.
重华宫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西面、内廷西六宫之北。原是乾隆皇帝作为皇子时居住的潜龙邸——乾清官西二所。乾隆皇帝即位后,对乾西二所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将其升为"重华宫",成为紫禁城内一组相对独立的重要宫殿,成为集宴赏,娱乐和休息于一体的重要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1.
王文良 《安徽钱币》2004,(2):26-26,F003
乾隆帝弘历,在位60年,潇洒倜傥、功绩卓著,是享有盛名的英明君主。清前三朝皇帝均有所作为,用金戈铁马荡平出太平天下。到乾隆登基时,满清已入主中原90余年,多数残余抵抗力量已被平定。弘历生逢其时,登  相似文献   

12.
乾隆皇帝与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大国师自小同窗,在长达60年的国事、佛事交流沟通中,两人间结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和佛学法缘。传说约乾隆三十五年春季开始,京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将自己的过错刻于金石,使之传诸后世的事例,可说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曲阜的古泮池边却有一块清朝乾隆皇帝手书的“检讨”碑。原来,乾隆执政期间曾9次到曲阜,在此留下大量诗文。1756年,当他第二次到曲阜时,当地官员已在古泮池北岸为他新建起了“行宫”。一日朝圣礼毕,乾隆来到行宫,面对环境幽美的景致,不禁诗兴勃发,随口吟道:“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吟完犹觉余意未尽。正其时,发现一书称今曲阜为“新城”,是明代时由东郊“旧城”搬迁到这新建的。据此,他认为既是新城。古泮池属…  相似文献   

14.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之久,加上以太上皇训瞰的三年,他堪称中国古代主持政务最长的一位帝王,被史家艳称的“康乾盛世”在他的治下达到顶峰。《乾隆皇帝全传》(下文简称《全传》)以这位历史上著名皇帝一生的活动为主线,再现了整个18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全貌;可说是一部兼有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历史人物传记。《全传》正文共十四章。第二章“阿哥时代”、第三章“乾纲独断”和第十三章“落日余晖”描述了乾隆从出生、封王、临御天下,直至寿终正寝的八十九个春秋的生活,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是为《…  相似文献   

15.
刘吉红 《攀登》2001,20(2):95-96
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诗人,“新月派”的主要发起人,他对新诗的追求风格在现代诗坛刮起了一阵不小的旋风。作较为客观地分析了他作为一代诗人的成就与其所受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6.
有“清诗第一”之誉的郑珍在道成时期亲历了各种劫难,在贫病、播迁以及亲邻的死丧中求生,对生死等问题有着比同时代人更为深刻的体认与思索.他将这种体认与思索引入诗歌创作中,使其诗彰显出强烈而深刻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生之短暂的焦虑与化解;在枉死与顺生之间的抉择;对天道的质疑与接受.此三方面将一个衰乱之世底层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以及命运的困惑与挣扎展现出来,不仅增加了郑珍诗歌的厚度与高度,也为我们了解清季文人的生存心态提供了一种鲜活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传教士进贡与乾隆皇帝的西洋品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进贡赢得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好感,是利玛窦开创的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宫中进单》中的传教士进单,总结出乾隆朝西洋传教士的三种进贡类型:一是通过地方官员的进贡,二是新到京传教士的进贡,三是在京传教士以臣下身份在节庆时的进贡,进而指出进贡是传教士的一种集体行动,并探讨了传教士在乾隆朝特殊环境之下进贡时的憎恨、企盼,甚至感激的心理。本文结合其他材料,通过进贡透视了乾隆皇帝的西洋品味,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西洋奇物的好奇,二、对西洋器物的广泛兴趣,三、对西洋绘画的持久兴趣。进贡是一种交往形式,进贡中传教士与乾隆皇帝各怀目的,但进贡本身已注定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一切都由乾隆皇帝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清乾隆皇帝是著名玩山游水皇帝,曾六下江南,多次过泰山,登“南天门”。那么,他是怎样登泰山的呢?近读《魏源集》中“泰山日观峰古封禅坛歌”,诗中云:“我朝黄屋来向东,高高下下四离宫,天桥六百卅丈穹。不求仙,不告功,不侈金泥玉树封,但勒御碑万丈崇”。诗后有一小注:“乾隆中东巡,登泰山,自麓至顶建驻驿宫四  相似文献   

19.
论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英 《攀登》2001,20(1):90-93
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以“中正和平”为总体要求,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沈德潜身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已充分展开的清代中叶,他强调兼取诸家诗学,于对立的诗论里求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容审美派的某些见解的“中和”主张,体现了道德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赵奕彭 《神州》2013,(6):164-164
我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诗歌是我国五千多年发展历史上一课闪耀的明星,而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是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我国实施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教材加大了对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数量,可见教育部门对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重视,这也给我们从事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古代诗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