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可见,楚屈子赤目簠既晚于淅川下寺M7、M8出土的几件铜簠,又早于下寺M1、M10和南阳彭射墓随葬的同类器,而与下寺M4尤其是M36所见的簠相近,铸作年代当属于春秋中期的末年或中晚之际,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580年左右。屈子赤目,学界多认为是《左传》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所载的息公子朱,赤目是名,子朱为字。然从该器的制作年代以及当时屈氏家族重要人物的排比来看,其更可能是息公子朱之次子、申公屈巫臣之弟、屈荡之兄。  相似文献   

2.
从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布局和出土资料来看,在M1以东3米左右的位置应该有一座与其同期同组的鄂侯墓葬,即该墓地中的最后一位鄂侯墓。M1及其夫君墓的下葬时间约在公元前680左右或稍早,以此类推,前三组墓的下葬时间当分别在公元前710、735与760年前后,均属于春秋早期。夏饷铺墓地之鄂国当是周厉王在伐灭今随州安居一带的鄂国后,将部分鄂国遗民北迁至今南阳一带安置、监管,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恢复后逐渐发展而来的。M19所见的鄂侯作孟姬壶,是鄂侯为异姓女子出嫁所作的媵器。  相似文献   

3.
京山苏家垄M85年代在春秋中期的早晚段之际或略晚,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620年左右或偏后。从墓内未见兵器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位女性,再结合簠内壁"宋子"铸器的铭文分析,或是由宋适曾的一位低等贵族夫人。墓中除了纹饰精致且较特别的铜簠之外,还应包含其他来自宋国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处于墓地西部,虽遭破坏但仍出土了重要的随葬器物,铜、玉、漆木器等共45件,其中铜器31件。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青铜礼器铭文等判断,该墓为鄂侯夫人墓,年代为春秋早期晚段。M1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5.
豫南地区共有5处遗址的商周西汉墓出土了前代遗玉,主要包括罗山县天湖晚商墓地3座墓、光山县宝相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桐柏县月河春秋养子墓M1、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M7,以及南阳市麒麟岗西汉墓M8等,共计出土约45件遗玉。这些遗玉的年代分属龙山期至夏代、晚商和西周时期。遗玉的存在状态一是原器保存基本完整,二是已加工待用,三是已改成新器。遗玉的来源途径一是当地龙山至夏代土著人历代流传而来,二是有些墓主人因特殊国情境遇而对遗玉着力收藏而来,三是商周王朝朝聘赏赐及诸侯交往而来。  相似文献   

6.
M168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共出土随葬器物123件(套),材质包括铜、陶、玉石以及铅锡等。在鼎、簋、簠、缶、编钟等青铜礼器上发现有铭文“曾侯宝”,可以确认M168墓主为曾侯宝。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关铜器铭文,推测M168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间,约为公元前650~前623年。通过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结合被盗传世器物,可以基本推定曾侯宝墓随葬器物组合,对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随葬礼制提供了新材料;M168随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对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共清理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80余座。其中M5、M6并列位于墓地北部,相距3米,规格较高,出土数量较多的铜器、玉器等遗物。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5、M6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5为鄂侯夫人墓,M6为鄂侯墓,年代为西周晚期晚段,对揭示西周晚期南阳盆地鄂国文化面貌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汉考古》2021,(2):30-38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吕梁山地南缘,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铜器墓11座。本文主要报道春秋晚期铜器墓M17,该墓出土铜、陶、玉石、漆木、骨器等约20余件(套),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晋文化特征。这批材料对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向北部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7、M16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间距3米。M7出土铜、玉、漆木等随葬器物共309件,M16出土141件。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7、M16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7为鄂侯墓,M16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中段。M7、M16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9、M20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M19出土铜、玉、陶等随葬器物共232件,M20出土铜、玉等随葬器物75件。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19、M20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19为鄂侯墓,M20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早段。M19、M20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沈岗墓地东南部发掘了1座铜器墓(M1022)。M102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葬具为单椁并棺,其中西棺为重棺,东棺为单棺。随葬铜器、玉石器和漆木器共计628件。其中铜器616件,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杂器等。礼乐器共10件,有鼎、、浴缶、盏、盘、匜、句匜等。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判断,M1022为春秋中期中段的楚墓,墓主人身份应为楚国下大夫阶层。作为本地域内时代最早且规格较高的楚国铜器墓,此墓的发掘为研究襄阳地区早期楚墓的葬俗、葬制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湖北当阳赵巷M4是1988年6至7月发现并发掘的。此墓规模较大,一椁二棺。经初步断定,其时代应属春秋中期。虽然早年严重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罕见的漆木器,并使用人殉和牲殉。这是我国楚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为了弄清墓主人生前身份,但又没有发现任何文字依据,故只能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作一些初步推测,以就教于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  相似文献   

13.
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年代与族属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时代,发掘报告认为与寿县蔡侯墓相当,若从鼎、簠、敦诸器的细部特征来看,似乎较蔡侯墓略早一些,下葬时间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墓内残存的部分青铜礼器,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和特征,说明墓主人与楚国和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墓主的身份,发掘报告认为属于侯王一类的贵族阶层,很可能是群舒中某一位君主,可备一说。从其墓葬形制、规模、部分随葬器物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亦不能排除为吴国高级贵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曹锦炎 《文物》2011,(6):94-95
《文物》2011年第3期报道了河南南阳春秋楚国彭射墓出土的一批有铭铜器,器主为彭子射,简报作了很好的释文[1]。读了之后,觉得2件尊缶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物》2020,(1):4-30,F0002,F0003
大河口墓地M1034是一座东西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下有两根垫木,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墓主头向西,仰身直肢,男性,年龄为18~19岁。随葬品共计691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牙器和漆木器等。其中青铜礼器有鼎3件,簋2件,青铜兵器有戈、矛、剑、镞等,陶器仅有陶鬲1件。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早段,墓主为霸国中等贵族。  相似文献   

16.
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三号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告成东周墓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袁窑村北的坡地上,其中三号墓是一座春秋前期的中型墓葬。葬具为一椁二棺,单人葬,人骨已朽。墓室下有腰坑,内埋一狗。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铜礼器、兵器、车马器,以及玉石器、金器等。其中铜礼器有鼎5件、簋4件、方壶2件,以及、扁壶、盘、、盆各1件。从其中两件铜鼎上的铭文来看,墓主人应是郑伯公子子耳。  相似文献   

17.
薛萍 《南方文物》2022,(5):170-179
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转变。本文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上马墓地M13独立讨论,通过分析墓中出土34件青铜礼乐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细致明确地论证该墓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在此基础上观察到春秋中期的铜器在器类、形制、纹饰、工艺、区域特征这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也有助于理解从春秋早期统一风格到晚期列国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城区西部的麒麟岗中建七局南阳设备公司材料库拆旧建新工地上发现一批墓葬,其中的M1形制较大,墓西侧保存有目前南阳市城区最好的车马坑,出土了铜、玉等质地的遗物29件,精美的铜车饰在南阳还不多见。依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该墓的时代应在战国中期晚段。  相似文献   

19.
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6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一座春秋晚期楚墓(M38)进行了发掘。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南北长7、东西宽5米。葬具一椁二棺,两棺并列于墓室北部。随葬器物有铜器、玉石器、皮甲等。其中铜器制作精美,种类有鼎、簠、盏、盘、匝、斗、浴缶等礼器,戈、戟、殳、镞等兵器以及车马器、工具等。墓中出土5鼎,均为盖鼎。从铜礼器和兵器上的铭文看,墓主彭射为楚国高级贵族。在该墓附近已经发现多座彭氏墓葬,此处应是彭氏家族墓地。  相似文献   

20.
从以往的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浙江地区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的发掘与研究由来已久,尤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先生所著《论浙江地区土墩墓分期》最为系统,并确立了浙江地区土墩墓的编年序列,为今后的发掘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这在本文作者的结语部分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洪塘卢家山西周至春秋遗存的考古发掘,共计发掘了土墩石室墓5座、土墩墓1座及一处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墓葬中出土物达91件,以原始瓷最多,占比达80%多,器形见有豆、钵、碗、盅、罐、盂、盆、器盖等;遗址中出土的多为商周时期的遗物标本,其中可复原的器形有原始瓷豆、碗、钵等,上述遗存的发掘与发现,应该说是充实和丰富了浙江地区土墩墓的资料。该篇报告作者在对相关遗存的年代判断方面下了比较多的功夫,在墓葬方面,通过器物类型的比较确定了M7、9的年代为西周晚至春秋早期,M8为春秋晚期。在判断M10年代方面,作者首先根据M10被M8打破的地层关系,确定了在相对年代上M10早于M8,加之M10所出器物A型原始瓷盅式碗与长兴便山、石狮所出春秋中期同类型器物一致,据此判定其年代为春秋中期。尽管M4出土器物时代特征不明显,但其所出的钵与M9一致,故也可以推断其年代应为西周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