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汉唐海洋文献辑录》上下册,尚永琪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该书是一部海洋历史文化资料集,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分别是两汉三国文献中的海洋记述、两晋南北朝文献中的海洋记述、隋唐五代文献中海洋记述,共搜辑整理了104部古代文献中的海洋资料。  相似文献   

2.
侯英民 《纵横》2012,(5):F0002-F0002
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与海洋相互依存、共处共融的必然要求。处理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于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此,山东省在海洋管理的实践中作了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3.
陆安 《文史春秋》2011,(11):41-45
一提起运河,人们往往会想到赫赫有名的京杭大运河。的确,京杭大运河作为贯通中国南北、世界古代最长的运河早已彪炳史册,成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明遗产。除了这条大动脉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条特色鲜明的海洋运河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元明时期开凿的胶莱运河。  相似文献   

4.
汉唐时期是西域佛教形成、发展及向内地传播的主要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魏晋时期西域诸城郭大国的局部统一,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与政治基础。西域佛教也因之在汉唐时期进入到发展的全盛期,并呈现出多中心和多样化的特征。西域佛教通过西域僧人东行弘法、内地僧人西行求法、政治交往、军事征伐、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等几个主要路径向东方传播,而这些多样的、双向的传播路径对该时期西域与内地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鐎斗是汉唐时期墓葬中常见的一种器具,其为盆身、长柄、下附三足,已有学对其定名和用途进行了初步考证。鉴于铜鐎斗使用的时间长,数量最多,形态变化也大,而且目前尚无其发展谱系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拟就汉唐时期铜鐎斗的形制变化做一探讨,并就其用途等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红 《敦煌学辑刊》2009,(3):145-149
汉唐时期中原政权与西域各族相互依存,密切往来,从西域地区来看,不仅是西域的地理条件和周边形势所决定的,更是古代西域各族人民要求加强与中原政权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杨乃运  雷发林 《旅游》2006,(8):88-93
“我们现在是在海下多少米?”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在海滨,但不在海底,它建在大连星海公园的一角,是陆地上的海洋世界。可是,再有理智,思维再清晰,方位感再强的人,只要走进这个世界,就免不了会发生在海下多少米的疑问,迷失在圣亚海洋世界是必然的,也是心甘情愿的,那是激情的迷失,快乐的迷失,在圣亚创造的情景里,时间的足迹,人类海洋文明的旅程,远古、现在、未来的时序一再错位,空间也扑朔迷离,虚幻和真实交叠,情感成为景象的奴隶,你不在是你自己,你融在这个世界里,并成了这个世界最鲜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我国铜镜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齐家化时期,它形成于东周时期,盛行于汉唐,衰于宋元。不同历史时期铜镜的制作、形制、纹饰和铭都有其特点,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历史上青铜镜铸造还出现了如西汉的透光镜,唐代的金银平脱、嵌螺钿、捶金银、鎏金、彩漆绘、嵌琉璃等特种工艺,  相似文献   

9.
董艳 《丝绸之路》2009,(12):41-45
从商代我国最早的驿站类设置形成起,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就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也是物流运输的重要承载者,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路沿线的驿站就有了固定的设置和专门的管理机构,驿站不但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也是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  相似文献   

10.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汉代文明和唐代文明,是古代中国最辉煌的创造,也是东方文化的光荣。汉代和唐代,又分别是中国行政史上成就比较突出的时代。或许正是因为形成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为完备最为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于是提供了使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这两个历...  相似文献   

11.
汉唐时期对于海潮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立足于观察的经验性认识,来自具有海洋生活经验的滨海人群,主要是针对潮位、潮时。在观察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潮汐变化与月亮盈缩相关,以此为基础推算潮时,设计高低潮时推算表,并进行利用。二是立足于想象与演绎的观念性认识,主要来自知识精英。他们根据具象经验做出想象,结合海与百川、天汉,以及日、月等世界构成的观念,提出天河入海相激成潮、日激水而潮生、地动气变而致潮汐等阐释潮汐成因及其变化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汉唐时期的海潮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帝国,两个帝国初期的统治者都励精图治,创造了极其繁荣的时代。然而就是这样繁荣的背后却深藏着不一样的风景——酷吏政治,汉唐的许多酷吏成为统治者维护自己权利的御用工具,酷吏们往往超越国家的法制,采取严酷的执法手段。他们虽然深受统治者的宠爱,但是在没有利用价值之后等待他们的往往是不得善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宁波倡议     
《中国文化遗产》2006,(1):69-69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海洋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中外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遗产与宝贵财富,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与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崇高而神圣的职责,是人类实现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海洋文明是福建文明的源头之一。文明初始,江河人海口的交汇处是先民聚居和社会生活繁荣之地,海洋文化往往呈现江海文化的特征。福州蛋民是原始时期就生息在闽江及出海口的滨水部落闽越人的孑遗,在文明生成后的数千年问,义融人了中原南迁汉族中非主流之人士逐渐形成的一个有别于陆居汉族的水上族群。  相似文献   

15.
金生杨先生新著《汉唐巴蜀易学研究》一书,2007年8月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全书洋洋34万字,分绪论、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绪论为“巴蜀易学概说”,分别对巴蜀易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和渊源三个方面作了全面的探索。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西汉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二章东汉三国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易学、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五章五代前后蜀时期的巴蜀易学。在这五章中,作者对汉代到五代时期的巴蜀易学作了条分缕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空中看大连,除了湛蓝的海、绵延的海岸线、蜿蜒的滨海公路外,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像花儿一样开放的广场。这些广场像一个一个气孔,一个个休止符,把整个城市摆布得疏密有致,开朗通透。一百多年前,当萨哈罗夫以法国首都巴黎为样板来设计欧罗巴市街,以巨大圆形的尼古拉广场为城市中心呈放射状铺出十条主干街道时,就决定了大连的海洋气质。他在这个本属于面向黄土背向海洋的农耕文明的中国土地上建设了一个背对黄土面向海洋的商业文明的欧洲气质的城市-大连。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时期海洋灾害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灾害是唐五代时期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历史时期海洋气候、海面波动、海水侵蚀等自然因素引起,同时又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联。如唐五代时期沿海人口的增加、濒海城市增多与海洋防灾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受灾损失加剧;沿海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屯田,破坏了沿海地区固有的生态景观,增加了唐五代时期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自己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探索和对海洋的征服。而在那个科技欠发达的年代,探寻世界、征服海洋的唯一交通途径就是——船只。  相似文献   

19.
陈德弟 《文史天地》2010,(10):68-69
《文史天地》2010年2期于“史海拾贝”板块,刊载了雷文进先生《明代宦官中的善类》一文,讲述了明代宦官中“间有贤者”数人,他们为助君明智、政治清明、兴利除弊等所起的良好作用。其实,历史上不仅明代宦者中有“善类”,即使在宦祸最烈的汉唐时期,宦官敢废帝立帝,甚至弑帝,也仍然有贤能俱佳的太监,匡扶正义,造福民众。  相似文献   

20.
沈丽华 《南方文物》2022,(4):127-138
窑业生产是都城考古和手工业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在汉唐时期主要都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积累了不少相关材料。本文试以通览的方式对以窑炉为主的遗迹进行考古学分析,尝试勾勒出这一时期窑业生产的发展轨迹及与都城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汉唐时期都城地区的窑址以陶窑为主,主要包括陶俑窑、砖瓦窑、冶铸用烘范窑三大类。窑炉以半地穴式为主,少见土洞式,平面形制从长方形、长椭圆形等多种形状向马蹄形靠拢。窑炉多集中分布、规整有序,具有“官窑”性质。窑场在都城中位置分布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