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朝北、南宰相府的地位及职权,在北、南枢密院设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世代为北、南宰相府宰相备选的家族、部,也并非完全如《辽史》所云。辽代北面官北、南两宰相府宰相设置应为各有两位。《辽史》中,北面官的南府宰相与南面官宰相相混淆的情况当非个别。  相似文献   

2.
五代后唐时,平州被契丹占领,随即被升为节镇州,先后置卢龙军、辽兴军。但宋人记载契丹升平州为辽兴府。对此,学界皆视宋人记载有误。作者认为辽兴府确曾存在,其存在时间可能不在辽初而在辽末。辽末,随着大片国土不断落入金朝之手,新建立的耶律淳政权出于捍卫燕京的考虑,将平州升级为辽兴府。天辅七年正月,金破燕京后,辽兴府守臣时立爱降金,金太祖旋即升辽兴府为南京兴平府。这才是平州在辽金鼎革之际的真正变迁过程。"辽兴府"是当时不为各方所承认的耶律淳政权所升,且存在的时间不满一年,因而长期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诗:“马盂山西有落霞”。《辽史·地理志》:“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来,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氵黄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马盂山的名称始见于辽代,乃辽域著名山脉,以至于后来的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相关史料记载也多有涉及。按《辽史·地理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的记载,马盂山有两处,一处在辽代上京道临潢府域内,另一处在辽代中京道大定府域内①。本文所涉概指辽代中京道大定府域内之马盂山。阅读史料,历代关于马盂山的记载常有出入,或者名称出现变…  相似文献   

4.
王明荪 《史学集刊》2005,24(3):56-74
金代东北及内蒙地区之府、州、县约为7府、35州(路、司)、90县,其承辽代之疆域,但政区经省并后,则设置较少,城市数亦应相对减少。但以考古资料而言,则金代城市有显发展,其数量约为辽代之二倍,以人口数而言,金代亦有明显增长,恰又为辽代之二倍,说明城市发展与人口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隋唐王朝对党项等弱小民族采取招抚、羁縻等民族政策,促使党项部落大量内附进而内迁进入陕北地区,麟府丰三州聚集、安置了大量党项族众,北宋政府在此实行了以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酋领为知州或蕃官的治理政策。折氏家族世袭府州刺史二百余年,凭借麟、府独特的军事战略位置,参加了北宋王朝抗击契丹、消灭北汉、抵御西夏的较大的军事活动,捍卫了中原王朝西北部边疆。自托其源自周文王之后的折掘氏源出北魏孝文皇帝一族,随北魏南迁,辗转至陕北一带。唐贞观中赐折掘姓为折氏。移居麟府州时,折氏早已汉化成为汉族大姓。府州折氏与党项诸部长期杂居,逐渐党项化,成为具有鲜卑血缘的党项诸部之一。  相似文献   

6.
辽有五京,上京为首,其遗址在内蒙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上京,始称皇都,后更名为上京,称临潢府。对上京临潢府所临之潢水,目前史学界大都认为即今西拉木伦河(西拉木伦,蒙语,以汉语译之,即黄水,又作潢水)。笔者认为此说不妥,现提出讨论,以求教于史家。  相似文献   

7.
辽代"临潢府军器库之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临潢府军器库之印"入手,区分出辽金时期存在的南北两套官印系统。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明确"临潢府军器库之印"为辽代官印无疑。并指出此印在历史地理学上的重要价值,及其对辽代文献记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记事错误丛生,最显著的是将箕子朝鲜、汉四郡、慕容氏政权、高句丽、渤海的统治中心都改成辽阳府。本文认为这是契丹在前期为了追求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利益,以箕子朝鲜的继承者自居,有意为之,由此造成了《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记事的种种不实。《辽史》多取自耶律俨《皇朝实录》,从耶律俨称“王氏高丽”为“新罗”可以反映出契丹谋求箕子继承者的政治企图与领土要求。契丹因炮制箕子继承表而任意改写“东京道”诸州县方位,给后世的史学家带来莫大的困扰。  相似文献   

9.
哈斯 《收藏家》2010,(6):71-73
通辽市地处北疆,历史上曾经是辽代的腹心地带,归上京道临潢府管辖。近20年来,通辽地区曾发现轰动考古界的辽代贵族墓葬——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这座墓葬的发掘,让我们有幸一睹辽代精美玉器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赤峰地区辽代中小城镇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经作为契丹腹地、潢水土河流域的今赤峰地区,在辽建国后营建了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围绕着这两座大都市,在辽地广袤的草原上,一时间中小城镇、州军县城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拔地而起,给古老的辽国草原带来勃勃生机,在契丹民族和社会发展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近几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并复查了一批中小城址,为辽代城镇建设及城镇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辽国行政建置和州城探考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辽中县地处辽宁中部、辽河中游,故名辽中,有辽、浑、蒲河等河流过境。辽、金时期隶属东京道及东京路的辽阳府。近年来境内偶有古钱币出土。2003年11月上旬,该地区出土古钱币41公斤。出土地点位于辽中县肖寨门镇沙沟子村,经查《中国历史地图集》,这里东南距辽、金时的辽阳府①直线距离不足35公里。经拣选分类,该窖藏共清理出古钱币8010枚。钱币上起西汉下迄南宋,时间跨越达1359年。出土钱币仅能辨识者即达57个品种,钱文涵盖篆、隶、真、行、草五体,钱质青铜,白铜者仅两枚。年代最早的钱币为“半两”(封底图1、图1),钱文不隐起,笔划转折方正、…  相似文献   

12.
1997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陈建勤1997年的辽金元史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拓展。其中,尤以蒙元史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一、辽金史研究关于辽金政治的研究。何天明近年注重研究辽代的政府机构。他在《辽代北宰相府的设立及职官设置探论》(《社会科学辑...  相似文献   

13.
辽代宾、祥、益、威四州是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周围的重要州城,也是金代从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县白城)到燕京(今北京)这条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在辽、金史上经常出现的重要州城名称。搞清这四座州城的地理位置,对于研究辽、金史,以及金代东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般认为辽代鹰路起点在黄龙府,这一方面源于五国部隶属于黄龙府都部署司的记载,另一方面也有东北与中原交通路线走向的影响。然而,五国部在后期受东北路统军司管辖,同时,辽代政治中心与其他中原王朝相比也存在特殊性。在此认为,辽代鹰路起点应为宁江州,首先,宁江州处于辽与生女真的边界之上,有榷场存在,属于交通枢纽。其次,宁江州先后隶属于黄龙府都部属和东北路统军司,这与五国部及鹰路的管理变化相契合。再者,宁江州处于辽都城上京、春捺钵地点长春州的直线上,而且毗邻第二松花江,可由水路经第一松花江到达五国部。  相似文献   

15.
辽中京遗址     
《文物》1980,(5)
辽有五京,中京大定府为辽极盛时期的陪都,在辽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辽中京遗址在今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公社,地处开阔的老哈河北岸冲积平原。遗址东距今叶(叶栢寿)赤(赤峰)铁路天义站十五公里,北距辽代上京城址二百八十公里,与北宋使臣《行程录》中记载的由中京到上京的里程大致相符(图见封底)。中京地区地理位置险要,为历代兵家必  相似文献   

16.
辽代渌州不在渤海国鸭渌府旧地,已迁往辽东.从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研究,渌州城址应在海、辰两州以西的近海之地.从出土两墓志所见的"辰渌盐院"记载,证明辽辰州(今盖州市)与辽置的渌州合置一个盐院,推断渌州城址应距辰州(今盖州市)不会太远.依定渌州城址的4个必备条件看,将今天大石桥市沟沿镇青城村发现的辽城址定为辽代迁徙后所置的渌州故城址似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辽上京之御河、沙河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自太祖耶律阿保机立国,至圣宗耶律隆绪时期达到鼎盛,幅员万里,雄踞于北部中国。其境内不乏奇山名水。据《辽史·地理志》载,辽上京临潢府境“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东北流为按出河。又有御河、沙河、黑河、潢河、鸭子河、他鲁河、狼河、苍耳河、辋子河、胪朐河、阴凉河……”①涞流河、曲江、按出河等三水,经史家考证,已知其为金上京附近之河流,《辽史》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方志等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明清时期山西水稻分布范围有一定的扩展,除中部汾河谷地外,北部大同府、东南潞安府及辽、沁直隶州也有种稻的记载。明清山西水稻生产的两个高峰期出现在明成化至万历前期和清康乾时期。受水利等条件的制约,明清时期山西水稻种植面积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水稻产区;水稻种植的推广多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倡导。  相似文献   

19.
李豫 《世界》2004,(5):52-54
文房四宝中砚是最有讲究的。端砚产自广东高要市端溪.以石质坚津润著称于世徽砚产自安徽省旧徽州府,历史悠久.闻名全国。一方雕龙塑凤的砚台.不仅起到研墨的功能,而且是一件艺术品其精品称得起“宝砚”二字。在收藏界,流传着一个“南端北辽”的说法,辽则指辽砚。  相似文献   

20.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2):33-36
<正>4.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4.1五国鹰路——海东路距今1000多年前的辽王朝初期,在唐黑水路和辽契丹道的基础上,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海东路,史称"鹰道——五国鹰路"。辽代的这条"鹰路"指的是上京临潢府——黄龙府——五国部交通路线。辽时称生女真部以东地区,渤海国黑水靺鞨后裔,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北以东,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散居的土著部落为"五国部"。辽属国、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