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飞印辨析     
吉林大学所藏古玺有一方岳飞印,实物原大照片和拓本见于<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编序号411.印为铜质,龟蛇钮,印胎长4.8、宽4.6、厚1.2厘米,阳刻篆文"岳飞"二字(见图).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芦山县文物管理所最近收集到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官印两方,均为铜质、兽纽、阴刻篆文。一方为驼纽,印文为白文篆书“汉叟仟长”四字(图一、二);与云南昭通所征集到的“汉叟邑长”印,印文字迹笔法,除“邑”“仟”二字各异外,其余三字全同。另一方为“辟邪”纽,纽与印台结合部镂空间隙较大,异于常见之汉印纽,形制更为古朴;但此印在出土后,被拾得者将印文正面及印台四周磨损,致使印文辩认困难;可能为“汉夷土部之章”六字,(图三、四)为阴刻篆文。这两方铜印在省内尚属首次发现。两印都是1983年在芦山县城附近清源河岸边被公社社员罗文才等人淘沙金时发现,并由他们交献给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的。  相似文献   

3.
《古玺汇编》3358著录一钮朱文方玺,文曰: ■府首字为以往所不识,旧无释。今按当即内字。古玺文“内”多作?、?,稍省作?,此其递省之形。内字省掉两边的直画,与古玺南字或省作?,正属同类作法。战国文字笔画繁省随意为之,此玺内字是其最为简易的写法。  相似文献   

4.
1979年2月,我们在天津市外贸局工艺品公司,发现一方战国玉玺。白玉质,覆斗纽,长1.9、宽1.8、高1.6厘米。玺身四周与覆斗四周均密刻钩连云纹。玺面四边划分界格,刻"∽"形云纹。字框凹下约1毫米,内刻白文(?)字,当是盖封泥用的私玺。  相似文献   

5.
试释几方工官玺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甫易铸币玺“甫易铸币玺”(图1)著录于《燕陶馆藏印》,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当是甫字,甫字是由父字和用字组成的。《说文》:“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字上半部的? 形是父字的变体,下半部是用字,中间的?形是附加的,古文字增减笔划极其常见。“为甫人盨”甫  相似文献   

6.
<玺汇>0303著录一方古玺(图一): 该玺"县"作"?",为典型的战国晋系文字.其中,"?"字<玺汇>阙释.李家浩虽然释为"妾",但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看来李先生对这样的释读是不敢确定的.其实,"妾"字见于古文字资料,作?(<侯马>198;10)、?(<玺汇>5491)等形,<说文>:"妾……从辛,从女."对照其它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玺印"?"字上部明显不从辛,释为"妾"的确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一 广陵王玺的出土 1981年2月24日,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出土了一方罕见的汉代诸侯王金印—“广陵王玺”。此印系纯金铸成,制作精工,光灿如新。印台呈方形,上立龟钮。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字体端庄凝重,刀法遒劲老练。龟钮的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组成的龟背纹。龟甲的周缘、双眼、四肢等部位,均錾有小圆圈形的花纹—俗称鱼子纹。经笔者用精密量具仔细测量,测得“广陵王玺”的印面长为2.372厘米,宽为2.375厘米,台高0.945厘米,通钮高2.121厘米,重122.87克。(见图版八)。  相似文献   

8.
楚玺考释(六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新蔡大夫之? 旧著录于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右印集》,后收录于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编号为0102。此玺为近方形白文玺,带有边框。字刻得十分草率,笔划纤细.“大夫”二字不合书,“玺”字是典型的楚文字写法.《古玺汇编》识出“大夫之?”四字,前两字不识.按  相似文献   

9.
一 1968年在咸阳渭河北塬上的韩家湾公社狼家沟出土一件玉印。印作四方形,通体晶莹,螭虎纽,四侧刻云纹。印文篆刻"皇后之玺"四字,高2、宽2.8厘米,重33克(图一、二)。玉玺出土在志乘记载的长陵西南约一公里多的山沟里,与地面泥土混在一起。此沟  相似文献   

10.
李兰昌 《文博》2000,(4):31-32
不久前山东省枣庄市博物馆收藏了一方铜质古玺(见图),坛形鼻钮,素面,体形扁薄,长、宽各2.8、边厚0.4、通高1.5厘米。印面铸文曰:“下匡取水”,4字极其完整。 “下匡取水”,玺原来也曾有发现,见于著录的有:①罗福颐《古玺编》(4061号)隶作“下水取”,“”字未释。②徐文镜《古籀编》,隶为“下水匡字未释。此处,石志廉《战国七玺考》(见《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1期)一文中,还提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然未作考证。罗福颐认为‘下水”二字为复姓,作人名用印。我认为玺文第二字“”应释作“匡”,…  相似文献   

11.
楚玺两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高之”考古玺印有“高?之玺”(《古玺汇编》第23页0132),马国权先生曾据此玺白文有边、文字粗放等特点,推定为楚国官玺。我们认为,玺文府字作“?”,之字“?”,都是楚文字的通常写法;高字作“?”与楚王?感鼎铭乔字所从高旁相同;“?”下从贝作“?”亦为楚文字所仅见。因此,断此玺为战国楚物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吴葆勤 《文物》2020,(4):92-96
赫连山、赫连简墓志2014年出土于山西太原,于《文物》2019年第5期刊布发掘简报[1]。据《简报》介绍,两方墓志皆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赫连山墓志盖顶有3行阳刻篆书"唐故赫连君墓志之铭",志石方形,边长57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2竖行,行22字,计471字(图一)。赫连简墓志盖顶同样有3行阳刻篆书,文作"大唐故赫连君墓志铭",志石方形,边长54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3竖行,行23字,计482字(图二)。《简报》对两方墓志的释录及断句有可商处,今据拓片予以校补。  相似文献   

13.
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商时代的“众”及“众人”在殷商时代的社会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过去考释甲骨文“众”字 ,多谓其作“日下三人形” ,其实这个字并不从日。它的造字本义值得重新考虑。“众”和“众人”的社会身份在殷商时代是有所变化的 ,不可笼统视之。  相似文献   

14.
1983年5月,宁远县五交化公司在宁远古城(宋乾德三年,965年建)城南拆墙清理地基时,出土一枚长方形铜官押。该押铜质,长21.4、宽7.4厘米。方纽。正中阳刻八思巴文六字,每字3.1×3.9厘米,印边用线条隔成井字形边框,框内刻有卷叶花纹及几何形装饰图案,上方边框横刻"宁远务";两侧边框竖刻"如无此印"、"形同匿税",均为阳刻汉文,此官押作为印信凭证,用于当时行商贩运税赋验收。  相似文献   

15.
鲁超杰 《文博》2023,(4):63-67+31
三晋古玺“左武萃□长”中“萃”下应是“■”字,该印是当时负责管理兵车的负责人所用之印。《中国封泥大系》收有一方战国古玺“成陵市玺”,“市”下应还有一“出”字,该印当是成陵的官市长官所用之印,用以钤盖在运出市场的货物上,作为一种征税的凭证,货物在出门关时可以免税通过。  相似文献   

16.
1990年5月,在随州市万和区宠家村董家庄修水库时,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铜印。该印现珍藏于随州市博物馆内。这枚铜印底作圆形饼状。长扁方形印纽,质量1309克,通高9,直径12,厚1.7,印纽长7.3,宽3.1cm。方框内为阳刻九叠篆文“统军元帅之印”六字。方框四周各有阳刻回形对称纹饰。印背左右两边都有阴刻篆文,其左侧印文为“中书礼部造,太平三年□月□日”;右侧为“统军元帅之印”的字样(图一)。  相似文献   

17.
释战国“右骑将”玺刘钊《古玺汇编》0048号著录的是一方官玺(见附图1)。玺面为小正方形,朱文,笔划纤细,具有典形的三晋官玺风格。《古玺汇编》对这方玺玺文所作的释文是"右(将)司马"。我们认为这一释文是有问题的。下面试加以论证。首先是战国文字中"司"...  相似文献   

18.
灵宝县川口公社池头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方金代铜质官印,印为正方形,边长6.8、厚1.4、印钮通高2.5厘米。钮呈梯形。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总领之印”四字。《金史·百官志》载:金宣宗元光年间,“招义军,置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1年第3期载《河北正定出土前燕元玺四年刻字墓砖》一文,并墓砖拓片一张。砖刻"元玺四年庚戌朔十四日乙未,奉……造陶作砖五万枚……"五十四字。 "元玺"年号只有前燕慕容(亻隽)用过。元玺元年当晋永和八年(352年)壬子,元玺  相似文献   

20.
1979年冬,在孟县城西十二华里的韩庄岭上出土了一件汉代太医药罐。罐为陶质,葫芦形,平底、圆腹,尖嘴略外撇。罐高12.5、底径8、最大腹径11.5、口径5.5、厚0.5厘米。底部由外向内逐渐低平,中心有一长2.8、宽1.4厘米的框,框内有阳刻“太医”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