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古》1976年第6期发表了青海省乐都县柳湾三坪台原始社会墓地出土的一件人像彩陶壶(彩版)。这件彩陶壶不单是一件罕见的艺术品,它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此器为泥质,褐色,上面塑绘一个裸体人像。有些同志认为是一个男性塑像,它反映了人们对男性的崇拜,证明当时这里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女性塑像。我仔细观察了实物,认为陶壶上的这个塑绘人像是男、女两性的"复合体"。人像的胸前有一对男性乳头,另外,在两边还有一对丰满的女性乳房(乳头用黑彩绘成)。人像  相似文献   

2.
宋涛 《文物天地》2023,(12):49-56
柳湾出土的异形陶器,显示了柳湾先民高超的制陶工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代表着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通过对这些造型独特的异形陶器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柳湾史前社会性质演变、文明进程和先民的精神追求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90年丰宁县大阁镇出土的契丹大字陶壶铭文作了补释.释读了寺,认为竞是契丹大字 , 可释为人名"留温"或"留恩",光意思为"撰".  相似文献   

4.
孙刚 《考古》2012,(2):95-96
《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区一号战国墓的发掘》(《考古》2008年第11期)一文刊布了1件陶壶。该壶腹下部有一长方形戳印,印文为阳刻’田平庚’三字(图一,1)。我们认为将此陶壶印文释为田平庚值得商榷。齐文字中庚字数见  相似文献   

5.
凡是观察、欣赏过庄严浑厚、典雅古朴的青铜器的人,大概都会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一种奇傀难解的神怪动物纹样,亦即通常所谓的“饕餮纹”,时而有头无身,时而一首两身雕铸于青铜礼器之上,形成商周青铜文化中传统的格局。(图一)“古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周王朝,在青铜“重器”上雕铸的这种神怪动物纹样,究竟是何种动物形象,它基于什么样的宗教观念,源于何种历史原因,我们通过对它的考察,能否窥探出已经消逝了的某些社会历史原貌?本文对此愿作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民族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结论的形成并目获得全世界的共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并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物。这些全人类宝贵财富的发现,保护研究、传承是我们及后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国宝群鹿纹陶壶的发现、修复、研究工作中便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寿县自1955年发现蔡侯墓后,更加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六安专署为加强寿县地下文物保护,根据省文化局及当地党委的指示,于去年九月间抽调所属各县文化干部十一人,组成六安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重点进行寿县境内文物的普查工作。普查中除发现沿瓦埠湖四周附近五十七处新石  相似文献   

8.
随着秦始皇陵园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继兵马佣之后,20世纪90年代末,又在秦陵东南部内外城之间发现了一座“百戏佣”坑,该坑平面是长方形,东西70米,南北17米,总面积约1190平方米,坑底距现地表深约6米。  相似文献   

9.
<正> 常乐寺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东鼓山脚下,为著名的北响堂后密附属建筑。始建于北齐文宣帝时期(551—559),其后历代兴盛不衰。1947年被毁。现仅存白塔及废墟。 1960年以来,常乐寺遗址不断出土石刻造像,1979年,邯郸市及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联合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大批唐代造像残体。其后几年仍断断续续有造像出土,其中不乏成型之作。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件  相似文献   

10.
莱芜市出土“三铢”钱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三年,莱芜市图书馆征集到一块质地很好的石范,上有排列整齐的四行“三铢”钱模。其出土地点在莱芜市东北二十五华里的苗山办事处铜山村南冶铜遗址处。为当地群众整地堰时所得。模石呈淡绿色,质地为变质岩,光滑、性柔可剥,耐高温,俗名“滑石”。此范已残、现存长14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背面有使用痕迹,还残存四个范模和刀刻凹痕,其中有一枚无文,体型完整。正面有圆形钱模四排十六枚,直径2.5厘米,阴刻“三铢”二字,四排钱模连通,中间一道  相似文献   

11.
刘怀君  贾麦明 《文博》2000,(2):80-80
前不久,陕西省眉县第五村乡第五村附近出土一巨型瓦当,当径78.3厘米,高53厘米,轮宽1.9厘米。上饰变形龙凤纹,为秦代遗物。第五村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位于眉县县城西5公里处,山环水绕,风景宜人。据调查,第五村一带可能是秦汉成山宫遗址,原出土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条砖等物。此次发现于该遗址的巨型瓦当之大,超过今存世所有瓦当,堪称“瓦当王。”眉县出土“瓦当王”@刘怀君 @贾麦明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稷山县吴城村位于县城西八华里,晋韩(晋城—韩城)公路北侧。村砖瓦窑在1981年5月制砖取土时发现23枚空首布,无盛装器,完整者仅七枚,余皆残缺不全。现藏稷山县青龙寺文物保管所。这批空首布,皆耸肩、圆裆(少数为平裆)、尖足。首部有銎,出土时銎内尚有范蕊,布身中部有三道垂直竖纹。按形体大小可分为三式,大型者,通长14厘米,余二、三式通长分别为11.5和10厘米。除大型为园裆外,其他二型皆为平裆,其型制则完全一样。这批空首布的型制和侯马东周晋国遗址出土的完全一致。在出土的23枚空首布中,  相似文献   

13.
正1982年11月18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简明电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旨准’木印玺,最近在南京文物普查中发现。"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史学界轰动,世界各国报刊纷纷刊登了这则重磅消息,著名的苏联塔斯社也在第一时间转播了。根据史料记载,天王洪秀全共有三枚印玺,金玺、玉玺与木玺。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之后,金玺、玉玺作为战利品送往北京。第二年金玺在清宫军机处被内贼盗出宫,  相似文献   

14.
1982年5月,费县探沂公社城子村农民建屋时挖出一块金版。版略呈方形,长6、宽5.3、厚0.35厘米,重248克,含金量95%。版上有十一方阴文篆字"陈爱"戳记。出土后被凿成大小两截,已不完整(图一、二)。  相似文献   

15.
迁西县出土“假司马印”1994年11月22日,迁西县尹庄乡大付庄村民付桂民在其麦田挖排水渠时,出土铜印一方,立即送交迁西县文物管理所。此印瓦钮方形,印面阴刻篆书,印文为“假司马印”,边长24厘米,厚08厘米,带钮通高2厘米。按汉代“司马”为主兵的...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5-前2130)的下限已接近夏代。近年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使许多学者认为,良诸文化已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文字是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良渚文化不少玉器、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甚至文字,也可说明良诸文化闪烁着文明的曙光。到目前为止,刻划符号最多,字符化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器物,是存于美国的一件陶壶。由于存于异国,能目睹它的中国学者极少,有少数临摹的字符图样刊布,但不够准确,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困难。这件珍贵的陶壶似乎还裹在神秘的雾馒之中。这件陶壶是灰黑色的贯耳壶,1940年前后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文献史料,详细论述了古道丝绸之路陆路之穿越戈壁绿洲的西域丝绸之路和跨越北方荒野草地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其中尤其对西域丝绸之路的南、北、中道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叙述,认为西域丝绸之路南、北道是在古代东西各宗教传播发展的地区。同时,还认为西域丝绸之路是传承古代东西文明和东西诸文化的金桥。  相似文献   

18.
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6年,陕西省安康县出土1件史密簋。出土地点在县城以东王井沟、老君观之间的断崖上,北靠安旬公路,南距汉江仅300米,隔河与奠安塔遥遥相对。此后,这件铜器在民间流传。1988年9月,笔者有幸看到器物,铜簋虽残破,但器底铭文十分重要。故不揣譾陋,略加考释,以飨川好,并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仅从宗教影响的角度,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浅析了白、黑、黄和红四种最具代表性的英汉色彩词在不同宗教中的各自独特的联想意义及其在现代中英文中的体现和应用,阐释了作为文化演变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宗教因素对语言词语意义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展示了词语远非只承载其概念意义,在进行跨文化及语言交流时对其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正> 1999年8月,内丘县城南民政局施工现场出土一方陶质印,现简介如下:该印陶质,形制瓦状,无纽,浅橙色,左上角残缺。印面纵5.6厘米,横5.5厘米,最厚处1.2厘米。印面阳文篆书“内丘县印”4字,笔势圆转流畅,布局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