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丁穹拉康石窟群地处西藏最西北部的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调查发现共计4座石窟,1号窟为礼拜窟,2~4号窟为禅修窟,组合完整。1号窟壁画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组曼荼罗、一组地方护法神、两位护法金刚和尸林修行、地狱变、供养人物等。该石窟群时代为10~12世纪,是西藏西部后弘初期最重要的石窟群之一。  相似文献   

2.
黄夏 《敦煌学辑刊》2021,2(2):72-86
浚县千佛洞造像位于河南鹤壁市东部,现存两窟造像与少量摩崖造像,1号、2号窟内的造像保存基本完好.千佛洞1号窟北壁造像的中尊身后表现有五十二躯菩萨像,在中尊身后有五十二菩萨,可判断其主题为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像.通过千佛洞1号窟内的小型造像龛的造像铭,推定其完成于唐永隆年间(680-681),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的袁弘勣洞、万佛洞等造像有密切的图像关联.  相似文献   

3.
石空寺石窟     
正石空寺石窟位于城关镇金龙行政村金龙自然村东约1000米处的茹河南岸石崖上。石窟分布在东西长约300米的石崖上。共有大小窟龛9个,其中1、2号窟保存完好,其余窟龛均为空龛,但窟龛形制保存完好。1号窟平面呈半圆形,窟高8米,宽9~15米,残深4.7米,有造像5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高5.3米。二号窟平面略呈长方形,高7.8米,宽11米,残深4.3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麦积山五个重点魏窟,即涅关窟、第121号窟、123号窟、43号窟、44号窟的方位、面积、空间建构、雕塑神像、壁画等,作了全面评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第1954号窟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佛经及相关资料,认为右侧壁第三尊造像为一立佛,左侧壁第三尊造像为地藏菩萨,进而考证该窟造像内容为七佛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7,(2)
<正>佛堂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城西北部朱家坬乡崖畔村东南约1.5公里处的寺脑畔东崖壁上。此处东距黄河不足1.5公里,周围三山环绕,寺沟从其右侧向东南方向径直而下,远眺沟口处可以看到少许黄河河面,居高临下(图一)。寺内共有5个窟室,均坐西向东,自南向北一字排开,依次编号为1~5号窟(图二)。其中1~4号窟为明清时期窟室,窟内造像均为毁坏后塑而成。5号窟保存完整,雕凿工艺是所有窟室中最精致的,开凿年代在当地有宋、明两种说法。现将5号窟的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麦积山北周时期的六个重点洞窟 ,即第4号崖阁、第3号崖阁、第12号窟、第62号窟、第26号窟、第27号窟的方位、建筑、形制、雕塑造像、壁画内容与技巧、主要题记 ,作了简洁的评介  相似文献   

8.
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建筑群。本世纪初以来,已有编号的二百三十多个洞窟,绝大多数已在国内外作过不同程度的介绍。五十年代末,韩乐然先生在克孜尔千佛洞谷西区从47号窟到77号窟这一区域下面的流沙覆盖部分,即67号窟的左下  相似文献   

9.
玉山寺石窟     
正玉山寺石窟位于镇原县太平镇上城行政村白岭自然村西北200米处的茹河北岸砂岩上。洞窟分布在东西长约20米、高约5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5个,5号窟塌毁严重,其余洞窟保存较好,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保存完好的藻井20平方米,壁画15平方米。1号窟为禅窟。2号窟呈平面长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麦积山石窟隋代的四个重点洞 窟,即第5号崖阁、第13号摩崖、第14号窟和第24号 窟的建筑形制、雕塑造像、壁画题记等,作了全面评介。  相似文献   

11.
朱佩 《丝绸之路》2009,(16):43-44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本文着重介绍了位于宾阳南洞(第159号窟)与敬善寺(第403号窟)之间崖壁上的291号窟,并分别从外观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其中以东嘎一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窟中保存有大量精美壁画,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在东嘎第一地点I区1号窟、2号窟的曼荼罗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的双身图像,此前的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陕西延安地区安塞县1987年以来发现石窟寺15处(图一)。现将颇有艺术、考古价值的石窟介绍如下: 一、樊庄石窟樊庄石窟位于安塞县王窑乡,樊庄村,距县城47公里,坐北向南,依崖凿石而成,石窟与南面石崖相对,中间形成50米宽的一条峡谷,长尾河从东向西流经窟前而过。樊庄石窟,现存四个洞窟,由东向西顺序编号为1—4号。第1、4两窟为空窟,第3号雕刻较简单,窟室宽2.8、进深3.3、高1.75米。在正壁及左右侧壁造有长方形坛基,顶为园形八卦莲花藻井,主像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右侧壁坛基上各有五尊造像,均留正身,头、手毁于“文革”。第2号窟,是樊庄石窟中的最大者,而且保存完整。窟室宽6.8、高3、进深6.8  相似文献   

14.
方珂 《文物世界》2010,(6):17-20
<正>大足石刻的北山第288号、290号龛,位于北山佛湾北段末端,为摩崖石刻。其288#龛,窟高2.34米,宽0.26米,深1.55米。窟外门楣上横刻"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内刻明代刑部尚书林俊  相似文献   

15.
大足妙高山摩造像第2号三教合一窟,刻释迦、老子、孔子于一窟。正壁为释迦结跏趺坐,左右侍立迦叶、阿难。左壁为老子垂足端坐,左右各立一侍者。右壁为孔子,头戴冕旒,垂足端坐,左右各立一弟子。这是宋代三教融合的珍贵实物资料,学者多有论及。惜对此山开凿者(冯楫)的生平事迹、造像渊源等均未作深究,故不免泛泛而论甚至有讹误之嫌,笔者因作是文,以助其深入研究。妙高山宋代造像共8龛窟,第2号为绍兴十四年(1144年)作,第5号水月观音洞为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作,余均无具体年代。清人李型廉《游妙高山记》云:“…  相似文献   

16.
大足石刻所以名震中外,是因两宋之世有一批世代相传的南北石刻高手云集竞技,创造了许多前期石窟中少见的优秀作品。如当代文艺评论家王朝闻赞美的北山第136号窟的普贤像,就是来自石窟故乡河南的胥安大师雕造;深得中外人士赞美的北山“地藏变相窟”、“孔雀明王窟”、“弥勒下生经变窟”等,又是来自西  相似文献   

17.
一石经概述卧佛沟在安岳县城北面四十公里处,属该县通贤区八庙乡管辖。这里有大规模的唐代摩崖造像和石刻佛经。石刻造像中最有价值的是《释迦涅变相图》(即卧佛)。石刻佛经共有十五窟。其总面积,除因石质剥蚀而不存者外,现存的约有一百五十四平方米。各经窟的底面积,小者约四平方米,大者约九平方米。兹将十五个经窟的位置与分布,以及各经窟刊刻的佛经介绍于下。《涅变相图》在卧佛沟北坡的中上部,距地约十米高,卧佛背北面南,头东脚西。1、2号经窟在《涅图》右上角的崖壁上;29、33、46、51、59、66、71、73、76、83、85、号经窟在《涅图》对面的南坡上;109、110号经窟在靠近通贤河边的崖壁上,距《涅图》约有六百米。各经窟内左、中、右三壁上刊刻的佛经  相似文献   

18.
2006年6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对擂鼓台区的一小型洞窟(编号2125)进行测绘前的清理时,在主室佛坛坛基处发现了一组乐舞图像资料,保存较为完好。2125号窟的主室资料未见任何著录。在1999年编著《龙门石窟总录》时,2125号窟主室堆满了现代建筑材料,当时绘制的平面图和纵  相似文献   

19.
窟龛号:第0五一位置:西崖大佛最底下建造时代:北魏  宋明重修窟龛型制:方形平顶敞口摩崖龛,正壁左右上方各凿一小龛。造像:正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左侧塑大弟子阿难、胁侍菩萨一尊,右侧塑大弟子迦叶、胁侍菩 萨一尊。左壁塑结蜘趺坐佛一尊。有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小龛空。壁画:龛顶画迦楼罗、童子、飞天、仙鹤及乐器等花纹图案。佛两侧画护法天王及帝释天。左右 两壁画护法天王四身,底层隐见早期画飞天。题记:无窟龛号:第0五二位置:西崖大佛西下建造时代:北周窟龛型制:四角攒顶窟,顶后部残。造像:正壁塑菩萨一尊。左壁…  相似文献   

20.
安岳卧佛院第4号龛主尊头光内新发现的“师祖慈海和尚”题记,将第51号窟内圆雕像、第81号窟内宋碑联系起来.通过三则材料的整理,可清晰了解慈海在卧佛院的活动轨迹,并由此整理出两宋时期卧佛院四位院主(南宋称“住持”)的继承脉络,即惠文、法京、慈海、悟宣,其时间跨度自北宋中晚期延续到南宋中期.第4号龛内师祖像的开凿,与南宋时期安岳周边及大足地区流行雕凿禅宗祖师的风气有关,“忠孝”思想突出,反映出这一阶段儒释相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