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位于河南省新县城南部风景秀丽的白毛尖山东侧,与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隔河相望。1957年破土动工,1958年建成,占地300余亩,其中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陵园坐西朝东,采用古典牌坊式建筑风格:门上镶嵌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11个耀眼夺目的大字,正面大门拾级而上,经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革命历史陈列馆,转而向北,即烈士墓地。革命烈士纪念塔呈五边形,高17米,上有朱德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另有邓子恢、徐向前、李先念、…  相似文献   

3.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创办的无产阶级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主、资产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了工农劳苦群众自己办教育、自己享受教育的新时代。苏区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人才,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顾岩  李勇 《中国钱币》2014,(3):29-35,I0009-I0013
正六安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六安境内相继爆发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使极度困难的苏区经济得以维持,保障根据地的军需民用,苏区政府采取了诸如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对白区贸易、鼓励私人经商等一系列措施,成立银行并发行货币,更是很好地适应了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共发行有银、  相似文献   

6.
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电台焦汉平,高强1931年2月,红军打开新集(今新县城关)后,鄂豫皖苏区党政军的首脑机关便由箭厂河等地迁到新集城。从此,新集便成为鄂豫皖边区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1年5月,苏区首府建立后,为了能同中央和中...  相似文献   

7.
正消费合作社购买社员所需的消费品,廉价卖给社员消费,是抵制奸商残酷剥削的一种群众经济组织。它是苏区打破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鄂豫皖苏区第一个消费合作社最早的铺面用房,位于新县箭厂河乡箭厂河集镇南岗街西侧。原有三间房屋,灰砖黑瓦,左侧房间有大门,是门店入口处,右侧房间开有一窗户,嵌有木窗棂,以便通风采光。由于消费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整个  相似文献   

8.
在豫南大别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小潢河之畔,有一座山青水秀、风景宜人的小山城,这就是革命老根据地新县县城——新集。这座小小的山城却有一段光辉的历史。土地革命时期,它属河南省光山县,曾是鄂豫皖边区的政治中心和首府。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1931年鄂豫皖苏区白雀园的大肃反,是一场“红色内讧”。其时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中共中央,在苏区和红军内大抓改组派、第三党。当时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张国焘,借机大搞肃反,对持不同意见的红4军将领狠下毒手,其祸延至地方,数千上万人死于这场极其荒谬和残酷的内斗中。详见《鄂豫皖苏区白雀园肃反》一文。  相似文献   

10.
张永 《近代史研究》2012,(4):120-133
内容提要 除了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和沈泽民、陈昌浩等的“左倾”教条主义,鄂豫皖肃反发生原因至少应补充三点:一、当时鄂豫皖红军中确实存在严重的纪律问题,需要大力整肃;二、1930年代初政治派系极为复杂,斗争残酷,真假难辨,容易诱发冤案;三、红四军干部在南下行动中对抗中央分局,违反了“党指挥枪”原则。红四军白雀园肃反被杀人数不是2500人,约有800人作为反革命组织成员被捕,其中小部分人被杀,另外有超过1500人作为富农等阶级异己分子被驱逐出红军。中下级干部在肃反扩大化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路海江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同其他建设事业一样,是伴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而产生的。过去一个时期,党史界对鄂豫皖苏区历史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对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曾参予撰写《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就鄂豫皖苏区经济建设中的经济公社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请熟悉这方面历史的同志,多加指正。自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但后来由于白军不断“围剿”破坏,四面封锁,农民购买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越来越困难,红军战士所需要的日用品,也十分匮乏。当时盐价一般涨到二串钱一斤,最费时,八区(新安)地方一块银元一斤,有时买不到,整月都吃不到盐。但由于鄂豫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统战工作,表现为利用枪会组织农民武装、策动民团起义,争取开明人士和中小地主中立和以至同情革命,争取土匪流寇归顺红军、策动国民党将士起义等方面。鄂豫皖苏区的统战工作不仅对于该苏区的创建、发展和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的艰难坚持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对其后党的统战工作尤其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婚姻立法是我国婚姻家庭制度伟大变革开端时期的重要立法之一,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新中国的婚姻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存在着很浓厚的封建残余,特别表现在婚姻问题上面,强迫婚姻、父母代订婚姻、一夫多妻、童养媳、买卖婚姻、蓄婢、强迫守寡、虐待私生子、重男轻女等等,长期统治着男女婚姻关系。”因此,随着工农民主革命的发展和红色区域的开辟,特别是土地革命的深入,鄂豫皖苏区工农民主政权把铲除封建婚姻制度、解放劳动妇女、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作为自己刻不容缓的任务就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党和政府系统中普遍建立了监察制度。这种制度的实施,对于纯洁党的组织,促进苏维埃政府的廉洁,巩固革命战争成果,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1930年春鄂豫皖根据地创建至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是鄂豫皖苏区创建后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尽管有左倾错误尤其是张国焘所执行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破坏,红军和根据地仍在各种严峻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继第一、二次反“围剿”节节胜利之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军又接连取得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的胜利,带来了根据地和武装力量的迅速扩大: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京汉线,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面积4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曾发行过大量货币,其中相当一部分纸币是由一个被称为“石印科”的小工厂印制的。这个小工厂主要活动在今新县境内,地处大别山腹地,是苏区的核心地带。新县的一个小山道湾子“扒棚”,至今仍被当地群众称为“石印  相似文献   

18.
"金寨革命旧址群"主要是以"立夏节起义"为主线组建的红军队伍和红色政权建立的旧址群。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革命政治地理名词的东江苏区,指的是首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到十年内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东北部东江和韩江领域割据的苏维埃地区。笔者的家乡在当年东江苏区范围内.十几年前曾编写广东革命文化人事记,耳闻目睹了一些当年苏区的歌谣和故事。东江苏区所处战争环境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客家、潮州方言地区.物质条件极差,专门人才缺乏,红军官兵和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低下,苏区文艺工作者采取了适应实际的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其中以歌谣最为活跃和深入人心。革命歌谣可以说是东江苏区的通俗文学和流行音乐,正如一首歌谣所唱的“红色歌谣万万千.  相似文献   

20.
鄂豫皖苏区历史研究会1981年年会,10月21日至25日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大会共收到论文、资料、书刊六十种.约一百多万字.这次年会着重讨论了鄂豫皖苏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问题,还讨论了苏区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等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进展。会上检查了一年来的工作。与会同志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