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清朝驻京喇嘛制度在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制定了职衔、额缺制度,设立了不同的职衔和职能,使驻京喇嘛同清朝的贵族、官宦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体现了清政府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和驻京喇嘛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清政府对驻京喇嘛、乃至所有藏传佛教喇嘛的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2.
旗地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形成于满族入关之前,是八旗制度的基础。这种土地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与入关前满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八旗制度及女真人的村落组织是怎样的关系,这是研究八旗土地制度形成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就此问题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05,(5)
清代历朝帝王尊奉喇嘛教,宫中设有专门管理藏传佛教活动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宫中佛事活动形成固定制度,并载入会典,成为清代典章制度中的重要一项。在宫中收藏的藏传佛教法器,分为宫中造办处制作和西藏地区进贡物两大类,他们在制作风格上存在一些区别。清王朝时西藏地区的宗教头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喇嘛,每两年轮流向朝廷进贡物品,每次供品中都有法器。西藏地区进贡的法器,就  相似文献   

4.
白文固在《中国藏学》2005年第三期上发表了有关藏传佛教的研究文章。作者认为清康乾之世,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多方面的禁约和整顿,诸如严肃国师禅师的封赠,禁止随意私自剃度或私行建寺,严禁喇嘛游方他地或久居京师,并对喇嘛的服饰及饮食制度作了规整。清康乾之世对藏传佛教的这些禁约、整饬大  相似文献   

5.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清承明制,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恩想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多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清代皇帝宝玺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清代皇帝宝玺,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即代表皇权的国宝和为皇帝收藏、鉴赏用的宝玺。这两种宝玺,都是中国古代印章文化艺术在清代宫廷中的反映。 代表清代皇帝权力的国宝,最典型的莫过于二十五宝玺。从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到统一中国后的顺、康、雍三朝,是清朝皇帝宝玺制度初创和形成时期。努尔哈赤的后金汗国,宝玺刻制尚无章法。  相似文献   

6.
"堪准洛松"驻京制度始于清代,但民国时期其主要职能已由清代的文化、宗教性转变为政治性。作者充分发掘相关档案材料,在讨论"堪准洛松"制度形成的历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国民政府时期的"堪准洛松"的任职及政治活动,其在当时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职能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刊载了傅公钺同志《清代的太庙》一文,对清朝入关后北京太庙的建筑及有关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有清一代除京师(北京)外,在其入关前的都城也即入关后的陪都——盛京(今沈阳市)还有另一座太庙。它的现存  相似文献   

8.
今甘肃岷县一带在历史上地处边僻之地,唐代汉传佛教就已传入,北宋时期兴建了广仁禅院,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兴盛,清代藏传佛教有所衰落,逐渐形成藏传、汉传佛教长期与当地民间宗教信仰共存的局面。近年,我们对岷县境内现存宗教寺庙进行了全面考察,搜集了这些寺庙主供神像和主体壁画方面的数据资料,为深入研究岷县宗教寺庙雕塑与壁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崛起于我国东北的一个庞大的少数民族,它建立的清政权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宏伟的篇章。其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人关前和入关后两个阶段,其复杂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满文化融入汉文化的浩瀚大海。至今,满族文化特征的表现已寥若晨星,但纵观其两大阶段,民族发展与融合的过程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结果。入关前的一段时期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试就这一阶段满族与其它相近民族交流及融合的状况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6,(4)
本文将文字记载与野外调查相结合,通过对陕西省境内现存的喇嘛塔遗迹进行了初步的资料汇总与整理,依据残留的铭文或碑文的确切年代,发现两种主要形制一喇嘛塔的典型形制与汉藏佛塔构件的组合形制,多为明清时期西安府与榆林卫两个地区的汉传佛教寺院内的高僧墓塔。结合明代的宗教政策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探究出明代陕西布政使司东部的汉传佛教与西部的藏传佛教并行不悖,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