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原文物》是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文物考古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77年河南省博物馆创办的《河南文博通讯》,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季刊,2000年改为双月刊。到今年第4期,刊物发行整100期。为了感谢学术界多年来对《中原文物》的支持和厚爱,更好地总结经验,促进学术研究,尤其是深化对中原文明的研究,2001年8月20日至23日在郑州举行了《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河南省人大、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河南省文物局等各级领导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并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2.
1977年7月,一份旨在宣传国家文物政策、反映全省文物工作动态、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普及文物知识的内部刊物──《河南文博通讯》,像一株幼苗,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破土而出。1981年,为了能够及时地发表考古发掘成果和学术论著,扩展学术研究的领域和地域范围,以大中原的概念,涵盖河南及其邻近地区的历史文化,经过充分的酝酿,《河南文博通讯》更名为《中原文物》,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原文物》从创刊到现在已25年,出版已100期。20多年的历程,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离开中原这个文物荟萃之地,失去蕴藏丰富的文…  相似文献   

3.
2001年8月21日~23日,《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世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常有功,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孙泉砀,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忠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玮璋,河南博物院研究员许顺湛以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四川、湖北、安徽、广东、陕西、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原文物》是…  相似文献   

4.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共同纪念《中原文物》出版一百期,并就中原文明的有关课题进行探讨,我代表河南博物院和《中原文物》编辑部向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原文物》是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文物考古类学术期刊。它的前身是1977年创办的《河南文博通讯》。为了宣传国家文物政策、反映全省文物工作动态、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普及文物知识,征得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批准,当时的河南省博物馆创办了《河南文博通讯》内部刊物。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刊物题写…  相似文献   

5.
《文物》月刊出刊500期纪念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月刊已经出满500期。这个可观的整数,好似一座座路标,记录着《文物》月刊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48年的历程,也有如一级级台阶,印刻着《文物》月刊不断登攀、不断进取的足迹。而今,当她紧随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跨向新世纪的时候,广大海内外同仁、读者深感其往者之可喜可骄,其来者之可追可求,衷心祝愿她再展风姿,在新的世纪再登高峰。 48年的历程,几经风雨,几度忧欢。创刊的喜悦,改刊的周折,停刊的迷惘,颂歌与非议同在,成功与挑战共存,可谓甘苦备尝。然而,几代人的心血,几千年文明的魅力,终于把它培育成为举世需求,常盛不衰的古文明  相似文献   

6.
纪念《考古与文物》创刊100期笔谈(以来稿先后为序)安金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考古与文物》杂志是1980年创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1982年增改为双月刊,到1997年第2期就出版发行100期了。从18年的发展历程和1...  相似文献   

7.
展示四川文物工作的窗口 ,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20 0 0年底 ,我和李昭和先生到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洽谈四川文物外展时 ,在他们的资料室 ,看到许多世界各国的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的刊物 ,其中有《四川文物》。在国外看到我们的《四川文物》 ,倍感亲切和欣慰。加拿大朋友告诉我 ,《四川文物》办得很有特色 ,每期他们都认真拜读 ,闻后格外高兴。四川是中国的文物大省之一 ,近十余年来 ,四川的文物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四川文物》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四川文物的概况 ,通报了四川考古的重大发现 ,展示了四川博物馆工作和文物保护的新成…  相似文献   

8.
9.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戴南海等8位教学科研人员,鼎力相助艰辛耕耘12寒暑共同撰著的《文物鉴定秘要》一书,日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国著名版本学家、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为该书题写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研究员、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研究员作了序言,原西北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题辞.《秘要》这本大部头的巨著分两册,180余万言,收录图片近2000幅,内容系统完整、资料确切翔实、论证精当、图片精美,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文物系统的珍品.专家认为该书是集文物知识、鉴定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大成的辉煌巨著,是文物鉴定经验与体会的集粹,也是建国后同类出版物中绝无仅有最系统、最宏富的一部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布洛赫是我国学术界熟悉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史学家 ,他的《法国农村史》等重要著作早已被译介给我国读者。现在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封建社会》中译本 ,可以使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布洛赫的史学思想。作为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布洛赫在历史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封建社会》以“总体史观”为指导 ,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比较研究等诸多研究方法 ,对西欧封建社会做了超迈前人的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研究方法被年鉴学派的几代学者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对国际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 ,《封建社会》一直在推动着国际学术界对封建社会史的研究。为了使我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封建社会》这一史学名著 ,我们邀请几位学者从相关角度笔谈该著作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希望这一著作的出版和笔谈有助于我国封建社会史的研究。需要向读者特别说明的是 ,学术界对封建社会的有关术语的翻译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如 ,在现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中 ,“封土制”一般译作“采邑制” ,“封君封臣关系”译作“附庸制”或“附庸关系” ,“封主”译作“领主” ,“封臣”译作“附庸”。这些不同译法属于约定俗成 ,并  相似文献   

11.
TheNationalRelicsInstituteisafirst-gradenationalresearchunitwhichisdirectedbytheNationalRelicsBureau.Itwasfoundedin1990bycolnbinationoftheoriginalRelicsConservationInstituteandtheAncientDocumentResearchDepartment.Theresearchscopeandmaintasksoftheinstitute…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 《四川文物》2004,3(4):17-25
本从宗教遗迹的界定、现有重要宗教遗迹的考古发现、通过宗教遗迹探讨宗教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等几方面出发,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做一大体梳理,以加深对中国史前社会宗教这一重要社会现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物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并发展变化的对文物的思想认识。文物承载的历电记录和文化内涵使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文物彰显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原始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玉器、反映宗法等级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瓷器、卷帙浩瀚的经史典籍、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等丰富多样的文物皆蕴含着千年历吏积淀而未显题化的中国传统文物观,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诠释。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物观的发端、形成进行探寻,就思想、文化、艺术、财富等方面在中国传统文物观中的反映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14.
“古之国者,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位居“天下之中”的中原,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环境,使其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核心。到两周时期,作为周王朝统治的中心,中原地区因其“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政策的实施,呈现出诸侯林立的局面。随着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夫专权,各诸侯国逐渐由和平共处进入相互纷争的时代,中原  相似文献   

15.
申艳茹 《南方文物》2020,(1):187-192
赭石的使用是现代人行为的标志之一,是除石制品之外更能反映现代人认知能力等深层次精神世界的载体,但是国内对该类物质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主要参照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遗址中赭石的功能,认为赭石在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地区主要被用作颜料、兽皮防腐和药物,同时它还被用于原始宗教活动。与旧大陆西侧遗址中的赭石相比,除了相似的使用功能,西方的古人类利用赭石的时间更早,所以本研究推测中国地区古人类对赭石功能的认识可能源于西方并在现代人迁徙的过程中流入中国地区。这些证据指示着中国地区的现代人由北向南的迁徙路线。  相似文献   

16.
中坝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初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坝遗址近年的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1998年度的发掘,获得了不可多得的地层叠压和遗迹打破关系,出土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为我们认识和把握重庆三峡地区的古代化面貌以及建立新石器时代序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此,作提出了重庆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化应命名为“中坝”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50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 50多年了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旧中国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文明古国 ,我国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建国初期的文物工作重点主要是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性的政策、法令 ,并加紧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以便在全国基本建设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 ,许多珍贵文物遭到破坏 ,文物保护工作经历了最大的一次曲折 ,但在周总理的关怀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 ,绝大多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 ,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穆红丽 《收藏家》2008,(9):18-22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由首都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共同承办,联合国内几十家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大型展览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相对与之前一些大型文物展,此次展览选取的169件国家级文物瑰宝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碰撞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特别从艺术、宗教信仰方面,凸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多元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1840—1949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变革频繁,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文物观念整体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奠定了后世文物、遗产观的基础。根据概念、价值、功能、所有属性以及保护、利用观念等构成要素的变化特点,中国近代文物观念的演变历程可分为继往、转型和现代化三个阶段,总体呈现出文物称谓逐渐统一,种类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由注重历史、艺术、经济价值转为偏重历史、科学价值,由传统的欣赏、收藏、交易等功能进一步发展出研究、教育、国家象征等功能,由私藏变为公有的趋势。同时,政府决策人员、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阶段的文物观念不尽相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