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中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字在“内”、“正”意义上是对天人之际诸事物初级本质的概括:事物的根据在事物的内部,事物的本质力量是中正;在“合”、“和”意义上是对天人之际诸事物次级本质的概括:事物内在对立面相契合的经验事实是人们判定是非的标准,事物的本质力量来自于事物内在对立面和多因素的中和。根据《中庸》本,在本来的意蕴上,中庸精义乃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2.
曹进 《丝绸之路》2012,(18):17-20
隐喻是一种象似符。隐喻借助于自己的特征指示事物,即通过描述其他事物中的对应关系来体现事物的表象特征。皮尔斯认为,符号具有"三位一体"性质并具有层级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隐喻也具有这些性质。本文应用皮氏符号学理论,分析了网络隐喻符号的"三位一体"性质和层级性,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隐喻,同时也是对皮氏符号学理论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陈兴华 《神州》2011,(7S):154-154
俗话说:“爱屋及乌。”有人曾作过调查,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老师有关。所以,我们要用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努力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相似文献   

4.
【概念解说】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相关、相似。通过联想由某一事物生发开去,以拓宽思路,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由“叶子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舞女的裙”;南“白花”联想到“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正是通过这种联想,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月色下荷塘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竖儒”“腐儒”“鄙儒”的来历张燕欣中国古代称学者为儒,有"博洽多闻,时称通儒"之谓。因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叫儒学,故对崇信孔子学说的人称儒生或儒士。儒生也泛指一般的读书人。《论衡·起奇》曰:"能说一经者为儒生。"人们称赞学问精粹的儒生为醇儒;称赞学识...  相似文献   

6.
“九”在古中国从我国历史上看,在"一到九"九个数字中,最受宠的首推九。中国古代以九为最大的阳数。《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凡是高、大、众、多的事物,总喜欢用九来描述。请看:天之巅为九重、九霄;地之冥曰九地;纵横万千的江河...  相似文献   

7.
刘卫利 《神州》2011,(1X):176-176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俏皮和机智。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讲的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生动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一本哲学书,它具体阐述了事物的发展,运动的规律。首先,它用两个符号“—”和:“——”抽象两种反的性质:“—”是积极的,运动的,变化的……。“——”是消极的,静止的,稳定的等等。它们是一些抽象的性质,而不是具体的事物。进而通过“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步步更加具体地描述事物的各种更加细微的性质。发展到六十四卦后,每一卦都能相当具体的表征某种状态了。卦辞,爻辞是对这种状态的抽象的语言描述。所谓“抽象”就是说不能把卦辞,爻辞“当真”,而且它不是单单描述一种事物,比如“利涉大川”,不是说要去过大河。而是说可以克服困难。在物理上可以理解为“突出势垒的隧道效应”“电子作轨道跃迁”等。  相似文献   

9.
“田畯”“后稷”考张希峰"田"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彼南亩,田至喜。"《七月》毛传:"田,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  相似文献   

10.
对日本“锁国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状况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日本“锁国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状况的历史分析冯玮在我国史学界,迄今为止仍未摒弃对日本"锁国时代"的因袭理解。例如,近年出版的"建国以来由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日本通史",就是如此解释"锁国时代"的:"从1639年颁布最后一次锁国令到1853年美国叩开锁...  相似文献   

11.
“事可互见,文无重出”,这是撰写志稿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我们在阅评志稿过程中,却时常碰到“重复现象”,即记述同一事物的某些文字材料反复出现。由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些地方重复记述不可避免,在个别情况下,适量重复也是允许的,但从志稿的撰写来说,还是尽量减少或避免重复为好。因为不必要的重复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劳动,而且造成志稿臃肿,  相似文献   

12.
程维娟 《神州》2011,(7X):121-121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相似文献   

13.
吴付山 《沧桑》2011,(1):86-87
事物是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虽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但是通过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斗争方式,跨过"两个绝不会",必定到达"两个必然"!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欣欣向荣。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苏联的解体对我们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本文中苏大论战时期中苏两党争论提供了一些线索和提示。  相似文献   

14.
刘菲菲 《神州》2011,(1):90-90
孙悟空是一个“大英雄”,“真英雄” ,他无"法"无"天"的原因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金文以及秦楚瓦文、简牍中所见的“封”(“夆”)乃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其上或植有树木;“封”多沿着道路设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田地中的“封”则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于标识田地的归属。金文与秦楚简牍中所见的“疆”“畺”或“彊”,则是人为地划出的界线,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表现为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界”也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却有具体的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作为标识;用于表示“界”的地理事物主要有关、垣、离、格、堑、封、刊、坞、虎落、天田、立石等人为的地理事物,以及山、川等自然地理事物。  相似文献   

16.
庄子观察事物十分仔细,极善“见微知著”。他看到水面上的浮萍在轻轻摆动,就预知会有一场大风出现。果然,不久狂风便呼啸而来了。所以他说:“飓风起于萍末”。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但凡一场灾祸的突发,也必定是渐变的,人们对这种  相似文献   

17.
"叶公好龙"是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真正面临某事物时,反而畏惧。然而,成语中说的叶公,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德才兼备、德高望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那么,是谁给他编排了这样一个成语呢?  相似文献   

18.
春秋“出奔”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春秋“出奔”考述张彦修"出奔"是春秋时期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并影响着春秋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曾集中统计出国君"出奔"事件12起,周天子"出居"事件3起,"公孙"事件1起。因其统计仅局限于天子和国君,故不足...  相似文献   

19.
这样,从儿时的"麻"到后来的"审",作为市民,我与电影的时代关系,仅在贵阳这座小城便不知不觉地体会到巨大变更。可如今回想起来,不知是由于个体生命成长壮大了,抑或是开放后对原先被封锁的事物见多识广了,总之在后期的"审片"感受——无论自豪还是愉悦的程度,都远不及过去历经艰辛"麻电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冯常玲 《神州》2012,(16):182-182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在思想上对各个事物和现象加以比较,以确定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法中运用“比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