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 ,尤其是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农业 ,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 ,中国经济繁荣 ,民族统一 ,国家昌盛 ;寒冷期 ,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 ,游牧民族南侵 ,农民起义 ,国家分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最后 ,作者指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并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渭莲 《中原文物》2006,12(1):37-45
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4000年-3500年期间全球气温有过明显下降,这一降温事件对当时人类的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国前的商人正处于此次气候发生变异的时期,其活动地域的南迁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新石器以来,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草原文化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每当气候寒冷期,气候带、草原带南移,从东亚到西亚的草原文化也随之向南扩展.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性,从东亚、中亚到西亚的草原文化的向南扩展也呈现同时性.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分界线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北宋开封地区的气候变迁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全明 《史学月刊》2007,(1):98-108
北宋开封地区的气候,绝大部分时间表现为继唐代以来我国气候变迁史上第三个温暖期的延续。其转变为第三个寒冷期的时间不是如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承竺可桢所说的北宋前期,而是在北宋后期的徽宗初年。建中靖国元年前后,该地气候突然发生明显变化而进入了新的寒冷期。其间尽管这里的气候在徽宗、钦宗年间曾出现过由温暖期向寒冷期的突变,但总体上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在当时每一段温暖期与另一段寒冷期气候交替变化的周期中,每一个较长时间的气候变化周期内都有若干个气候暖、冷交替变化的短周期,甚至在每一个短的气候暖、冷变化的周期内还有一些特别偏寒冷或偏温暖的年份。  相似文献   

5.
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体经历了由无中心向以中原为中心转变的"多源一统"过程.究其原因当有多种,气候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气候暖湿的时期发展较快,而湿润地区则在气候冷干的时期适宜发展.位于干旱地区的文明在长期冷干的气候条件下衰落了,位于湿润地区的文明在极端暖湿的气候时期中断了,唯有中原地区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较强,不仅在暖湿时期发展较快,而且在冷干时期仍能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全国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龙凤"款官印在全国多地陆续发现,为我们研究元末韩宋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安徽作为韩宋政权兴起之地,近年来亦不时有类似官印的发现。将安徽出土的"龙凤"款官印进行梳理,结合全国的出土情况加以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韩宋政权的机构建制和官印的形制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 ,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 ,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 ,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 ,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国民革命时期,安徽政象复杂,许多史实扑朔迷离,不易厘清。现存史著在重构此段历史时,存在不少史实上的错误,亟待纠正。  相似文献   

9.
胡挺 《黑龙江史志》2013,(9):203-203
作为安徽省最早、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对安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整理皖省方志、编纂与出版安徽省立图书馆丛书、从事皖省文物的收藏与展览以及促进周边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安徽省史学界积极响应党中央思想解放的号召,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对推动全省甚至全国史学界的拔乱反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0年来,安徽省史学界围绕文化强省战略,致力于安徽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成绩显著: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二是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三是国家社科基金有关安徽历史文化的立项课题不断增加。文章还对安徽文化区的划分和安徽文化精神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安徽可以划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文化区,安徽文化精神可以凝练为重思辨、重表达和重致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安徽人文传统的特质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具体论列安徽在中华文化统一的共性下独有的人文特质,并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特质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战争因素以及屯垦、侨郡等南北对峙时期制度建设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鲁卫东 《安徽史学》2011,(4):108-116
19世纪末以来,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安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是一个以中等学校毕业为主的男性群体。他们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训练,尽管学历不高,年龄不大,但却是乡村社会中的知识传播精英。他们收入微薄,繁重的生活压力与工作负担使得他们最终成为乡村革命的播火者。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安徽社会中收继现象较为普遍,平均14%的家庭发生收继或出继行为,来解决一些家庭的"无后"的问题.从宗族角度讲,收继可以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情形,各需履行不同的收继程序,中上层家庭以族内收继为主,下层家庭则族外收继多于族内收继.国家和宗族对收继的前提、原则和被收继人在新旧家庭中的地位做出种种规定,但制度规范与人们的实际行为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黄昊  武菁 《安徽史学》2012,(3):103-113
抗战初期,新桂系参考广西经验对安徽县政进行了初步改革。1940年起,新桂系安徽省府推行国民政府新县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调整、民意机关创建、国民兵团编整、干训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改革所带来的基层政权人员与机构的正规化及对地方自治的有限试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国安徽政治现代化,并为安徽省府进行社会动员、坚持敌后持久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制约,改革最终未能摆脱近代中国官治吞噬自治的政治窠臼。  相似文献   

15.
安徽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可分为分布区和影响区。皖北中北部地区可归入其分布区,命名为南城孜类型,皖西北亳州可归入安邱堌堆类型。沿淮及江淮中部一带为岳石文化的影响区,岳石文化的影响南界徘徊于江淮分水岭南北两侧。岳石文化对南部的影响通过江淮东部、江淮中部和皖西北三条路径来实现。皖北地区岳石文化的相对衰落可归因于环境问题带来的人口减少。  相似文献   

16.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相似文献   

17.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lime mortars has become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w ingredients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of ancient masonry structures. Five different samples from Anhui province, China, representing two types of lime mortar-based materials: joint mortars between the bricks of the city wall and lime mortar sealing a tomb coffin,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samples was reported and studies into the microtextural features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of those mortars were performed via a multi-analytical approach. The joint lime mortars between the bricks of city walls, including Mingzhongdu city wall, Mingzhongdu Xihua gate foundation, Zhengyangguan city wall and She county city wall, were found to be aerial lime mortars. The lime mortar from Nanling Tieguai Song dynasty tomb was analysed and found to be a pozzolanic mortar consisting of lime, clay, sand and cocciopesto-like material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erve as a cri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ancient city walls in Anhui province, an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searching for ancient Chinese pozzolanic mortars and technology for making those mortars.  相似文献   

18.
胡晓 《安徽史学》2016,(3):144-151
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变迁、传承和内涵的影响,并着重论述了自然人文环境对各种类型地名的语言和实体内涵的影响。作者认为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带有普遍意义,因此在全国地名普查、规划、管理和保护等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人文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北部分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铜矿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地球化学示踪的原理,以特征微量元素作为判别标志,对安徽省淮北部分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器的铜料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部分样品的铜料可能来自铜陵地区,有的可能来自铜绿山及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20.
1960年下半年,灾荒遍布全省农村并急剧恶化,安徽省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跌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逐渐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迷雾中醒悟过来,努力采取开展整风整社,解散公共食堂;减少粮食征购和外调,恢复自留地;推广责任田,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救济与安置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确立农业基础地位,恢复和发展农业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救灾度荒,扭转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