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唐藩镇建置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裂地分镇,藩镇碎化造成数量日增而辖境大减。分镇使一批属州变成治州,地位大为提升,新藩镇所领属州数目骤减,相对分镇以前其比重与实力均有增强。同时,徙治使治州与属州角色转换,原本实力平平的属州,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实力飞跃,甚至超过原来的治州。分镇与徙治逐渐发展,客观上促使藩镇渐弱而属州渐强。北宋太宗时,能够彻底废除藩镇,实现全国诸州直属朝廷,可从中晚唐分镇与徙治中一窥因由。  相似文献   

2.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又延续了150多年的统治,其时间长短堪比“安史之乱”爆发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中央对藩镇的有效控制就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唐后期中央是如何控制藩镇的?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宋强刚《唐代藩镇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1期)已从藩镇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张佐良《近三十年来的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2期)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本文主要从唐代中央对藩镇控制的角度,对大陆地区的相关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3.
幽州在刘怦、刘济主政时期,与唐廷关系较为融洽。刘澭及其弟刘源先后与长兄刘济同室操戈又战败后诣阙,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河朔藩镇内部权力结构存在困局。"河朔故事"的延续客观上要求节帅倚重宗族与姻亲势力,这种力量如同双刃剑,常常在某些情况下形成反噬,从而对藩镇的权力结构及其与中央的关系等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辽朝前半期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恩荫、流外和辟召,尤其藩镇辟召、奏荐州县官幕职官广泛流行,估计有许多汉人由此途径担任地方官,从而确保了各级机构所需要的官僚数。因此,可知辽朝的藩镇应具有与唐朝后半期和五代时期藩镇相同的人事权,即这一时期朝廷的人事权受到一定的限制。辽朝后半期确立科举制度之后,朝廷通过任命新取进士为地方官,逐渐将藩镇的用人权收归中央。因此,辟召任官的现象明显减少。可以说辽朝通过采用科举制度实现对汉地的深入统治。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9,(6)
唐代魏纶夫妇合葬墓发现于西安市长安万科城如园小区建设范围内,该墓为小型竖穴墓道土洞墓,出土有魏纶与夫人雍氏的两方墓志以及少量随葬品。墓志记述了魏纶生平事迹及其家世等情况。墓主长期任职于幽州藩镇,后随节度使刘总归朝,任四州刺史等职。墓志既与正史相印证,又补充了唐代刺史等资料,为研究大历至元和年间唐朝廷与河北藩镇对峙、互动的形势及其对士族的影响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近数十年来,我为研究生讲授隋唐史时,曾多次对《新唐书》百衲本、殿本、局本等版本原刊作了些校勘考异工作。在考校中每有所见,辄随手札记,作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备考之用。兹将有关《藩镇列传》部分的一些笔记,错综诸家之说,贯以已见,择要选辑,先行发表。另有关于《方镇表》部分,俟后发表求正。 1.唐安史乱平与藩镇擅兴于肃宗朝还是代宗朝《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前言》谓: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百衲本、殿本和局本原刊并同。近人赵绍祖和张森楷先生以安史乱平与藩镇擅兴于代宗朝,非肃宗朝事,在其《新传》校勘记中改“肃”为“代”。近来有些校点稿,从赵、张说,改“肃宗”为“代宗”。  相似文献   

7.
唐昭宗是唐末农民大起义之后一位有志“中兴”的皇帝,他想改变“国家安危、寄在方镇”的局面,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李唐王朝。而唐末藩镇争霸天下的野心亦愈加明显,由此二者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在当时外强内弱的情况下,也由此决定了昭宗朝政治的失败命运。在此,笔者从藩镇与宰相、宦官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唐末藩镇是如何制约和影响昭宗朝政治的。一藩镇与昭宗朝宰相的关系唐末藩镇要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在中央政府渗入自己的势力,寻找自己的代理人,作为自己争霸天下的工具。而当时  相似文献   

8.
中晚唐时期,河北藩镇与朝廷的对峙,对当地士人的科举态度和追求、科举仕进情况以及应举的政治背景都有重要影响。河北地域(特别是幽州镇)在中晚唐时期涌现出大量士人,科举成为他们出入河北藩镇的合法渠道,并成为促进河北地域汉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建重才兴邦高卫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918年),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县)人,唐朝末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成年后适逢战乱,为维持生计而从事贩盐业,后参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的藩镇军,不久升为壁州刺史,继又改取东川,成为割据四川的藩镇势力。后梁开...  相似文献   

10.
淮西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初期设立时,与其他内地藩镇并没有大的区别,其设置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平定中原地区的战乱,而且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之后,它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区域不断缩小,直至剩下三州之地。但是它与中央对抗的趋势却更加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藩镇制度下它与中央对地方利益的争夺,区域内部的胡化只是一个浅层的诱因。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区位条件也为它提供了支持。唐王朝以藩镇体制之外的手段,使用武力将它平定,迎来了自己短暂的"中兴",却无法避免之后的更加衰落乃至灭亡。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时期藩镇孔目官随着节度使府体制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职能逐渐增强,由藩镇低级僚属过渡到高级僚属的行列,对这一时期幕职官制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司与客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后期五代 ,中央和地方都有接待四方来使的礼仪机构和官员。在中央是客省和客省使 ,在地方则是客司与客将。中央的客省和客省使主要负责藩镇派至朝廷的人事往来 ;而客司和客将赞导藩镇礼仪 ,接待朝廷及他镇来使 ,其职一同于中央的客省和客省使。敦煌书仪和传世史料中相关书函的出现 ,表明了以上职司在礼仪方面的特殊作用。本文将通过对两者职能的分析比较 ,来论证唐后期五代藩镇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在礼仪职司方面的对等与互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天德镇始成立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史籍对这个藩镇辖区范围的记载颇为混乱。问题集中在它到底领有几个受降城。对此,宋代人们已不清楚,后人也鲜有考证。是否象今天有同志指出的  相似文献   

14.
唐末北方的几大藩镇中.朔方(灵州)节度使是除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州节度使朱全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之外的京西北较为重要的藩镇势力,对唐末的政治格局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由于灵州位于西域、河西通向中原的交通要道上.加以朔方节度使管辖区域内蕃汉各民族势力繁杂.又是唐王朝西北边境重要的屏障.  相似文献   

15.
唐代后期泽潞镇军事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泽潞镇在唐王朝与河北藩镇的斗争中逐渐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对泽潞镇辖区的变更进行重新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泽潞镇自建置以来至元和年间军事地位的变迁,认为在这期间泽潞镇由朝廷防御河北的要地演变成攻略河北的一枚重要棋子。而该镇军事地位的这种变化是与这一时期军事形势的发展和朝廷藩镇政策的转变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唐〈李荣墓志〉考略》一文中出现的误释漏释之处进行了正补,认为该墓志的志主是唐代易定镇的高级将领,身份重要,但却不见于传世史籍,其墓志的出土及刊布,对缺乏资料的河北藩镇研究,尤其是对易定镇的研究来说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7.
李军 《中国史研究》2012,(3):113-133
以吐蕃王国内部的政治动乱为契机,通过接受吐蕃河陇守将及张议潮归附、调派西北藩镇分区接收等方式,晚唐政府收复了河陇大片失地。唐政府在大中年间尚未形成经营河陇的整体战略,所以其最初多以参与失地收复的西北缘边藩镇及归义军管理新复地。随着咸通初年凉州等河陇重镇的陆续收复,唐政府经营河陇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新置天雄军节度及凉州节度的方式,唐政府完成了对河陇政区的重新划分。由此,河陇地区完成了由归义军独大到三节度分治的转变,从而奠定了晚唐时期河陇基本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论“杯酒释兵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杯酒释兵权”王育济“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收藩镇之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  相似文献   

19.
自唐朝末年经五代至北宋前期,方镇权盛自相雄长,镇将作为藩镇亲随分驻州县统兵领事自作威福,镇将势力在地方上呈现出隶属于藩镇统辖关系网络和权力结构以及依托藩镇权柄侵占州县官员职权的势态。因此北宋建立伊始深鉴镇将势态遂嬗变镇将势力,以诏令形式割裂镇将与藩镇之间的权力联结,在地理区域层面,将镇将势力缩控于县域城郭内以至逐渐从城郭区消泯。在统辖职权层面,解构镇将干政衍生的如巡警缉盗、狱讼司法、课征税赋等职权,收诸职权归于州县司。宋廷在嬗变镇将势力的过程中,重设县尉职掌缉盗恢复县域官员架构和权责,以文臣县尉代替武臣镇将重塑县域官员文武身份,收镇将权力归于县域重塑州县行政层级和税赋输贡事务。由此北宋前期宋廷在一定程度上革故鼎新重塑构筑起向心性集权于中央的地方政治秩序和国家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20.
五代朝廷军事上削藩设置易图强五代上承唐末,是藩镇动乱的时代;下启北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针对藩镇动乱,五代朝廷实施了反动乱的举措,在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诸方面进行了削藩。军事上削藩是五代朝廷削藩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即从五个方面论述军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