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化外交的转型时期,以其独特和前瞻眼光来看待中外关系。其外交思想中的近代意识表现为对传统夷夏观的突破、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外交礼仪的吸收、接纳,以及创办近代外交机制的努力等内容。郭嵩焘的近代外交意识,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邓显超 《攀登》2006,25(5):140-143
文化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力量”。文化外交作为一个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外交包括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留学生培养、语言推广和媒体信息交流等活动。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关系密切,但又有所侧重。中国拥有悠久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在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以及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的文化外交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外文化交流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潜力巨大的中国文化外交必将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邓星晟 《神州》2012,(35):224
外交部微博"外交小灵通"应新媒体发展而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全新手段。自开通以来",外交小灵通"在宣传我国外交政策,树立中国外交形象,争取国内民众理解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介绍"外交小灵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产生背景、定位、作用和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吉红 《攀登》2008,27(6):27-29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以其独特的外交风格和超凡的胆识,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蔡麒龙 《神州》2012,(27):41-41
1840年之后的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形成。这种民族主义在外交上的体现就是中国民族主义外交。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所表达的外交诉求,五卅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为了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和废除外国租界,不断地与帝国主义列强作斗争,都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的范畴。笔者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外交源流、主要表现、历史影响三个方面浅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  相似文献   

6.
李莉  ;宋晓芹 《沧桑》2014,(5):63-65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同盟的建立,不仅为结束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屈辱历史和打破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创造了条件,而且为避免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和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苏结盟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在原则方面的坚定性和策略方面的灵活性,既坚持了新中国外交独立平等的基本原则,又保证了中国对苏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作为建国初期比较成功的一次外交实践,中苏结盟是新中国外交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奠基者、决策人和实践家,在长期领导、从事民间外交的实际工作中,周恩来不断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原则,初步形成了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充分反映他个人风采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他指出,民间外交工作的范围很广,国际经济、科  相似文献   

8.
马彦丽 《沧桑》2013,(1):69-71
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成功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文章从外交机构的演变、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道咸同时期中国独尊的传统外交体制在西方势力冲击下日渐瓦解,它虽给时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失落,但并未阻止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这一演变不仅导致了总理衙门的成立、向外派使的发生,而且还导致了中国人国家利权、国权等近代外交意识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吴文兵 《黑龙江史志》2013,(23):363-363
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方针是大国为重点,周边与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被认为是基础和首要,但并未成为我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新时期随着中国崛起势头愈见明显和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化,周边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与崛起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周边外交也将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柳红霞 《沧桑》2008,(1):78-79
新中国外交始终立足于第三世界。本文剖析了新中国外交立足于第三世界的政策理论依据和外交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并认为新中国外交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第三世界,新中国外交在第三世界也将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木华 《文史春秋》2004,(10):19-22
在中国外交史上,除了像周恩来、陈毅、乔冠华那样优秀的男外交家,还有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外交官夫人。她们或本身就是外交官员,或身为外交官的夫人,通过自己的各种优势与努力,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永胜 《攀登》2007,26(5):126-128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继承了中国既有的外交思想,同时又包含许多创新,从而使中国外交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尤其是"和谐世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框架,使中国外交进入"和谐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28)的外交立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虽然在对外关系方面不得不接受晚清政府的外交遗产,但是,其以外交立法为动力,加强外交的制度化建设的做法却促使中华民国的外交发生了新变化:全面界定了最高外交权力的分配模式,建立起了外交权力相互制约的外交最高权力的制衡机制;全面规定了外交部、外交总长及外交官、领事官的职责范围,构建起以外交部和外交总长为中枢的外交运作机制和以培养、选拔高素质外交官、领事官为核心的外交官员的养成制度。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提出,既是中国人民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寻求自强独立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将本意为国家外交的"national diplomacy"译为"国民外交"。中国的"国民外交"概念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人民主权思想应用于外交领域,含有视外交为国民的外交,政府应尊重民意办理外交的意思;二是指国民可通过国会参与外交,以舆论监督外交,将自己的意志反映贯彻于外交事务;三是通过国际民间交往增进友谊,进而改善邦交,促进世界和平。虽然今天的"国民外交"概念主要是从国际民间交往的外交意义上来说的,但不容忽视其原来政府外交须尊重民意,而国民有权监督政府外交的含义所具有的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英国因其自身在远东实力不足,迫切希望与美国采取联合外交行动,抑制日本。美国在远东利益较少,且受国内孤立主义影响,只同意英美各自对日采取平行的外交行动。以下一组外交函电①反映了中日战争爆发初期英美不同政策、立场以及英国在中国、日本之间交涉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7.
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现象。因此,它必然以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为其依靠,即它除了努力强化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借助于外国势力的支持。在外交上北洋军阀政府经历了由清朝排外主义、制夷主义到一战前的积极妥协和对外依赖思想、一战后争取主权平等主义的外交思想的变化。其特点首先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其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后来的各派系均与日本关系密切。在近代意义方面,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完全职业意义的外交家,建立了一套执行国家对外政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不仅改变了战后两极体系的观念,突破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同时战略地指明了中国外交将以反霸权为主线,团结第二世界,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也为中美关系的恢复、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赵启正 《百年潮》2012,(12):72-7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公共外交对一般人来说是个新名词。为此,本刊特摘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同志的文章,对公共外交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日内瓦会议作为新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也是新中国开展多边外交实践的初步尝试 ,其成就主要体现为推动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搭建中美沟通的桥梁和改进中英关系。尽管由于冷战格局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制约和影响 ,日内瓦会议作为多边外交实践的作用和功能无法和今天意义上的多边外交相提并论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仍然不失为一次比较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