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凉寺史前墓地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部,在中条山脉南麓、黄河北侧,为山前丘陵坡地(图一)。由于遗址地跨西陌乡寺里和陌南镇坡头村,所以称为寺里—坡头遗址,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最早发现于1955年,1965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和1984年,当地村  相似文献   

2.
赵德云 《考古学报》2012,(2):177-216
目次一前言二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及文化内涵三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现及类型四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渊源五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的途径六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国引发的模仿与变异七结语一前言所谓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Matrix)颜色的玻璃,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颇似蜻蜓的复眼。  相似文献   

3.
1999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在对凤翔黄家庄秦墓地A区3号墓进行发掘,出土了1枚印为“忠仁思士,,的铜印,“这不是一般的人名用章,而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儒家吉语,说明至少在战国末期,人们还自然地把儒家思想作为崇尚的对象”。这枚铜印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部分中下层的官吏、士人所信奉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1991年5月31日,青铜峡市境内的连湖农场九队发现一座契苾族墓葬,出土一块正方形黑色石质墓志,铭530字。墓主是一位英年早逝的皋兰州都督夫人。这一块墓志的出土,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契苾族和安置在宁夏等地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羁縻州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张亮 《南方文物》2013,(4):191-193,196
玉舞人形象在战国墓葬中始有出土,在两汉墓葬中出土较多。这些玉舞人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并为研究汉代社会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1977年1月至1980年7月,四川青川县城郊发掘了72座战国墓葬,出土陶器400多种,铜器58件,漆器177件,木牍2件,及竹木器等。其中2件木牍及一些漆器上有文字及符号。据四川省博物馆等《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  相似文献   

7.
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屈家村发掘一批秦墓,其中一座编号M75的墓葬出土一套两件铜漆木器箍件,均为片状圆形,下沿内折。其中一件外口径11、内口径8.40、高2.20厘米,底箍底面及侧面各阴刻有一处铭文。  相似文献   

8.
龙嘴岗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南街镇城南村,为一处地势狭陡的山前侵蚀台地,呈东北—西南走向,相对高度约30米,西距北江支流绥江约2千米(图一)。龙嘴岗墓地曾于1995年、1996年[1]和2005年[2]进行过三次发掘,  相似文献   

9.
《中华遗产》2010,(4):10-10
考古人员在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时,发掘了一座斜坡墓道多级台阶带天井的双室土洞墓。在该墓中出土随葬品123件(组),其中位于墓前室东壁的“地下音乐厅”中的两组陶乐俑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马鞍山东晋“建元二年墓”再分析——与吴桂兵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鞍山地区已经发掘的六朝墓葬形制发展的梳理,结合相关材料,佐证笔者对马鞍山林里东晋纪年墓形制的认定,并对该墓墓主性别和身份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11.
夏天 《南方文物》2020,(1):285-291
宋代墓室壁画作为墓葬装饰研究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前辈学者以多视角对墓主人像、梳妆图、杂剧图、启门图等题材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本文意在就宋墓壁画中一幅"孤例"的女子读写图展开论述,从传统的艺术史角度分析图像意涵,同时关注其作为特例出现在墓室壁画创作中的意义,并探讨造墓过程中的工艺格套与商品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杨哲峰 《文物》2012,(4):50-63
所谓江东地区,通常是指长江下游北流干流段以东至大海之滨的区域[1]。该地区在先秦时期本为吴越故地,其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然而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战国中晚期到西汉初期,江东地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先是越国在和楚国争斗过程中最终败北,楚人的势力进入江东地区;不久之后,秦又灭掉楚国,将江东地区纳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版图并设立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民初的历史语境里,中国传统的“文明”和“文化”概念先是大体经历了一个摆脱轻视物质、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形成内蕴进化理念的新的现代“文明”概念——广义的现代“文化”概念,再从另一维度部分地回归与“武化”、物质化相对的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的关键内涵,进而获取新的思想资源、重建一种新的狭义“文化”概念的过程,最终复构成了一个广、狭义内涵并存的、带有矛盾性的现代“文化”概念结构。这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人运用它们进行社会改革的实践过程。戊戌时期,现代“文明”概念已经在趋新士大夫中逐渐流行开来,并携带一系列现代性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维新运动得以全方位展开不容忽视的思想依托;而狭义“文化”概念的出现及其与广义概念的合构,则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虽然"和谐社会"是时下中国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但是"和谐"概念却是古今中外早已有之的史实。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按照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从不同角度对"和谐"做过不同的阐释。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关于"和谐"的不同认识,初步梳理了"和谐"概念历史演变的大致脉络,说明"和谐"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目标和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汉代,墓葬中的绝大多数汉画均与墓葬有关,有些明器是服从于墓葬而存在的,如墓前雕塑、帛画、漆画、画像砖石等等均与汉人的墓葬主题有关。本人在《论汉㈣像石中“祭案”与“庖厨”的意义》一文中曾经提过:这个时期,人们在死前就为自己造墓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汉代的石椁画像尤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以绘画雕刻的形式为死者刻上丰盛的宴席食物、乐舞娱乐和神仙境界,再刻上各种保护神,守护死者来世中的“幸福家同”。人们认为理想的来世看来不过是生活本身的镜像,更倾向于永久的幸福可以在死后来实现——在死后和来世中升仙。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渤海国——“渤海国”上京城社会风貌的缩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洪才 《文史月刊》2012,(8):246-247
在世人的印象中,天苍苍野茫茫的黑土地,在遥远的年代是荒无人烟的,事实上,早在4000年以前,黑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1000多年前,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渤海国"的政权。尤其是唐朝在公元913年册封的渤海王国的建立,更使得这广袤而神秘的黑土地溢满了生机和活力。历史早已证实,北大荒并不荒凉。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以及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决定了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简帛、墓志等新考古资料的陆续出土,不仅丰富了学者对战国秦汉社会的具体认识,而且迫使学界对以往认识进行再思考。为了进一步探索战国秦汉社会转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Feudalism(封建制度)是西方学术界一个重要概念,源于中世纪拉丁文feudum(采邑)。在12世纪以前,feudum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伴随《采邑全书》的编纂、研究和传播,采邑概念侧重于土地方面。到16世纪,学界进一步把采邑与社会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从而突出了中世纪社会的采邑特征。18世纪末,由该词衍化出的feudalism成为人们指代中世纪历史阶段的概念,并对其做出各种解释。然而,feudalism与其词源feudum之间的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通过对二者含义差别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乔梁  王乐乐 《文物春秋》2011,(2):3-7,10
目前通行的以《左传.桓公二年》相关文辞为据,证明当时已将"文"与"物"两字连用构成词汇并特指一定概念的说法,可能并不准确,不同的句读会存在不同的理解。"文物"一词的形成目前大体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专门用其指代"古物"的概念则不早于唐代。宋代以来陆续又有"骨董"、古董"和"古玩"等相似词汇来表述相近的概念,但还是以古代的物品为主要对象。到现代中国,尽管民国所制定的《古物保存法》仍以"古物"表述"文物"的概念,但所包括的范围已扩展到所谓的不可移动文物领域。大约到抗战胜利后,"文物"一词的使用逐渐成为主流,而文物的概念则在不断发展、深化中扩大着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共革命发生前,“联合”一词并不具有政治属性。经过生动的革命实践后,“联合”才逐渐被确定为政治口号,打开了革命新局面,熔铸于革命全过程。对这个源自经典语录的概念,中共不但乐于使用,而且长于践履,进而启迪工人觉悟,团结本阶级成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联合观。历经严峻的外部斗争后,中共将联合实践与争取革命领导权紧密结合,统筹范围更广,兼顾合作与斗争。经由基本概念的选用、转用与连用,中共完成了从革命动员向政治引领的进化,形成了压倒一切的联合政治文化。这种词语实践所承载的政治思想决定着各阶级的命运,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