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黄梅、湖口县艺人历代同台献艺江西省湖口县马影分社道桥大队海观一村采茶戏老艺人海怀茂,1982年12月1日对我说:我今年73岁(198年),大约在民国12年(192年)开始学戏。我的师傅叫海新魁,湖口县江桥公社梅家后湾人。我学戏时他就有SO多岁,约生于清咸丰5年左右,年青时唱丑角,后来生、旦、净、夫、丑都能唱,他是湖口有名的师傅。据师曾祖说,湖口采茶戏,当时叫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因为是黄梅茶山上摘茶唱的戏,就叫采茶戏。我是民国18年(1929年)搭班子唱戏,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大户族玩灯,有钱人家做寿、迎亲、…  相似文献   

2.
《华夏人文地理》2001,(4):122-122
  相似文献   

3.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群众性演唱黄梅戏的活动极为普遍。自明、清以来,黄梅县就出现了不少临时性的班社,并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前,乃至当今的县内某些农村。现就我所知的一些班社,简介如下。一、各种形式的班社1、道情班:是黄梅戏出现最早、延续最长的一种班社,一般是灾年灾民出外逃荒时,由能唱黄梅戏的灾民3人一班,5人一伙,手持渔鼓、云板、车锣所组成。一般是到赣东北、皖西、鄂东地区的一些乡镇,串乡走巷,沿门卖唱,演唱者没有行头,也不化妆,只清唱,其剧目主要是正本戏中的片断和折子戏、小出戏,也有唱全本的。演唱者多为…  相似文献   

4.
施长斌 《江淮文史》2022,(1):131-140
当涂县,古称姑孰,地处江东皖南与苏南交界处,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有2200年置县史.秦代这里置丹阳县(延续至唐代)、汉属丹阳郡,晋代分置于湖县.东晋至南朝,在姑孰城(始建于三国)设南豫州;隋代,侨置江南的当涂县治迁至姑孰城,沿袭至今.县城姑孰,还是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清代长江水师提督署、安徽学政署所在地.  相似文献   

5.
黄梅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流行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安徽怀宁的长江两岸50余县的黄梅戏,是在黄梅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贩腔、采茶歌的基础上,在湖北清戏、江西湖口高腔及汉剧、昆曲的影响下,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舞蹈、岁时风俗、启蒙读物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它俗称黄梅调、黄梅采茶调及黄梅采茶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长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据黄梅戏老艺人告诉我:1764年,黄梅县洪水泛滥,成群结队的灾民背井离乡,顺长江而下,流浪到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怀宁一带。他们用黄梅县的采茶调挨门叫…  相似文献   

6.
万幼楠 《南方文物》2001,(4):115-124
塔,是一种纪念性建筑,来源于佛教。其梵文名为“翠堵波”(stapa),又名“兜婆”(topes),音译名还有偷婆、佛图、浮图等。南北朝时,译经人造了个“塔”字来表示它。自从翠堵波(一种用于埋藏佛骨,即舍利子,状如圆面包,上插一尖状物的坟冢)传入中国后,便与我国传统建筑结合起来,各地的僧徒、塔匠因地、因技制宜,对其原型进行发挥创造,从而形成我国大地上数以万计的形式多样的中国式塔。赣南现存唐宋以降的古塔五十余座,主要为楼阁式塔,其中不乏精巧之作,甚至为稀世之作。笔者多年钟情于赣南古塔,窃以为赣南古塔…  相似文献   

7.
禁忌,作为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tatoo),“塔布”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酉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在中国,与“塔布”相对应的词便是“禁忌”。“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见著于史籍了。《汉书·艺文志》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中国禁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和“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  相似文献   

8.
赣南的畲族     
一、赣南畲族的人口及分布情况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闽、浙、赣、粤、皖等省的80多个县市的部份山区。据 1982年统计,我国畲族人口为 368832人①。赣南的畲族分布全市 18个县(市、区),据1990年统计,赣南总人口为7105217人,畲族人口有47017人,约占赣南总人口的0.67%。除1953年、1954年经批准兴国县部分雷姓恢复畲族成份外,1984年至1986年赣南各县(市)经批准陆续恢复了蓝、雷两姓畲族民族成份。分布详情如下: 章贡区 蓝450人 赣 县 蓝 943人 宁 …  相似文献   

9.
黄梅采茶戏流行区域历史文献资料辑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说明黄梅采茶戏是起源于黄梅县,并流传到外县、外省的历史事实,现特将有关历史文献摘抄如下:“借白莲之感(按:指佛教禅宗四、五祖所在地的黄梅县),以奏淫哇,如村童之剧戏,亦示黄叶以止啼,譬化伶之登场,强效具脂而断指,“魔风飘荡,扶雨淋漓,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摘自清康熙18年石乔年《重修资福寺记》)“清乾隆初年,出任江西九江关督,景德镇容务唐英是一位戏剧家。他在江西,曾将地方戏一些剧本,港为昆曲演唱。其中《梁上眼》一剧,是根据黄梅采茶戏《菜刀记》改编的。”乾隆乙酉(1765年)《天门县志》:“元宵前数…  相似文献   

10.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及鄂、赣、皖的采茶戏、三角戏、花鼓戏艺人习称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40年来,我经过向知名老艺人请教,长期、广泛地深入黄梅县及邻县各地进行挖掘、搜集,共获历代艺人演出的脚本230余本、出。其中正本戏103本,小戏、折子戏、串戏127出。黄海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后生与小姐、农民与农民、小商贩与农村妇女等之间的爱情为主的民间生活故事。正本戏中也有10余本反映清官为民伸冤、除暴安良的故事,但没有历史、武打题材的剧目。少量开打的剧目,如《铁笼山》、《刘子英打虎》、《白扇记》、《乌金记…  相似文献   

11.
蒋经国,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位身份独特而又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他雄心勃勃,初登官场(出任江西赣南专员)就不同凡响,提出了“建设新赣南”的“宏图大略”。血气方刚的蒋经国在赣南的一举一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尤其是禁赌活动,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客家人颠沛流离,历经丧乱。什么力量维系客家人团结相亲,拓展进取呢?——对天地祖先圣贤的祭祀是维系客家人的精神纽带。被誉为「早期客家摇篮」的赣南宁都县,年节祭祀别有一番风情:这里的客家村落总要舞上一把灯火,或龙灯,或扛灯,或竹篙灯,或兔子灯,或担灯……「灯」,在宁都客家话里与"丁」同音,灯火的辉煌预示丁口的兴盛,因而宁都客家人在节日里特别注重舞灯,他们往往要把灯火舞进宗族祠堂,舞到千家万户,祈求祖先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相似文献   

13.
<正>从相伴山民劳作的采茶小调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名不见经传的山野小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阳新采茶戏于时光荏苒中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与许多或囿于当地,或走向式微,或艰难维持的小剧种不同,阳新采茶戏尤如“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放的山茶花”,频频引来世人的艳羡和回望。  相似文献   

14.
一、广济、黄梅一个调广济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原县文化馆文艺编辑陈必生,在他主编的《广济县文化志》油印稿中有这么一章:“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大金、四望、阳城等地区均有临时采茶戏班,在逢年过节期间就地自唱自乐。到了民国29年(193年)四望地区采茶戏艺人刘方生、邹金炎等人先后组成各有10多人的采茶戏班,每年在春节期间和插秧、割谷‘上岸’后到全县各地演出。其演出报酬,按天计算,一天为一本戏,戏价为银币20元左右,由筹备演戏的村庄按户摊派。”根据采茶戏艺人代代相传,采茶戏是采茶山歌和民间田间山歌逐步演变而成的。我县…  相似文献   

15.
黄梅采茶戏形成年代的几种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县老艺人对黄梅采茶戏形成的年代,有3种说法:一是起源于唐代,根据有2点:1.黄梅艺人拜师铺堂(办拜师酒叫铺堂)时,要用红纸写上“唐王敕封铁板桥风火院田郭窦老郎之神位”,两边写“清盲童子,鼓板郎君”的对联。有人说:“田、郭、窦是采茶戏小生、小旦、小丑的祖师爷。是他们第一次将采茶戏搬上地台演出。2黄梅采茶戏后台班规:“丑角不发笔,旦角不上妆”,是因丑角的祖师爷是后唐庄宗李存因所致。但以上2点说黄梅采茶戏起源于唐代是不力的。艺人拜师供田、郭、自为老郎,如铁匠崇拜李老君,木匠尊鲁班,酒人敬牵杜康一样,说…  相似文献   

16.
张俊 《沧桑》2008,(5):232-233
赣南客家民歌是我国民间艺苑的一束奇葩,它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技巧都是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的。  相似文献   

17.
赣南文物考古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上世纪赣南考古事业的发展,是个风雨坎坷、曲折前进的过程。1942年,时任赣南专员的蒋经国创办新赣南博物馆,当时考古学在国内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赣南尚无考古工作的条件,还说不上进行考古发掘。虽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赣南博物馆,也只能够做到征集地方特产、科学仪器、生物标本,流散出土文物,通过举办展览来宣传科学知识教育民众。1945年元月,新赣南博物馆闭馆。1950年,文物工作开始恢复,至今五十年来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初期至1966年,它是赣南考古事业逐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陈家鹦 《文史月刊》2010,(10):60-62
<正>抗战爆发后不久,刚刚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留苏生活的蒋经国,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极力引荐下,于1938年1月携妻及子女到江西任职。不久,他踌躇满志,又来到江西赣州主政。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08,(4):95-96
  相似文献   

20.
<正>"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大鹏鸟和腥日白光,回忆和遗忘都是久远的。对着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这是老老实实的、悠长的生活。"这是诗人海子的传说。在赣南的宁都,这个被称为早期"客家摇篮"之地,客家人将传说原生态地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