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落兮归根故乡兮牵魂文/宋全忠栏目主持人:陈豫郑"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具有鲜明的特征。原是中原衣冠,家居洛槐(指河南洛阳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后来永嘉之乱,从此五次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以及遍布东南亚及海外"。此次"循客家祖先南迁的足迹北上走一...  相似文献   

2.
河南人在表示赞赏和肯定的意思时爱说“中”,一说“中、中”人家就知道这是河南人。那么,为什么河南人和“中”字这么投缘呢?这大约与河南的地理位置有关。河南地处中原,隶属中州,有中土、中国之称(亦即土中、国中之意)。历史上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安阳、洛阳、开封、许昌等地都是古代帝王建都的地方。中岳嵩山也在河南境内,据说当年周公测影,认定嵩岳一带为“天心地胆”之处,中岳庙大牌坊上书有“配天作镇”的字匾,足见据中扼要的显赫。河南处在中国腹地、华夏中心,从殷商到周汉,从魏晋到隋唐,从五代到宋金,几乎中古以…  相似文献   

3.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研究的奠基者,他的《客家研究导论》(1933)和《客家源流考》(1950),对当时及后世的客家研究均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在他的学术观点中,影响最巨者,莫过于他的客家源流观。罗先生在上述两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客家人的谱牒,反复论证客家人的祖先是真正的中原(中州)人,是经过五期大规模的迁移,而由中原辗转南迁到华南各地。对于罗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中强调血统的追寻,学界普遍关注的是他在《客家源流考》中提出的“纯粹自体”说。事实上,对于客家人的源流问题,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两书中的论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作为汉族中的一个族群,历史上从中原南下并迁移到海外,他们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包括着明显的政治地理学的意含,福建宁化“客家祖地”的建构也折射出“华夏秩序”的诸种特点。本文以此为切人点,试图对客家文化以及客家人的族群认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5.
土楼故事     
迁徙、聚居,写满了艰辛与韧性,最后在远离故土的南方,形成“客家”这样一个特殊的汉族民系。在客家方言里,在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中,既有中原祖先的遗存,也有南方的烙印,这当中,土楼显然是客家文化的标志之一,是客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而一座座土楼就像遍布在丛山峻岭里的密码符号,留给后人来解读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卢斯飞   《广西文史》2006,(2):19-24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从魏晋南北朝起,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客家先民由于战争、灾祸等原因陆续南迁,在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迁徙之后,首先在江西、福建、广东一带山区“客而家焉”,逐步形成为客家人。如今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大约有8000万。客家人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具有自己的基本特色。客家话因其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中原语俗风格的形态,被学称为“客家化的无形结晶,古中原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当中国历史推进到唐末、五代时,中原一带战争连绵不断,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地处东南边隅的福建,在“闽王”王审知的“保境安民”、“轻徭薄赋”、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一系列开明政策统治之下,福建出现了相当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客家山歌是汉族客家民系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化艺术珍品。它既保留了客家祖居地——中原的化神韵,又有华南化的异彩,是客家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客家话代表地区粤东梅州则成为中外闻名的“山歌之乡”。  相似文献   

9.
本文说的客家人,指的是历史上在赣闽粤边区形成的汉族客家民系,而“石壁”这个话题则由客家人的“宁化石壁传说”引出。宁化县历史上曾经长期隶属福建汀州府管辖。在客家族谱的记载中,对该县的石壁地名也有过多种说法,例如“石壁峒”、“石壁寮”、“石壁寨”、“石壁村”、“石壁乡”等。  相似文献   

10.
一、活动概要 为加深对客家族群发展历史的认识,了解客家与闽南族群互动的历史过程,同时让更多年轻的客家初学们学习客家化,加强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两岸师生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由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承办的“探索客家族群记忆研习营”活动,于2006年7月3日至8日在广东梅州和福建闽西、厦门等地举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自从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发表后,客家学成为一门显学,倍受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罗香林先生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认为客家是中原汉民族南迁后在闽粤赣形成的一个民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原说”受到了重大挑战。换一个角度而思,房学嘉先生提出的客家形成“本土说”和谢重光先生深化的客家形成“混合说”,显著地丰富了罗香林实际奉行的“中原移民说”。主源于中原移民的客家形成说,在本文关于客家人通过民间信仰建构历史记忆的田野资料,可以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祖先在哪里? 一般人都会回答:“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中原。”若继续追问其依据,则多有回答“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科学地说,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距今3300年。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在九江本土人士,还是侨居海外的九江人,在自我介绍籍贯时,往往只说“我是九江人”而不称南海人。故有“九江不认南”之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肖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副教授): 各位专家、学,下面我们进行“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化”学术研讨会的最后一项议题——圆桌讨论会,主题是“客家研究与教育”。大家都知道,客家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开创以来,尤其是90年以来,取得了诸多的学术成果,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同时,关于客家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招收了不少研究生,为客家研究培养了后备力量。今天有幸请到在客家研究和教育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请诸位介绍本单位客家研究和教育概况,使大家对最新发展情况有一全面认识,以便相互之间进一步的交流与提高。下面有请各位。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游览连城冠豸山后,不去尝一尝有名的传统名菜——涮九品、白鸭宴,会令人留下十二分的遗憾。这几年到连城冠豸山的游人很多,在美食城品尝客家最有特色的传统火锅名菜“涮九品”和清蒸“白鸭宴”,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邹春生 《民俗研究》2014,(6):134-141
民间信仰是一个族群的重要标识,沉淀了丰富的族群记忆。"客家"是我国一支在赣闽粤边区形成并播迁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族群。关于客家民系的族群来源,学者通常只关注到了"客家"族群中的北方汉人和南方畲、瑶民族成分,而对其他族群成分却很少提及。从赣南一个客家村落的"水府老爷"信仰入手,通过对神灵信仰的来源、信仰习俗,以及村落宗族关系的分析,认为"客家"的族群来源中,很可能还包含了为以往学者所忽略的"疍民"。  相似文献   

17.
福建许多家藏族谱 ,在追溯入闽始祖时 ,都载明“其先来自光州固始县” ,而且是“随王审知入闽”。民间还相传 ,北方人 (指中原 )原本没有足践趾 ,因随“王公”(指同安北山宫奉祀的王审知 )千里跋涉 ,结果“脚盘”裂开 ,形成了五个脚指头。传说当然不足为信 ,但说明中原移民徒步的艰辛。那么福建各个氏族的祖先是不是都是光州人 ?明代金门人洪受在《光州固始辩》一文中明确指出 :“夫闽祖光州 ,相传之谬也 !”福建是古闽越人居住地 ,据历史学家考证 ,台湾高山族也是古代越族的一支。古闽越人断发纹身(用蚌壳挫断头发 ,在身上挑刺花纹 ) ,凿齿…  相似文献   

18.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封闭的地理环境,阻碍了福建与中原江淮的经济文化联系。福建早期经济开发滞后,商品交换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很少使用货币,更未铸造货币。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及存世实物,福建铸钱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福州铸造的背“福”字开元通宝,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铸币。  相似文献   

19.
当年喜欢收听少儿节目的朋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故事爷爷”——孙敬修,可以说许多人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1956年10月,刚刚22岁的我正在北京市少年宫群众文化部作辅导员,此时55岁的孙敬修被调来专职讲故事。在这里认识久已仰慕的孙先生,并且和他坐对面,我心里真感到受宠若惊。从此,我们开始了34年的交往,直至1990年孙先生乘鹤西去。  相似文献   

20.
叶智彰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17-19,31
关于客家民系的本质,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是纯粹的汉族”。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台湾学者陈运栋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客家民系以汉族为主体,承认与古百越族的支系畲、瑶、苗、 等少数民族,特别是畲族通婚和血缘交融。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多数。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少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