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连江定海所城前身是"亭角澳巡检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八年(1304年)四月,为防倭患与海贼,增设"定海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建定海所城。洪武二十一年,定海所城竣工后,改称"定海守御千户所"。景泰三年(1452年),为防倭内侵,镇守尚书薛希琏增设小埕水寨于定海守御千户所前,为当时闽海五大军事要寨。倭寇侵扰我国沿海200余年,定海所城一直是闽东沿海抗倭斗争的重要堡垒。  相似文献   

2.
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前期在贵州建置了两类城镇 ,即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卫所城镇和以民事管理为主的“郡邑”城镇。从明中期开始 ,贵州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州卫同城”现象 ,即卫所与府、州、县治同治一城。明朝贵州出现“州卫同城”的现象是与贵州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分不开的 ,有其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州卫同城”将卫所的军事职能与“郡邑”的民事职能合并起来 ,既促进了城镇本身的发展 ,又有益于加深对当地的统治。“州卫同城”是明朝贵州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再次选择城址的表现 ,也是明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渐稳定和深入的表现 ,标志着贵州至此真正成为了同内地省份一样的政区。  相似文献   

3.
明代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据《明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官军共一,二一四,九三一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守御千户所六十五个。按卫所的额员计算,这一年的官军总数达一百九十一万余人。后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对于辽东地区实行军事统治管理。洪武四年(1371),明军初入辽,于卫所外曾设部分州县,军政尚系分治。十年(1377),明廷尽废辽东州县,“籍所集民为兵”;军政开始合而为一,以卫所统辖地方。十五年(1382),正式决定:于辽东地区“但立卫,以  相似文献   

5.
明朝建立后由于北元兵锋不断南下,宁夏成为防御要冲。在北方九边重镇中,宁夏镇、固原镇雄居其二,既驻军屯田又肩负重要的防御任务。"实土卫所"制在宁夏北部以不设地方政权为标志,"准实土卫所"主要设于宁夏南部。除驻节固原的陕西三边总督统一指挥陕西三边四镇军务外,还有庆王府中护卫、宁夏群牧千户所和甘州群牧千户所。通过严密的军事设防、陕西三边总督和长城实现军事防御。  相似文献   

6.
土军千户所与州县的关系是边疆地区卫所与州县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滇缅边境地区的土军千户所成立初期,除管理土军外,也统辖夷民、部分编民及相应地理空间,其军丁从隶属于土军千户所的夷民、编民中签发。土军千户所与州县的关系表现为: (1) 明初废除州县并将编民及辖区空间纳入土军千户所;(2) 宣德、嘉靖初年将土军千户所所辖夷民、编民及其相应地理空间设为州县;(3) 为保障土军千户所的运行而以土知州、土司等土酋为土军千户所军官。土军千户所与州县的转化影响了土军千户所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卫所制度不仅是维护王朝国家安全的军事控制体制,也由于长期远距离的移民屯守及军户管理模式,极大改变了卫所所在地的人群结构、文化风俗、聚落形态、生活周期乃至基层治理模式,深刻塑造了诸多区域的社会面貌。正因为如此,卫所制度与地方社会的研究,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议题。吴才茂教授《明代卫所制度与贵州地域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旨在追索贵州何以形成的基本问题,循着“明代卫所制度可能是解开贵州地域社会形成钥匙”的思路,对“明初贵州边疆形势与卫所设置”“卫所变革与贵州政区格局的演进及形成”“卫所城址的筑建、演变与贵州城镇的形成”“卫学教育与贵州文化区域的初步形成”“卫所官军的籍贯及其对贵州民族分布的影响”“卫所武官后裔的身份变迁与村落形成”“卫所卫军后裔的身份坚守与‘屯堡’的形成”七个专题展开论述。该书层次分明、图文并茂、论据翔实、富有创见。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卫所",《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所设总旗2,小旗10,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据民国《安平县志》卷五:"屯堡(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故"屯堡"之名似为"屯军"与"堡兵"各取一字的简  相似文献   

9.
乌撒道是进入云南的关键区段,道路护卫和区域管控至关重要,明朝实行特殊的交通护卫和军政管控模式:由贵州都司统领4卫1守御千户所约7万官军负责乌撒道全线的交通护卫与军需递运,使置于川、滇、黔三省乌撒道沿线的卫所最终纳入贵州都司一级军事单元之内,形成交通线保障和管理的一体化。对乌撒道沿线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少数民族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实行三省分治管理,分解控制土司势力,维护交通线的社会安定。在乌撒道全线进行交通设施建设,确保驿、堡、站、递运铺舍等交通机构有效运转,保障边疆重要战事的后勤供应,有力地诠释了交通安全与边疆稳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元朝在广西实行的屯田政策,产生了一批称为"撞兵"的人群,明初放弃了元朝在广西的屯田系统之后撞兵失去了作用。这些撞兵的身份发生分化,有的转为了民籍,有的就此脱离了国家控制,成为赋役体系之外的"獞人"。随后明朝发现广西的卫所规模不足以维持对广西的控制,便开始陆续增置卫所。洪武八年(1375),桂林的广西卫扩充为桂林中、右二卫。桂林茶洞、藤县五屯、宾州迁江等地的"獞人"都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身份的转变,但是由于自身历史传统以及进入卫所方式的差异,这个过程对不同人群而言有不同的影响和意义。洪武八年是一个标志年份,一部分"獞人"通过明初广西卫所增置的契机,获得了新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王宁 《丝绸之路》2013,(4):46-47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它在明朝起过重要的作用。灵山卫作为山东沿海的一个卫,它从明洪武年间建立到清雍正十二年裁撤,期间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朝初年,面对山东海防的严峻形势和灵山卫在山东沿海所处的特殊位置,设立了灵山卫城。灵山卫城经过精心的选址,在城池的布局上十分合理,将生活和军事防御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徐长亮 《丝绸之路》2014,(24):32-33
镇番卫作为陕西行都司的重要卫所之一,其建制沿革以及辖区变迁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对镇番卫的建制沿革进行了详细梳理: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卫;建文年间(1399~1402)撤卫,改设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复置,并持续到清雍正二年(1724)。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南头红花园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冬,广东省博物馆会同深圳市文化局配合基建工程,于南头红花园清理了一批两汉以及东晋、南朝、唐、宋、明、清的墓葬,兹将9座两汉墓葬简报于后。一地理位置及墓葬结构红花园东距深圳市20公里,西濒珠江口,南接蛇口半岛,北邻明清时期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即南头城)。这里是一个海拔5~25米、呈椭圆形的海滨台地,古墓分布在台地的西南坡(图一)。由于历代把这里作为墓葬区,故有打破或叠压关系。1981年秋,南头区在此建居民新村,推土过程中发现古墓。汉墓9座,包括西汉墓1座(M9),东汉墓8座(M3~M6、M12~M15),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盗掘,以 M13~15盗掘最为严重,结构不明,随葬品无存。9座墓的形制  相似文献   

14.
西宁卫是明朝边陲要地,系河西走廊的屏障,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此,有明一代极为关注对此地的经略。本文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明朝于西宁卫所辖地的军事戍防、政治管控等种种施政方略,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明朝西宁卫的战略地位,全面评价明朝在这一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所作所为,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辖有十二卫三所的陕西行都司,是明朝控制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的重要军事建置。本文在将地方卫所建置置于明朝整体战略格局背景下的同时,依据正史和地方志资料,详细考证了明朝陕西行都司诸卫所的建置背景及地域特征。本文指出,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并非象通常认为完成于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西征,而是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司徙置甘州(今甘肃张掖)以及其卫所体系的完成为标志。在"隔断羌戎"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明朝初年在西北地区军事中心也经历了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到甘州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称帝之前,就立有民兵万府户,“寓兵于民”,实行军屯,用以解决军粮。即帝位之后,全面推行卫所军队屯田,战耕结合。  相似文献   

17.
正阳和城是明长城遗址之一,所在位置是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县城。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雄镇、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有"京畿肩背""神京门户"之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卫所即今阳和城所在地。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属大同府。《三云筹俎考》记载:"阳和城(洪武三十一年砖建,万历三十年重修)本城  相似文献   

18.
五、元明时期战事元朝是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时期,今宁夏南北为元朝腹地,战争稀少。明朝晚期已进入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今宁夏南北设宁夏镇、固原镇。军镇之下,分别统领卫、所、关、堡环列兵戎。军镇为军政合一、屯防兼备的特殊行政区域。卫所军队,平时训练与屯田相结合,战时由明廷派总兵统一指挥。今太阳山地区的韦州、下马关为军事要冲地区,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战事十分频繁。每年秋季,三边总制都要调集兵力沿长城“防秋”。明代大力增修长城(边墙)堡寨和大量驻军屯田,成为一项重要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9.
沂州卫最早的设置时间为洪武元年(1368),在洪武年间经历了“卫—守御千户所—卫”的变革过程。沂州卫虽在山东境内却直属南京中军都督府管辖,随着明王朝的日渐衰落,这种管理权与地域隶属上的不对称久之成害。随着沂州兵备道的设置,沂州卫军事作用日趋衰落。明初设置沂州卫具有保卫京师、奉调作战、发展屯田、自给自足、兼理民政、参与吏治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靖边营城,今位于陕西靖边县新城乡新城村。其城周规模,志多有载。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云:“靖边营……成化十一年,余子俊改置靖边营,撤保安兵守之,城设在平原,系极冲上地。周围凡八里,楼铺二十九座。”嘉庆《延安府志》卷13《建置考二》云:“靖边营城池,明景泰四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周围凡八里,楼铺二十九座。”光绪《靖边县志》卷1《建置志·城池》云:“靖边营城……本靖边卫所,城跨半山,周围凡八里计七百六十三丈二尺……”。艾冲先生《明代陕西四镇长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认为“靖边营堡……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