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我的故乡鹿邑,就是诞生了中国伟大哲人老子的楚国苦县,曹操被汉献帝封为武平侯,此处便是他的封地。隋开皇十年,才改称今名鹿邑。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到老子只用了255个字,其中161字用去写孔子向老子问礼,真正写老子的只有94字。云: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史之官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即使是鹿邑人,对老子生平事迹的了解也不比司马迁更…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儒家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同时老子学说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近年来,法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相继成立了老子学会和《道德经》研究会。可是,关于老子的家乡和出生地,至今却说法不一。其争论目前主要有两说:其一,认为老子的家乡和出生地在春秋时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的太清宫镇。其二,说老子李耳的家乡和出生地在今安徽省的涡阳县…  相似文献   

3.
老子归隐考     
老子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历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183;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史官。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保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其学术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法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相继成立了老子学会和《道德经》研究会。可是,关于老子故里至今却说法不一。其争论目前主要有两说:其一,认为老子故里在春秋时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的太清宫镇。其二,说老子故里在今安徽省境内的涡阳县。最近,笔者三次赴河南省鹿邑县,对位于该县境内的太清宫镇等地有关老子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见到…  相似文献   

5.
张征 《神州》2013,(21):180-180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似文献   

6.
老子归隐考     
老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历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自幼好学,从师常枞,学习礼乐。读《尚书》而悟养生之道。青年时代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史官。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保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问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特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知…  相似文献   

7.
真仙岩(老君洞)赋名源于道教文化进入岭南,至宋代时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文化景观极盛一时。长期以来,真仙岩文化景观因宋代文献缺残遗失,存世明清地方志少有记载,新修地方志以及史学相关论著多未涉及。本文以淳祐二年(1242年)杜应然《融州老君洞敕赐真仙岩之图》、淳祐五年(1245年)甘有立《融州老君洞图》为据,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真仙岩赋名由来、文化景观兴衰等考证阐述,为广西古代(尤其是宋代)文化发展状况揭示缺略或从未认识的典型事证。  相似文献   

8.
《乾隆京城全图》(以下简称((京城图》)是乾隆朝绘制的北京城区地图,原图保折装册页式本,上下十七排,每排由左、中、右三册组合,共计五十一册。其左、右两册展开长度为一丈三尺,中册展开长度为一丈六尺二寸;各册宽度皆二尺六寸,故其总体拼合尺度为四丈二尺二寸(东西向)乘四丈四尺二寸(南北向),折合公制即13.504米×14.144米(按一营造尺合0.32米计)。以此图面尺寸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相似文献   

9.
距永济市城30华里的中条山上有座首山,山两侧有大小柳沟夹持,山势突兀险峻,主峰下有10亩一片簸箕形平地,这就是栖岩寺的遗址。 簸箕背上有座6角5层4丈多高的舍利塔巍然挺立。站在塔下西望秦川,如在几席;北眺龙门,茫茫远迹;鸟瞰峨嵋,尽收眼帘。传说此地是块风水宝地。昔有伯夷、叔齐逃隐采薇;娥皇女英下嫁舜帝;老子李耳过关均在此地。后周建德年间(公元572—575)在此建灵居寺,隋时改为栖岩寺,唐时该寺名冠群刹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是我国古代经典著述,一般认为是老聃所著,其著作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一书思想深邃,对后世有着深远巨大的影响。但《老子》的文本经过长期流传,颇有讹误,20世纪后期以来,不断有新的古本出现,使可靠地纠正传世文本的错误成为可能。本书以王弼本为底本,以四个最早的古本——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北大本——为校本,对《老子》文本加以校正,是当前唯一使用了最新发现的古本(北大本)对《老子》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卷十<章宗纪>所载李仁惠的官职,其名称是提点太医和近侍局使,中间应该用顿号断开.元代甘肃行省北部纳怜驿道上的揽出去站,即今新疆哈密西拉布楚喀,从语音上亦能勘合.元代御史王琚所开凿的引泾石渠,其宽度为一丈五尺,深二丈,渠成时间是元顺帝(后)至元五年(1339年),<元史>所记误.  相似文献   

12.
宋代融州报恩寺在广西宗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淳祐二年(1242)杜应然的《融州老君洞敕赐真仙岩之图》和淳祐五年(1245)甘有立的《融州老君洞图》,并参考有关文献,对报恩寺建置、建筑、住持制度等要素进行考述,复原其基本面貌,可为广西宗教史增加重要物证,弥补长期以来宋代广西佛寺研究的缺略。  相似文献   

13.
河南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刻符陶纺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大连乡大朱行政村西南隅的台地上。此台据《淮阳县志》记载:“高两丈,大一顷,旧有四门,林木蔚然,不知何代建筑。”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为5万余平方米。城内的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共有10层,分五期。第1层分布不均,且较薄,其文化特征与偃师二里头下层文化堆积相似,被定为平粮台五期文化;第2~6层为平粮台四期文化(为平粮台较晚的龙山文化);第7~9层为平粮台三期文化(稍晚于古城墙的龙山史化);第10层为平粮台一期文化(为  相似文献   

14.
有关宝船的尺寸,目前人们最熟悉的,据专家分析也是出现年代最早的字记录,是曾跟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里所描述:“宝船六十三号,大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还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二》所记,郑和“造大舶,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南方文物》2022,(2):73-84
在海昏画像中没有老子的出现,但是,刘贺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老子图像。至少是为此后的“孔子见老子图”的细化和丰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和养分。画像中老子的缺失,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对于刘贺而言,主要的不是知不知、有没有老子图像的问题,而是采不采纳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海昏画像与“孔子见老子图”属于两种图像系统。前者为“圣像”系统,是大传统的产物,并与儒籍中的孔子形象相契合;而后者属于小传统中的“神像”系统。那里面的老子以神仙身份凌驾于“圣”之上。这样的“老子”,显然是被大传统所排斥的。海昏画像中没有老子,实为大传统及儒学立场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弋卩)其三卣传1931年前后出土于河南安阳。李棪曰:“一九三八年七月,予在北平度假,与徐鸿宝丈森玉、黄质丈宾虹、容庚教授希白、于省吾教授思泊,在黄濬百川之尊古斋茗谈,时《邺中片羽二集》方成书,群誉其鉴别之精,印刷之善。主人黄氏以二祀正月丙辰(弋卩)其卣拓本分赠,在座诸公,除予末学外,皆一时俊彦,而于教授更素以辨伪著称,然对此新出之器,亦以为足资考证。于氏旋于一九四三年撰《释(耳口》一文中,引用四祀四月乙巳卣铭文之字,可见其对(弋卩)其制器之重视  相似文献   

17.
老子像碑象现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碑长1.8、宽0.88、厚0.30米,青石质地.碑石保存完好.碑分上、下、左下三方面内 容.上部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唐玄宗李隆基对老子的赞语;下部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老子像;左下方为落款(见拓片).  相似文献   

18.
杨斌 《郑和研究》2003,(2):60-61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长44.4丈、宽18丈的大号宝船(以下简称:宝船)是一种庞大无比的木质海船。曾随郑和船队下西洋的金陵人巩珍在他所的《西洋番国志》(自序)中渭:“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由于历史原因,宝船为后世留下很多谜,多少年来至今尚无法确定宝船是平庇沙船型还是尖底福船型,不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角度、见解不同故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19.
黄老之学有所渭“见知之道”(《黄帝四经·道法》)。用今天的话说,叫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源自老子,其基本思想属于老子,黄学只不过将其扩展。所以下面我们以解析老子的认识方法为主,兼及黄学的发展。一、见人之所不易见老子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同时又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本来曲就是不全,洼就是不满,敝就是不新。老子却说:“曲则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神化,相信在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出现,《史记》对老子的描写着墨不多,盖因其事迹已多渺茫,其中关于老子和尹喜相会的故事,无疑已有神化的成分,其中说老子为尹喜著上下篇,而后“莫知其所终”,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东汉时已经出现的“老子化胡”说,①则是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并持续演绎以至于元、明时期。汉、晋时期,道教由草创而至确立,散落于民间的极有传统的数术方伎之士大多变而为教团形式下的道教道士,但对老子的神化并没有停止;特别是在汉、晋帝国崩解以后的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没有一统的宗主,宗教、文化层面上则有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