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龙门山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温泉水清澈见底,四季常流;石窟景区内一尘不染,静谧古朴;游人漂洋过海,纷沓而至,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龙门石窟这一稀世奇珍,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登峰造极之作。龙门石窟就开凿在山(龙门东、西山)水(伊河水)相依的崖壁间。现存窟龛2345个,洞窟内飞天在窟顶或龛楣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她们有的脚踏祥云,直冲云霄;有的手持乐器,载歌载舞;有的手捧供果,随风漫舞;有的振臂仰手,腾空而上。她们如燕的身影无拘无束地在浩瀚无垠的蓝天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飞天,不是依靠羽翼,也不是依靠云彩的衬托才…  相似文献   

2.
禅画漫谈     
正禅,是古代道家或佛家的一种静坐修法的状态,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称谓。直至印度佛教的词汇jana传入,汉语对音为"禅那",此后便以"禅"字称谓此修行状态。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禅画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题材的壁画或纸绢画。他的题材主要取材于禅宗公案典故和偈语甚至还延伸至动物画。禅宗历史上有很  相似文献   

3.
冯志 《巴蜀史志》2004,(6):39-41
“言蜀不可不知禅,言禅尤不可不知蜀。”这句名言说出一个道理:要认识古代四川须从巴蜀禅灯着眼;要了解禅宗须从四川地方献入手。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巴蜀禅宗在中国佛教中最具特色,尤其是智诜创建的净众保唐禅派,曾经是唐代中国一个十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禅宗流派。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就《宋高僧传》关于部分禅宗北宗人物传记中的失误之处进行举证 ,同时对禅宗初期的重要人物高僧法如 ,在禅史上的地位略作评价 ;再次就《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两书不载法如或窜改法如弟子师承关系之失误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的地方。这里树木葱茏,两山对峙,伊河水在其间缓缓流过,在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自北魏起,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前后雕凿历时四百余年,才终雕成了这座气势恢宏、造形万千、举世闻名的大型雕塑群。尽管一千五百多年来它历经战乱与动难,但今天仍存有窟龛两千八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 在龙门石窟的讲解工作中,我体会到,它既是文物讲解,又与一般的博物馆文物展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比如:雕像群体移不走、搬不动,不能人为地布景,更不能灯光照明,一切都存在于自然。古…  相似文献   

6.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代代延续的。可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又是总会出现空白。特别是后世返观前史,这种“空白感”就更加突出。在四川禅宗史上,这类“空白感”亦常会出现。诚如有识指出清代编纂的《锦江禅灯》就把曾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唐代智洗一保唐无住禅系、明末清初吹万聚云禅系给漏掉了。这就产生了“历史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一、龙门石窟区古地质地貌及古气候简况在南距九朝古都洛阳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发育着两座主要有碳酸岩类组成的小山体。东面的山叫东山或香山,西面的山叫西山或龙门山、天竺山、钟山。在两山体向河一面的陡崖上,分布着数以千计的佛教窟龛,雕凿了成千上万的佛教造像。龙门石窟区在地质分区上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嵩山背斜的北翼。东南通过万安山与古老嵩山相连;西部经绵延的黄土丘垛与秦岭余脉熊耳山毗接;西南溯伊河直上入伊川盆地;北部出伊阙望洛阳古都。在地质史上,龙门石窟区是一个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从几十亿年前的太古代以来,这一地区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怀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等。嵩阳运动是龙门石窟区所在的华北地台在太古代末期所经历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随着褶皱运动,造成火山和地震的频繁爆发。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石窟不但有藏尸的瘗窟,而且还有葬灰的瘗穴,这是在龙门首次大量发现的佛教岩葬瘗穴遗迹。笔者对这一佛教瘗葬文化遗存作了系统考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瘗穴根据龙门石窟的窟龛形制与大小,窟龛内容与设施,窟龛功能与作用,所有窟龛可分为造像的像窟(含龛,下同),坐禅的禅窟,葬尸的瘗窟,葬灰的瘗穴4类。像窟无需赘述;禅窟是僧、尼静心思虑,坐禅修行的洞窟;瘗窟是埋葬僧俗尸体的洞窟,瘗穴则是瘗藏僧人骨灰的洞穴。因前三类洞窟已  相似文献   

10.
在杨万里生活的那个时代,士大夫居士禅盛行,杨万里虽然不是禅宗的信奉者,但是他与禅宗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不仅仅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更为重要的是禅宗对他的诗学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空沧桑里,源自于天竺的佛教逐渐汉化,它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及道教的方术,转化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化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宗教文化中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早在隋唐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大地上佛学思想活跃,佛教宗派林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禅是什么呢?禅是佛教用语,梵文“禅那”的简称,意为“思维修”,即安静而止息杂虑,达到…  相似文献   

12.
吴言生,《中国禅学》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著作有"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吴言生说禅》等,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佛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以及后出的僧传和禅宗灯史,全面考察了中晚唐幽州地域禅宗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通过考察揭示出:安史之乱后,幽州地域的云居寺流行北宗禅。幽州地区的盘山系北方重要的禅宗基地,有著名禅僧在此活动。尽管后出的禅宗典籍将它描绘为马祖道的天下,但较早的石刻和敦煌文书所描述的盘山佛教却不是这幅景象。显然,中唐时期马祖道已经渗入盘山的说法是被后出的禅籍建构出来的。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在叙述中侧重人物生平事迹、时间、地理空间,与当地世俗社会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重在写实。而后来传世的禅籍却意在突出马祖禅的观念、修行及传导方式,编造一套看似清晰的师承谱系,凸显马祖一系特有的语言系统,在表述中虚实相间。  相似文献   

14.
佛教禅宗以衣钵为表信的传承方式,只传了六代祖师,他们是初祖达摩(印度人)、二祖慧可、三祖僧集、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六大祖师中,具有卓越建树的,是“东山法门”的开创者道信和弘忍。“东山法门’标志着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宗派──中国化的禅宗,即把印度禅变为中华禅,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生活的有机部分。在黄梅县这个禅源祖地,四祖寺与五祖寺分别为道信和弘忍的弘法道场,因而成为名播古今中外的中国禅宗祖庭。四祖寺亦名幽居寺、正觉禅寺,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该寺在距县城15公里的西山。其主峰远望如双剑…  相似文献   

15.
汉魏洛阳故城的南面有三处险要的关隘,即正南的大谷关、东南的轘辕关和西南的伊阙关,它们是拱卫当时京师"八关"的一部分。水泉石窟位于大谷关之北,北距汉魏洛阳故城20公里。这里是东西走向的万安山的一个山口峡谷,一条小沙河由南而来,流向东北,注入伊河。石窟位于沙河东岸的峭壁间,坐东朝西,面临沙河,今属偃师县寇店乡水泉村。水泉西约23公里的伊阙关就是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水泉东约20公里是险要轘辕关(今称"十八盘")。  相似文献   

16.
正被誉为"日本禅学第一人"的铃木大拙指出,"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焊接"。禅对日本文化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处处可见禅的踪影。一、禅与禅宗及其流派禅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静坐冥思",由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创立。据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49日,终于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这个静坐冥思的过程,就是"禅"。禅经过代代相续,由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菩提达摩也因此成为"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胡适研究敦煌禅宗文献的原因、成果及方法,指出胡适的敦煌禅宗文献研究,虽仍然存在着争议,但他对敦煌禅文献研究的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智诜所开创的蜀地禅宗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支派。本对此派的宗史和禅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重点考查了两个处寂的问题及无住禅风的南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林云瀚 《神州》2013,(18):232-232
众多艺术家在努力寻找当代艺术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中国元素重新受到认同和尊重。禅宗的中国化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中国当代艺术完全可以融合禅的智慧,禅的证悟。在有限的人生中,开拓出广大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从小在暴力文化中成长的一位美国人,却在东方的禅中入定,在禅宗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