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疆述略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国是其中之一。它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00余年)建国起至被秦灭(公元前223年)止,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若从有信史可查的楚人活动来看,则延绵约千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占本刊一角,概述《诗》、《书》、《礼》、《易》的文化价值,现补论《春秋》,连同前篇,可略观“五经”文化意义之全貌,并以之就教方家。 一、官修编年国史之滥觞 “春秋”原是西周末期至东周前期各诸侯国编年国史的通称。《国语·楚语》有“教之以《春秋》”、《国语·晋语》有“习于《春秋》”等语,可见楚史、晋史皆名《春秋》。《墨子·明鬼》更征引“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说明春秋年间各诸侯国所编国史皆名《春秋》,墨子曾称“吾见百国《春秋》”,极言其时作为列国国史的《春秋》数量之众。然而,在众多的诸侯国国史中,传世者仅为《鲁春秋》,于是,后来《春秋》成为鲁史专名。《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  相似文献   

3.
许可 《文献》2023,(1):19-29
近年来,楚简文献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可借之以校读经秦汉人转写整理过的传世楚国古书。根据楚简校读战国时楚人所著《鹖冠子》,发现有些字形为楚文字中特有,秦汉时期的人整理时误认,例如误“斩”为“轸”、误“■”为“顺”等;有些字根据楚简文献所反映出的楚人用字习惯可作出更为妥帖的破读,如将篇名“著希”读为“书希”、将“随君”读为“惰君”等。这可以体现出土战国楚简对校读传世文献特别是楚国古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的“邦君”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西周的“邦君”,在周立国之时是周人对天下所有众邦国之君的泛称,而对一些异姓盟邦之君则称其为“友邦君”。周王室大规模分封之后,“邦君”主要指未被周王“授民授土”的邦国之君。“邦君”在其邦内自有自己的职官系统。至西周晚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诸侯与“邦君”的概念逐渐混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论楚人入湘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至喜、熊传新合撰的《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介绍了楚人在湖南的活动概况,并就楚文化问题谈了几点意见,谈到了“至于春秋时期楚人的墓葬在湖南的分布就更多了,如澧县、益阳、长沙、湘乡、衡阳、郴州,从南到北,都有早期楚墓出土。”从而说明楚人进入湖南的时间还要早一些。高至喜同志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中发表了《试论湖南楚墓的分期与年代》,把湖南各地出鬲、钵、罐或鬲、钵、豆陶器组合的墓葬定为春秋中期或晚期,进一步说明楚人进入湖南的时代当在春秋中、晚期。这一理论,给湖南楚史研究者与考古研究者影响很大。我们认为,他们把湖南早期楚墓的时代定在春秋中、晚期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6.
在楚人的风俗文化中,尊凤崇龙之俗表现得非常突出.诚然,诸夏亦不无此俗,但二者相异的是,楚人是以尊凤为主,诸夏则是以崇龙为主.一、楚俗尊凤崇龙的表现(一)、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表现楚人创造的丰富多采的物质文化,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尊凤祟龙的风尚.  相似文献   

7.
鲁阳君、鲁阳公及鲁阳设县的问题何浩(一)春秋以至战国时期,由楚君任命的楚国县一级行政长官,多称为“公”或“尹”,所谓“某某公”,自必是指该县的县尹。战国早期以来,由楚君赐予封地并以封地之名冠以封号的贵族,称为“某某君”或“某某侯”,所谓某某“君”或“...  相似文献   

8.
<正>一众所周知,吴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春申”。这个雅号,与先秦楚人黄歇密不可分。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张仲清译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载:黄歇(?—前238)“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说法。或说楚地黔中(今湖南常德)人;或说郢(今湖北江陵、荆州一带)人;或说潢川人,系黄国族人后裔。  相似文献   

9.
夏晓伟 《江汉考古》2003,(3):68-72,67
楚人有“尚红”之俗,以红色为贵。本文以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楚人的“尚红”习俗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红色在楚人的色彩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以红色为贵,明确带有政治和社会功能,表现了鲜明的等级观念,可以说,红色是楚人上层社会的标志之一。我们不能把”尚红”简单地理解为楚地流行红色或以红色为主。  相似文献   

10.
郑玄《鲁礼志》据《春秋》记载,鲁国君三年丧毕,行祭于太祖庙,明年行祭于各庙;三年后再行祭,五年再行祭。如是更迭而行,所谓“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谛”。鲁行天子礼,故天子礼同。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郑氏说不可信。一、先秦古籍唯《礼记》三处有“”字,均作祭祀方式讲,不是祭祀名称,根本无祭。二、郑氏云“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多数为推测之辞,不见于《春秋》。即《春秋》所载七次祭事,也只有二次为祭,其余为四时祭及有所祈祷之祭。三、“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为《公羊传》及何休注采用汉《礼纬》之说。经考证鲁国君三年丧毕,只行一次祭,或在太祖庙,或在己庙,以定昭穆之位。郑氏之误,由于信纬书之说。  相似文献   

11.
湖南境内出土的扁茎铜短剑共120余件,绝大多数出自春秋战国墓中。可分为4型15式。除西周人面纹短剑之外,其余分别是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之物。其演变情况大致是:剑身由短变长,剑首、剑镡(格),血槽从无到有。这些扁茎铜短剑的族属:长沙金井所出人面纹短剑是来自中原的周人之剑;楚人入主湖南之前的短剑是越人之剑;战国宽镡短剑可能是濮人之物;在楚人入主湖南之后,不少越人的扁茎铜短剑被楚人所接受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版《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邕管·贵州》有“乌浒之俗: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食之;云宜弟,取妻美让兄;相习以鼻饮”。其中将分号标在“云宜弟”之前,则“宜弟”乃“取妻美让兄”之谓.这种理解,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宜弟”究竟为何义?《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云:“昔者越之东,有(车亥)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子,谓之宜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云:“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后汉书》卷116《南蛮列传》载:“(交址)西有(口敢)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为乌浒人是也.”  相似文献   

13.
俞伟超在楚文化成立大会上指出,楚文化是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而且有时间、空间、族属范围和文化特征内涵。可近几年来,这种考古学上的类型分区文化概念,已逐渐被扩大其外延,成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如有人强调楚人尊凤,凤就附会成了楚人的图腾,以与中原的“龙图腾”分庭抗礼。且不谈图腾定义、楚人有否图腾、是否以凤为图腾,更不谈中国文明乃至旧大陆的主要文明中有否图腾这些学术界尚存疑的问题。问题本  相似文献   

14.
关于《春秋》性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从战国之际的孟子、苟子,直到两汉时期的司马迁、班固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即认为它是一部蕴含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孟子&;#183;滕文公下》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瞑。”这是说孔子有鉴于春秋末年世道人心的衰坏,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目的和希望山东古国西周时以齐鲁为大。齐鲁而外,小国林立,春秋经传所记为数众多,入战国后则渐为齐、楚吞并,为数日少。《史记·田齐世家》记威王曰:“吾臣有檀号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索隐》以为“邾、莒、宋、鲁之比”,仅推测其中四国;《战国策·楚策》记张仪说楚王曰:  相似文献   

16.
“江海之志”、“独往之愿”,是杜甫对个体生命意识的体认和追求,伴其一生,至老弥笃。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人们多强调杜甫“致君尧舜”的一面。这种研究格局,无论是就杜甫文化心态的认识,还是对杜诗深层意蕴的理解,都显得软片面,不够深刻。本文认为、杜甫的“独往之愿”,反映了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与“致君尧舜”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价值体系,且在其文化心态中与后者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杜甫的“独往之愿”.来源于道家、道教和怫教三大文化思潮。据现有资料,杜甫萌生“独往之愿”是在他第一次漫游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东周时期的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带盝顶的青铜方座,盝顶中央有青铜管柱,时代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楚式"镇墓兽"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墓中常见的漆木类丧葬器物,其器形一般为带盝顶的方体底座,其上榫接人、神或鸟兽躯首,绝大部分头顶插鹿角。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器形、纹饰、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特征,结合相关铭文资料,认为随葬青铜器座为东周时期跨族群的大区域文化现象,该器物的使用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春秋中期晚段,楚人吸收这一文化的部分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式"镇墓兽",楚式"镇墓兽"的基本构型可能渊源于青铜器座,二者有着相同的功用,即引载墓主人的灵魂升天。  相似文献   

18.
辞令     
《礼记·经解》:“属辞此事,《春秋》教也。”春秋时士大夫重辞令,孔子也重辞令,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极重视《春秋》在表述上对文辞的斟酌。司马迁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这反映出孔子对历史撰述在文辞要求上的严肃态度。《左传》作者概括了《春秋》在这方面的成就,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后来《左传》、《史记》都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成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楚国的礼与等级制度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历史文献不能为此提供充分的说明材料.本文作者运用考古发现中的用鼎和椁分室资料等对此做了颇有说服力的探析,认为“礼”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取自周文化,有的还来自楚的征服国,在春秋到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它一直被顽强地保存下来.与此同时,作为拥有强大国力的楚人也曾试图寻找一种比用鼎制度更严密、更完善的礼制象征物,以昭示楚文化与周文化的区别之所在,如椁分室制度便属此例,但由于楚人未能冲破周礼的束缚,这种尝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文章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认识楚文化的来源、变迁和衰亡过程及原因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楚人最初活动于丹江流域,周初,楚归附于周,常居宗周佐事周王,鬻熊等所居京宗即指西周都邑镐京宗周之地。周成王时,因楚先祖佐周王有功,封熊绎居丹水之阳的夷屯,楚正式建国立都。熊渠之后又沿汉水数次东迁,至西周末熊仪徙居丹淅之会的鄀地。春秋初,楚进入宜城平原之诸郢,开启了东周时期在江汉地区的大发展。过风楼类型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轨迹与《楚居》所载的楚先祖居地迁徙路径正好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