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民俗阐释美学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有大量对民俗事象的文化审美性阐释。阐释都有一个思路:即不是力图通过解释来重建民俗原貌,也不是在民俗事象所由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而是把民俗事象看作一种开放性结构,从现实需要、生活美学理想、个人理论建构去理解、阐释它的历史美学意蕴。如孔子讲尸祭之俗:“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相似文献   

2.
张静怡 《民俗研究》2008,(4):152-172
埋胎衣之俗,在早期的台湾社会仍然普遍流传,人们将其视为一种禁忌谨守着,不敢忽略埋胎衣民俗所带来的后续结果。台湾早期的民俗文献搜集号书中,对于埋胎衣之俗也有相关记载,如片冈岩的《台湾风俗志》《台湾人的生产》中记载“胞衣装入瓮内,用红纸密封埋在庭院或菜园,传说埋胞衣的地点万一发生火警,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它的变革也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表里的。当人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民俗无不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所达到的水平。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认...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 (指社会中、下层人员或者说市民和农民 )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既包括少数统治者或英雄人物的历史 ,也包括广大民众的生活史和文化史。所以 ,要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播过程 ,要追溯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 ,不仅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上层文化 ,而且还要对一个民族的中、下层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人类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六朝民俗作为中华民俗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无疑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5.
论俗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的民俗学研究中,“俗信”(或称“民间俗信”)还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在为数不多的涉及俗信的研究著述中,对俗信的理解和给出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宋代陶模是人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集中体现为实用功能和社会意识与文化艺术的相互交织和融会.它集中反映出宋人的社会意识、人生观念、民风民俗和审美取向,题材内容涵盖甚广,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造型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俗中有雅.为宋代的社会、信仰、民俗、艺术、美术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孟元老是一个身份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其家世显贵、非寻常宋都市民的先赋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重要作品《东京梦华录》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他在这一先赋地位影响下所形成的民俗观:民俗贵在真实的特征观、环境承载民俗的影响观、毋无视"官"之俗的范畴观、民俗美在和谐的本体观,进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民俗观。  相似文献   

8.
粤东的南澳县是渔岛,以捕渔为主业。由于古代渔民面对大自然,海途多险,凶吉难卜,海利多寡难以捉摸,故对神明较大陆神还要崇敬。因此,除平常拜神外,旧时在每年农历正月,盛行游神、走社、游灯、扮景、“火马”等民俗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各村日子不同,形式有别。  相似文献   

9.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像纷繁复杂,大略分为四部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本文结合调查实际着重讲述花溪布依族的物质民俗。通过分析花溪布依族的建筑民俗,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思考花溪布依族经历过400多年历史的跌宕起伏后,在现代文明中保持本民族民俗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蕾 《巴蜀史志》2013,(6):16-18
鉴于首轮志书对民俗事象记述的不全面、不完整,第二轮志书应站在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的高度,加强民俗部分的记载。本文从注重资料搜集;注重民俗的变异性记载;注重主俗、偏俗的互补性记载;注重细节、特色的记载;注重新风新俗的记载等5个方面,阐述第二轮志书反映民俗全貌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某一民俗事象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传承下来,首要的一点就是民俗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功能,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民俗事象其最初的产生总是带有某种功利日的。这些功能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于精神方面,如教育、历史、娱乐、交际、调节等功能。同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应深化对民俗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民间俗民阶层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及其所体现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传统,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地方志社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的内容是历代修志者都十分重视的内容。历代的志书都以大量的篇幅和浓重的笔墨加以记述,也有许多方志学者对此加以提倡。本届修志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十分重视民俗内容的记述,胡乔木、梁寒  相似文献   

13.
民俗与语言都是人类原生文化形态,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语言作为民间文化的栽体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记载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样也就形成了以反映民俗形态或具体民俗事象的概念、性质、特征等且与民俗有着某种联系的语词--民俗语汇.明清民歌大量的民俗语汇真实再现了彼时的社会风俗文化形态和市井生活.因而,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对于还原历史原貌、纵览民俗风情、透视民间百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韩明 《民俗研究》2020,(4):96-104
作为礼仪图像的一种类型,鲁西南地区木版套色年画《单钱灶》是一个由信俗、礼俗和审美三重维度建构起来的"精神结构体",该类灶王图在民俗语境中承载了"九世共爨"和"天缘配"等民众的朴素价值观念。在礼俗实践中,供奉者借助图像媒介与神灵之间通过膜拜、观视行为完成精神的"对话",图像的信仰功能、礼俗意义与审美价值在致祭过程中得以横向展开,有效带动并持续激活文化记忆代代绵延赓续。从图像释读与礼俗实践视角出发,对《单钱灶》图像相关口头记忆、礼俗实践、历史文本与图像本体关系进行梳理,能够有效阐释根植于民俗社会的礼仪图像所依赖的民俗语境与礼俗传统。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及民俗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中浸淫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民间信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清流县东坑村民间信俗活动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在一代代历史传承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信俗已演变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活动。本文以东坑村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为例,探析儒家文化对民间信俗活动的影响以及民间信俗活动对当下社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道德教化功能,进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和大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我们学习原始社会的历史时,常常遇到什么是“新石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等问题。简要地说。“新石器”就是指古时人类制造、使用的石质磨光生产工具;“新石器对代”即人类使用这种磨光石器进行生产、谋生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类双手所创造的种种精神与物质文明,就是“新石器文化”或“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一切,是和在它前面的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旧石器(即远古人类用石块打制而未曾磨光的石质工具)时代相对而言,虽然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发明并使用磨研、钻孔生产技术.但并未实用于制造生产工具方面,只是在制作装饰、艺术品上应用而已。直到今天,考古、历史学家还把古时人类开始制造并使用磨光石器视为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指社会中、下层人员或者说市民和农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既包括少数统治者或英雄人物的历史,也包括广大民众的生活史和文化史。所以,要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播过程,要追溯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不仅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上层文化,而且还要对一个民族的中、下层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人类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物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实物材料。它给各种复杂的民俗事象以形象的说明,给科学的民俗研究以实物的证据。随着民俗工作的开展,它不但为民俗研究者经常关注,同时也将成为博物馆经常性的文物调查征集工作的内容之一。 由于民俗文物常常与历史文物、民族文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使用物品之间界限比较模糊,因此,当我们着手这项工作的时候,就面临着如何科学地确定民俗文物的对象和范围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民俗文物的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基本上依属于民俗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民俗,乃是人类所创造的以风俗习惯为主的传承文化,是一种主要靠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而发展的文化形态。只有当人类社会产生,人类以制造简单的工具为始,从而开创了物质生产的过程的时候,才能“以原始思维为基础,首先在原始氏族部落和原始人群的生存与生产直接有关的方面,创造出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是这个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研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是民族民俗学光荣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民俗是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可谓斑斓缤纷,洋洋大观。民俗涉及各个生活领域,无处不在。民俗有其形成、发展和变异的历史。它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及  相似文献   

20.
河海大学1990年出版的《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是高国藩先生系列研究丛书“敦煌民俗学”中的第二本.此书上承《敦煌民俗学》所创立的新学科,选择了敦煌民俗中主要的风俗事象,展现了驱傩、进夜胡、燃灯、浴沸、拜新月、写经、七七斋、预兆、民俗小调、性爱、游览、建筑、卜卦、看相、符咒、算命等民俗的奇异面貌,探索其源流、论述其价值,是敦煌民俗研究的又一丰碑.细读此书,笔者有如下几点感受.一、纵横结合、小大互见.民俗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接受和反馈,都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