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军 《中华遗产》2010,(12):22-51
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但在不同的眼睛里,它们却有不同的意义。西方人只有春夏秋冬,中国人却通过观天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从惊蛰到芒种,从霜降到大雪,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的与众不同的四季。  相似文献   

2.
节气     
  相似文献   

3.
节气     
白露九月七日,白露。白露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易使脾胃机能失常。预防脾胃受寒,最为重要的就是腹部的保暖了。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露背装、露脐装都已不合时宜了。对于老年人,应随外界气温冷暖及时增减衣服,衣服宜选用轻柔、松软、保暖性强的材料,还要注意夜晚保暖。白露后,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逐渐增加,但仍应以不疲劳为原则;可选择慢跑、打太极拳、体操、打篮球、羽毛球、骑自行车等。  相似文献   

4.
节气     
正立春每年2月3至5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2014年立春为农历正月初五,公历二月四日。"咬春"是指在立春这天吃一些春季的新鲜蔬菜,一般北方生吃水红萝卜、南方生吃生菜,同时也包括吃春饼。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  相似文献   

5.
快乐与痛苦 荆南向马昙照禅师开示时,总是喜欢对信徒说:“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实在是好快乐!” 有一次他生病了,期间不时地叫着:“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实在是好痛苦!”  相似文献   

6.
草木与节气     
纪红 《贵阳文史》2013,(6):83-86
寒露物语 二十四节气是一统的过程,一个节气是一个节点,古人委实智慧,将节气划分得适逢其时、恰如其分。节气各有自己的物候,古时为每个节气标了三候,  相似文献   

7.
草木与节气     
纪红 《贵阳文史》2013,(5):82-85
一叶知秋相传梧桐是灵树,能知时知令。清《花镜》言:“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宋代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日“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  相似文献   

8.
草木与节气     
正村庄,村庄就要湮没我们放走的那只小鸟再也不回来有田野,才嗅得到天地的气息有大雪,冬天才有样子画册里油彩的质感已被油墨抚平我依然,凝望出热泪油画大雪大雪节气,没有大雪。看王沂东的乡土油画,看他画中的红衣少女、清纯山雪、飞扬喜鹊,看着看着就眼含了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1,(6)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掌握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总结出来的。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从孟春的大地复苏,到仲春的朝气蓬勃,再到季春的姹紫嫣红;三春经历了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本文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为例,解读春天里节气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薛立若 《中华遗产》2010,(12):160-160
在开始策划本期“二十四节气”专题的时候,主编就提出一个想法.说能否找到一个在每一个节气目都去观察和记录大自然变化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记录,那该多有意思啊。然而我并不以为然,在我的心里,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那是一个梦在这浮躁的社会里,坚持梦想的人太少太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概念是:从“共和”上推到禹,一般公认禹起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黄帝至禹约一千年左右,从黄帝到现在已有五千年了。中国历史有准确的纪年,起自西周共和(公元前841年)。对于共和以前的年代,尤其是帝禹至黄帝的年代,心中模模  相似文献   

12.
吴思 《炎黄春秋》2005,(9):45-46
2005年春节前后,我参加白南生教授组织的农村调查,追访十年前访问过的300位进城打工农民。在四川渠县的三个村庄,我访问了17户人家。问卷上有近百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你认为自己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是农民还是工人?  相似文献   

13.
农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和总结而制定出来的,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发展真理,使之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马玉凤 《丝绸之路》2012,(11):65-68
芒种节气由来 今年6月6日为芒种。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相似文献   

15.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15):66-69
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  相似文献   

16.
王玉民 《中华遗产》2010,(12):52-80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只是24个诗意的名字?或是24个标示时间的点?如果你是这样理解节气,那自然太浅。节气的背后,是我们的祖先对季节的感知,是古代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是与生活交织而成的文化——它是季节的另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17.
吴思 《神州》2005,(11)
2005年春节前后,学者吴思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白南生教授组织的一项农村调查。调查在四川渠县3个村庄17户人家进行。问卷近百个问题中有一个是:你认为自己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是农民还是工人?结果,无论是建筑小工,还是外资工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无论是牙医,还是小老板,他们的回答都是斩钉截铁的几个字:“我是农民,是乡下人。”这个回答让吴思困惑,追问每一个访谈对象:十多年来,你生活和工作在城里,靠务工或做生意养家糊口,脱离了土地,甚至根本就不会干农活,凭什么说自己是农民?就凭户口本上那张纸?得到的答案促使学者吴思做出如下推算。  相似文献   

18.
研学旅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传承途径,其课程的开发设计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为例,从非遗的传承视角出发,通过挖掘冬至节气的文化资源价值并结合3~6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别遴选出以"读在冬至""玩在冬至""食在冬至""画在冬至""学在冬至"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上以情境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使整个研学旅行突出"教育+文化+旅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天人合一",节气为农历特色,也是乡土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命脉。时代在变迁,记忆在磨灭,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所携带的乡韵,始终流转并萦绕。农历重农事,重节气。而节气与气候、物候,与节日、习俗紧密关联,它是传统生活的文化指南,具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节"。2016年底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相似文献   

20.
<正>"立秋"咬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应该是节气"立秋"带来的好讯息。前为"大暑",后为"处暑",作为夏秋之间的过渡,立秋依然"暑"相逼,随时窜出的"秋老虎"厉害着!因而,中医学认为,立秋之后相当一段时日,属较难调理的"长夏",体虚者要"焐秋",脾胃虚弱者可能还会"苦夏"。"立,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不管怎么说,立秋预示暑转向凉,生长趋向成熟与收获。元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