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德宁 《安徽史学》2002,3(3):84-89
英国农业自16世纪始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农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稳步提高,直接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3.
悖论迪安和科尔对于英国从17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他们在书中的结论大体是这样的:“工业革命”这一术语富有意义,关于工业革命的传统的时间界定大体上也是正确的,即大约从18世纪最后几十年开始,持续半个多世纪。在此时期,国民生产增长率明显加速,尽管同一时期英国人口增长之快也是空前绝后,但国民生产的加速增长是如此的显著,以致人均产量也比以前有更快的增长。“但是,到该世纪末,情况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1785年以后,无论是总产量,还是总人口,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总产量的增长现在开始大…  相似文献   

4.
5.
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百多年来,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究竟什么是工业革命往往人言人殊.学者们就历史上是否存在工业革命争论不休,即使承认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大变革的学者,也开展了渐进论和突变论的争论.罗斯托、门德尔斯、德弗里斯等学者提出了起飞、原工业化、勤劳革命等概念.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博采众长者亦有之,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工业革命的特征.这些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姚杰 《中国钱币》2008,(1):53-59
2005年,笔者在鉴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抗日战争时期货币时,意外发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拨自南京图书馆、南京市人民委员会的两枚1940年萧县发行,面值为伍角的“地方流通券”与“地方兑换券”和4枚1941年1月宿县二区发行的贰角伍分、伍角和壹元(2枚)“地方兑换券”。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文物卡片排列中,仅将萧县发行的伍角地方流通券归入抗日根据地货币类。但据史料记载,当时萧县、宿县均为豫皖苏根据地所属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豫皖苏边区的发展分前、后两个时期,即1938年底,创建豫皖苏根据地至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撤向津浦路东…  相似文献   

7.
8.
9.
10.
近代欧洲早期农业革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华 《史学集刊》2006,3(2):60-66
在17、18世纪之际的“农业革命”发生之前,欧洲农业生产就已出现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进步,可把16、17世纪的这种进步称为“早期农业革命”,而14、15世纪则可视为早期农业革命的准备阶段。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农业的低技术起点,14、15世纪的农业技术进步,16、17世纪的早期农业革命等三方面的考察,我们发现欧洲农业技术进步中的连续性特点远超过其突变性。  相似文献   

11.
12.
宋严萍 《史学月刊》2003,2(9):95-100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妇女最早离开家庭进入工厂做工,承受着繁重的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但是,由于柔弱、顺从的家庭妇女是当时英国社会所推崇的妇女形象.工厂女工进入工厂只是被迫而为,并非是为了经济独立,更不是为了寻求自身的解放和男女平等,因此她们的处境没有因为外出工作而有所改变,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只能是人为的一种设想,她们也不是最早获得解放的妇女。  相似文献   

13.
扫烟囱男孩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一个特殊的童工类别,它是近代英国房屋建造观念变化以及英国人生活方式变化的产物。这些儿童人数虽不众多,但其苦难却特别深重。他们的历史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特殊心态:普通大众的厌恶和同情,人道主义者的关注和改革,上流社会的漠然。最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斗争,利用儿童扫烟囱的做法被立法禁止,但这段历史仍值得我们去反思:如何改善和救助现代社会中变相的扫烟囱儿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家庭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小昀 《史学月刊》2000,4(3):72-78
家庭史学是史学的一个新成员,现已成为新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家庭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个方面。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物质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单一依靠土地的生产方式,增加了财富.使人口增长成为可能,人口增长又反过来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进剂,当两发展不协调时可以通过生育控制等来达到平衡。在英国工业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两种生产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Recent studies by Albert, Pawson and others have led to a new appreciation of road transport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aditionally, it is canal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road transport expansion that has been seen as the key sector in contemporary transport improvement. Fresh exam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canals underlines the new findings on the road sector. The role of canals in raw material movement may be undeniable, but the marketing side of the industrializing economy has largely been forgotten.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canal and road transport reveals yet further weaknesses. Among them is the peculiar susceptibility of canals to frost and drought. Using a prediction technique based on Manley's monthly temperature means for Central England, it emerges that in one out of every two years, frost may have impeded canal-working for upwards of 20 days. A number of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outlined.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s the need for studies of transport demand.  相似文献   

19.
徐滨 《史学集刊》2004,(3):102-107
16世纪以来的济贫法直到工业革命时期都是规范贫困救济的重要法律依据,但旧济贫法主要体现的是传统的经济观念,这与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变化越来越不相容。倡导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理解现实的新的理论基础,在新思想体系的影响下,社会对贫困救济的观念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济贫法改革和1834年新济贫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