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热处理用于改善材料性能以及获取所需色泽,彰显了古人的智慧与技术.除石器工具的热处理之外,象征性器物的热处理也是旧石器时代末期以来的一项重要人类行为.滑石因硬度较软,很早被中国先民用作装饰品和礼仪器,但很少用作珠饰.青铜时代早期至西周时期,滑石珠饰大量出现,部分经过了热处理.与近东和南亚地区相比,热处理滑石珠饰在器型、功...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的水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前期水系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地带和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后期变化剧烈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地带。本文从塔里木河水系的演化过程入手 ,在分析塔里木河水系变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认为整个塔里木盆地水系变化的主要因素分为两段论。在清乾隆以前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为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 ;而清乾隆年间以后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变成了人类活动的本身。  相似文献   

3.
在文献考证和遗迹调查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进而探寻影响川西民居演变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可分为石室、板屋、土屋和帐房四类。在建筑材料、民居选址和民居形态上,川西高原的民居显著地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出于生产生活的便利和在动荡社会环境中自保的需要,藏羌民居的防御形式和内部功能日渐趋同;不同社会文化力量,尤其表现为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藏、羌、彝族民居逐渐渲染上个性的色彩,打上民族的烙印;最后,建筑形制自身的演变也会促使川西民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郝秉键 《清史研究》2007,(2):103-119
绅士是明清时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它不仅具有人们所公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享有特殊的生活方式,而且“踞于无数的平民以及所谓‘贱民’之上,支配着中国民间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扮演着“纲常伦纪的卫道士、推行者和代表人”。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绅士的特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先已介绍了日本学界的明清绅士研究情况①,兹再将西方学界的明清绅士“绅士论”赘述于此。一西方学术界对明清绅士的考察大体经历了一个由一般性、附带性介绍到专门性、系统性研究的演化过程。早在16、17世纪,随着西…  相似文献   

5.
先秦史官与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先秦史官职责的演变经历三个阶段 :夏商史官基本特征是充当沟通天人的使者 ,宗教性明显 ;周史官基本特征是以“官”的角色定位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 ;春秋晚期至战国史官 ,带有许多士文化的特征。先秦史官历史演变是决定中国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除包括今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5省、自治区外 ,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其下又可分为 8个二级自然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以迄现代 ,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变化 ,主要是 :1 .天然植被大多消失殆尽 ;2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3.土地沙漠化扩大 ;4.高山冰川雪线后退 ,冰雪储量减少 ;5.河流湖泊变化显著。一些河流河道流程减少、发生断流 ,有的湖泊湖面缩小、甚至消失 ;6.绿洲萎缩。总结其变化特征主要为 :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反映在干旱化、沙漠化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有气候干旱化的影响 ,也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 ;生态环境变化在历史时期以秦汉、唐、明清时期最为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趋剧烈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广泛深远 ,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威胁着其周边地区 ,尤其是其东部华北平原与京津地区之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Soil erosion resulting from human exploitation of the land has attracted much public and scientific interest. Being regarded mainly as a modern phenomenon, however, its prehistoric and historical extent remain largely unexplored. Here we summarize three regional studies of Holocene erosion and alluviation in Greece,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conclude that most recorded Holocene soil erosion events are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lated to human interference in the landscape. Wherever adequate evidence exists, a major phase of soil erosion appears to follow by 500–1000 years the introduction of farming in Greece, its age depending on when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 and ranging from the later Neolithic to the late Early Bronze Age. Later Bronze Age and historical soil erosion events are more scattered in time and space, but especially the thousand years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1st millennium B.C. saw serious, intermittent soil erosion in many plac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earliest Holocene erosion phase, the evidence is compatible with a model of control of the timing and intensity of landscape destabilization by loc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n the whole, however, periods of landscape stability have lasted much longer than the mostly brief episodes of soil erosion and stream aggradation.  相似文献   

8.
历史时期陈留阮氏的迁移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留阮姓是殷商偃姓诸侯国的后代 ,早期主要活动在今陕、甘交界的泾、渭流域。商亡后 ,随着周王朝的东迁以及后来东汉建都洛阳 ,阮姓之人也逐渐东迁至今河南省境内 ,汉末魏晋时期聚居陈留郡并发展成为当时的一个名门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东移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乱 ,陈留阮姓也随人口迁移的大军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继而又向岭南迁移。隋、唐以后 ,阮姓之人在前期迁移的基础上 ,以河南、江、浙和广州为中心继续向其周边地区迁移 ,从而形成了今天南方的阮姓人口远远多于北方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洪泽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洪泽湖形成及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对其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夺淮和高家堰的修筑是洪泽湖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洪泽湖的演变经历了为五个阶段,即:明代中叶以前湖涧并存阶段;明中后期东部湖面扩展阶段;明末清初湖盆淤淀及清口门限沙充分发展阶段;康乾时期湖面西扩阶段及康熙中期以后的洪泽湖水库阶段。洪泽湖演变的模式为:清口处淤淀──修筑高家堰(抬高水位,蓄清刷沙)──刷沙阶段性成功──清口处再淤淀──加高高家堰──又是剧沙阶段性成功──清口再淤淀……湖面随水位的递增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0.
太湖及其附近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由于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着一个由沟谷切割的滨海平原景观,演变为蝶形洼地的泻湖地貌形态,其后由于出入口通道的变化,泻湖演变为太湖,并经历面积大小的伸缩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井岩 《丝绸之路》2011,(4):100-101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倡导建立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国民教育正在向着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终身教育的学习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必须改革和完善传统教育职能,使之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迪秋 《世界历史》2020,(1):59-73,I0004
19世纪初期,受国内外局势的推动,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大量涌现。成立于1811年的波士顿科班社就是这股浪潮的产物。以科班社为代表的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白人女性公民身份的初步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女性慈善社团的日常运作为白人女性提供了扮演美国公民的机会与训练。在起草与签署社团章程、向立法机构请愿并以法人身份行使法律和经济权利、通过选举和表决来解决社团事务的过程中,白人女性确立起公民意识。此外,女性慈善社团开展的活动进一步为女性成员提供了以公民身份行动的平台。通过参与慈善活动,美国白人女性能够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公共影响力,关注家庭以外的公共事务,进入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公民身份的践行,为日后美国白人女性追求完整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侯云灏 《史学月刊》2002,4(6):5-13,41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受“左”倾思潮影响的教条主义史学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史学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西方各种史学思潮纷至沓来。史学工作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实际,重新学习,调整步伐,注重历史学的学科特性,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射阳湖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阳湖历史上曾是江苏境内著名的大湖。历史时期,湖区经历了浅水海湾—古泻湖—淡水湖泊—沼泽性湖泊—平原沼泽的演变模式。春秋以前,本区是里下河浅水海湾的一部分;春秋至唐代,本区由古泻湖逐步演变为淡水湖;南宋以来,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大量泥沙进入本区,湖区淤积迅速,成为沼泽性湖泊,加之人类开发活动的深刻影响,射阳湖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华 《史学月刊》2003,(5):97-103
俄国城市的雏形是军事、行政中心,而非手工业、商业中心。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发展迟缓,水平低下。从历史根源上看,萎靡不振的大陆性贸易,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极权统治,村社宗法文化的长期存在,东正教伦理培育起来的俄罗斯民族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对西方民主自由的蔑视和对个性的扼杀,农奴制改革的短期效应,赶超型的军事工业化战赂,都严重阻碍了苏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家与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广大爱国史学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以抗敌御侮为学术主旨,自觉为抗战提供历史借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向大众开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展开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其学术活动在回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也使史学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朝修史与《清史稿》编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悠久 ,文化遗产丰富。仅就历史档案而言 ,甲骨金文 ,简册缣帛、纸书公文、图像谱牒 ,等等。不但内容丰富 ,而且数量繁多 ,如汗牛充栋。再就中国史籍而论 ,有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 ;有史事详明的历代通鉴、纪事本末等史书 ;有遍及全国的地方志书 ;还有各种实录文荟 ,典制方略等 ,真是浩如烟海。我国有文字记载的 ,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历史何以那样悠久灿烂 ,而又史不绝书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的祖先重视和善于保存档案史料 ,并利用档案编纂历史。纵观我国历史 ,一个王朝灭亡以后 ,后继的王朝…  相似文献   

18.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加强其研究对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随国民政府还都重庆,大批史地学者和教学科研机构云集西南。他们应西南开发的需要,积极开展西南历史地理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在对西南历史政治地理、西南历史民族地理、西南历史经济地理、西南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方法、目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成果。在新时期中共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四个重大关头,思想解放形成了三次“大潮”和若干个“次大潮”。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即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