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学术史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沙楚墓一直对楚墓、楚文化、楚国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就墓葬本身的研究而言,长沙楚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作为楚文化区小型楚墓断代的年代学标尺,而楚墓的年代研究是一切相关研究的基石。本文就学术界自五十年代以来对长沙楚墓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逐一分析,找到了导致湖南(长沙)楚墓年代认识错误的症结所在。笔者也将再以专文探讨长沙楚墓年代以及相关历史专题。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大量已发表的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学界中存在争议的江陵地区东周墓葬出土的日用陶器进行了年代排序。由于该地区东周墓葬中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的年代序列较为清楚且多取得共识,章选取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共存的墓葬为典型墓例和讨论的基础。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楚化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4.
5.
2000年4月,雁北师院扩建工程新征土地175亩,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其范围内实施了文物钻探,共发现北魏墓葬11座。墓群地处马铺山之南、御河以东的缓坡台地,西距大同市3.5公里,与北魏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平城镇将元淑墓。齐家坡北魏墓群均相距不远。6至9月,我单位和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这批墓葬,距今1500余年的北魏墓葬终于重见天日,确切的纪年、大量的陶俑、精美的石椁、珍贵的壁画使我们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图一,压题照片)。北魏墓葬11座,其中有土洞墓6座(编号分别为M7、Mg、M12、M18、M1… 相似文献
6.
邺城和晋阳作为北齐统治的核心,其墓葬文化较好地体现了北齐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文化.本文通过对两地发现的北齐墓葬的具体分析,初步探讨了北齐墓葬的等级,并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分析了北齐墓葬文化的构成因素.北齐墓葬文化总体上是对洛阳北魏后期传统的继承,并吸收了大量来自南朝和西方的文化新风,本地发达的经济和工艺背景也是北齐墓葬文化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河南洛阳市吉利区两座北魏墓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在洛阳市吉利区发掘了北魏时期的吕达、吕仁父子墓。墓葬的分布位置符合当时的埋葬制度,两座墓出土的随葬品处于北魏迁都洛阳后的转变期,形成前、后期不同风格的组合。吕达墓所出嵌蓝宝石金戒指及胡俑等,是北魏迁洛以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学界有关叶家山曾侯墓排序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及其不足,提出多数学者认为的M65→M28→M111的排序不能成立.从墓葬规模、随葬品组合、墓地地形、墓主年龄等角度,论证了墓地仅有M111(曾侯犹)和M28(曾侯谏)两座曾侯墓,M111早于M28.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省磁县的南部及西南部分布着许多古墓。为考证这些古墓的年代,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多次文物普查,为确认该墓群为北朝遗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12.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周原遗址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古公宜父迁岐之邑,亦被多数学者视为西周金文中周王常在的“周”地,故该遗址历来都是揭示西周王朝形成过程、探讨西周社会组织结构的重点考察对象。当前学界普遍认为聚落考古是深化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研究的有效途径。但周原遗址以往的考古学研究,多偏重于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分期与文化特征的归纳总结方面, 相似文献
13.
徐州在北齐时期是高氏经略江淮地区的核心所在,其文化面貌也呈现出多样性.大族墓葬的主要文化因素来自于邺城复制式的传入,大部分随葬器物当属于统一模具或同一批工匠制作.凸字形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属于东晋刘宋时期的文化孑遗,是徐州地区北魏至唐初主要的墓葬形制.出土的陶俑,多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因军队构成的原因,在主要受到邺城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晋阳地区的文化因素.陶瓷等生活器物,同时受到南北方的影响.徐州及附近地区基层社会的墓葬,则依然按照其当地习俗逐渐演变.此外,南北之争以及北齐邺城—晋阳之争的历史背景也在徐州北齐墓葬文化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2009,(4)
1985~1995年间,原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先后在三门峡市区西北部发掘了北朝和隋代墓葬13座,其中7座墓出有墓志和砖铭,其他器物有少量陶器和铜、铁器.这批材料有助于对该地区北朝和隋代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按时代顺序,分别叙述了北京地区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墓葬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前后时代、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对各处出土墓葬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对以后北京地区考古工作中魏晋北朝墓葬的辨别和认识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16.
Abdulhakim Alhusban Abdulla Al-Shor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2011,15(1):1-9
The courtyard house represents a model for the collectiv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of the peasant community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northern Jordan. Ethnography, landscape and space syntax analyse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se functions in the area of Umm Qais, Jord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ous social system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entered
on kinship leaving projections in the form and order of the various spaces in the courtyard house. The nature of the landscape
was a determinant factor in the location of courtyard houses, which was triggered by the climate regime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7.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时代特征强、演变快的陶器进行分析,可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进行重新分组,167座墓葬共划分为五组,其中包含两个数量不多的过渡特征组。遗迹现象表明,第三组时是大同南郊墓地形成史上的巨变时期,此时北魏经历了太和改革和迁都洛阳,第三组墓葬所表现的维持和破坏并存的状况,当是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在长江流域,出土瓷器的墓葬也大多分布在这一区域.1955年,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4件青瓷莲花纹大尊是北朝瓷器的首次发现[1],此后,其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多集中出土于河北、河南等地的北朝墓葬中. 相似文献
19.
从南北朝交接的三个关键地区墓葬文化因素的构成,及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可清晰看出,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是南朝文化向北传播的三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0.
洛阳北魏墓女俑服饰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统治政权,自迁都洛阳以来,积极推行改革,服装改革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此影响之下,加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使这一时期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