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令配克戏院是老上海有名的大戏院。它由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创建于1914年9月8日,地点在静安寺路127号(今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这家规模宏大的戏院曾是放映西方影片的头轮影院,一度独霸全沪;当中国制片业在上海兴盛起来时,又成为"国片之宫"。除放映中外电影新片外,夏  相似文献   

2.
1947年初,旧法租界西开绿牌电车道上(现滨江道)华安电影院(解放后改为新闻影院)放映由石挥、周曼华主演的电影《假凤虚凰》,内容描写一个大理发店里3号理发师,冒充某公司经理,与一个普通女职员搞恋爱的喜剧故事,把3号理发师描写成皮鞋没有底,用领带当做鐾刀布等丑陋形象。这个电影在上海放映后,遭到上海理发工人反对,集会抗议,因此不敢放映了。后来又到南京新都影院放映,有些侮辱性的镜头剪掉了,也引起南京市理发工人的抗议。这时天津的理发公会已经收到上海、南京的来信,知道了消息。影片到天津后,华安影院没有马上放映。为了得到保护,放映…  相似文献   

3.
汪朝光 《近代史研究》2001,3(1):119-140
美国电影一向垄断中国进口影片市场,战后美国电影在一度销声匿迹后卷土重来,利用种种有利条件,重又占据了上海电影市场的垄断地位。然而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国产电影业的复苏,上海电影市场的情况也在逐渐变化,尤其是在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美国电影原本赖以扩张的基石——拆账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并成为阻碍其发行的因素。因此,1947年以后,美国对上海的电影输出数量急剧减少,其在上海电影放映市场所占份额也逐渐下降。这一趋势与战后美国对中国全方位的渗透与控制有所背离,于此可见历史的复杂性与多视角观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日方导演与中方导演的电影制作这样两个角度,勾勒了东北沦陷时期的“满洲映画协会”拍摄、放映的“娱民电影”的整体轮廓;意在通过影片的具象特征揭示日本殖民者对东北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殖民统治的实质,阐明“娱民电影”的主旨并不在于娱乐,而是奴化东北人民的典型的殖民化影片。  相似文献   

5.
闵杰 《炎黄春秋》2003,(11):70-73
电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文娱活动,一百多年前它最初传入中国时的情况,则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一些有关中国电影史的专著,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不很透彻,有的沿袭成说,以讹传讹。因此,把中国早期电影历史说一说还是有必要的。电影的输入电影发明于19世纪晚期。1889年美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首先研制成可以放映活动影片的电影机。以后经过其他科学家的改进,1895年电影正式问世。当年4月在纽约、10月在柏林先后试演电影。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墙》、《婴孩喝奶》等世界上最早的几部活动影片,这一天遂被公认为电影发明阶…  相似文献   

6.
姚霏  苏智良  卢荣艳 《历史研究》2013,(1):115-131,192
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以好莱坞电影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迎合并引领上海民众推崇西方娱乐方式和文化,带动电影院成为近代上海摩登生活的文化地标。以大光明为代表的电影院,并非仅仅彰显娱乐功能。事实上,近代电影院显示出超越电影放映场所的多元功能。作为 "影片—影院—社会"这一信息传播链的中间环节,大光明电影院通过对好莱坞文化的传播刺激着上海社会对好莱坞元素的消费和再生产;同时,近代上海社会的民族主义、族群意识甚至政治风云也影响人们对电影的评价和对影院空间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电影的传入1896年,电影就传入中国。最早来中国放映电影的是一名美国商人。此人的姓名,一说雍松,一说詹姆士·里卡顿。从1896年到1898年,他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美、法等国的短片,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上海滩报纸给予了绘声绘色的报道。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  相似文献   

8.
<正>民营电影公司之梦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业一向被认为与意识形态关联紧密,因而也是控制最严的行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行业从投资、制作到发行、放映都由国家控制。所有的影片,没有国家以外的出品人;制片机构一律称为制片厂(1984年之前没有一家电影制片公司),生产的所有影片全部交给国家,由国家专设的单一渠道实施发行和放映。而且,直至1994年,由国家指令收购影片的,全国仅有中国电影放  相似文献   

9.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成亮 《百年潮》2008,(8):71-74
在旧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一部影片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它一经放映便成为当时最叫好、最卖座的影片,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热情也不减当年。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如何拍摄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一部神秘的影片作为“四人帮”反党的证据,在全国各大电影院连映多日。当其时,虽然名曰“控制放映”,但其放映范围之广,观众之多,报刊舆论引导力度之大、之“及时”,只有“文化大革命”前夕对于《早春二月》、《北国江南》的大批判可以相媲美。从这部影片中,广大观众还学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阴谋电影。它,就是“四人帮”精心策划,用以炮轰周恩来、邓小平的“哑炮”———《反击》!张春桥下令:要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1976年初,张春桥的心情是“喜怒相伴”。周恩来去世,邓小平又受到批判,他的劲敌已然散去,…  相似文献   

11.
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朝光 《近代史研究》2001,1(3):203-226
电影因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倍受关注。随着电影放映市场的形成与上映片目的增多,民国电影检查制度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其形成背景为对于电影造成的负面社会效果之担心与对于美国影片中“辱华”描写之反感;其具体内容为强调电影的教育功能,关注影片的道德教化类情节;其实际运作特点以检查体制的多样化、地方化与检查标准的宽泛性、道德性为表现。民国电影检查制度在其初创期,即体现出其一以贯之的特点,即对道德教化的关注与民族主义情感,而教育界对于电影检查之宣传、支持和参与,则体现了电影检查的浓厚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刘艳 《沧桑》2009,(5):21-22,24
如果不同艺术门类可以比较的话,民国时期的电影成就肯定超过了绘画,可以和京剧不分伯仲。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业的核心基地的上海,从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开始,得益于欧美电影的影响及中国影人的努力,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并逐渐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风起云涌的制片企业、日益成熟的影院经营和电影发行体系、大量电影书刊、电影学校及其电影人才的培养等等,就是上海作为民族影业基地贡献给中国电影的一道绮丽的风景。在抗战电影、左翼电影运动和国防电影运动中,上海电影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述发生在故乡的故事。 2005年,《静静的嘛呢石》完成后期制作,开始了小范围的放映。如今,这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也为万玛才旦赢得了许多关注和荣誉,至今已获得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新潮流”特别奖、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等9项大奖。  相似文献   

14.
1947年摄制的故事片《假凤虚凰》,是中国第一部向海外输出的英语拷贝片。 当年,由桑弧编剧,佐临导演,大明星石挥、李丽华主演的喜剧故事片《假凤虚凰》,拍摄后交文华影业公司出品。为将中国电影打入世界电影市场,佐临把《假凤虚凰》翻译成英语片,送往国外放映,结果好评如潮,美国《生活》杂志用了三页篇幅来介绍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的电影网站Screen Crave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前.给《谜一样的双眼》(Elsecreto de sus ojos)做出了如下评价:“坎帕内利亚拍出了一部令人目不转睛的影片——影片中有复杂的故事和纠结的情感。这曾经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可现在他们忘了该怎么拍这样的电影。”这个评价可以很好地解释本片为何能够爆冷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相较于其他提名影片,《谜一样的双眼》让奥斯卡评委们感到亲切,视其为正合胃口的美餐。  相似文献   

16.
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是民国年间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与进出口之中心。国民党当政后,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的成立及其运作,表现出国家权力正向文学艺术等原本具有较自由发展空间的社会领域进行渗透与控制;其将检查重点置于武侠神怪片和美国“辱华”片,适应了社会心理,打开了影片检查的突破口,并为其后通过检查制度控制电影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检查方针与运作方法,在相当程度上为其后的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在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由自愿而强制、由个例而普遍、由民间而官方、由地方而中央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承先启后、承上启下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1951年,重庆育才学校校长孙铭勋被定为西南地区“武训精神”的重点批判对象。其实孙铭勋与电影《武训传》毫无关系,批判之初,他根本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因为当时西南地区还没有放映这部影片。此前他也从来没有单独地以个人身份大力宣传武训。孙铭勋从一开始就被定为重点批判的对象,是因为“批判武训运动”的实质,是要否定当时众多教育家们各自所主张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活教育”等等。孙铭勋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文革中放映的越南电影不多,大概与当时越南忙于战争有关系.记得我看过的越南影片有《森林之火》,写越南人民军和老百姓配合剿匪的故事,很像中国过去某些同类题材的片子.《琛姑娘的森林》以抗美战争为背景,大概是描写支前的;之所以用“大概”一词,是没怎么看懂.《阿福》是部儿童影片,片中有个小孩儿背课文,反复说“蛇是爬行动物,没有脚,没有脚”,印象很深;有段时间,小青年们把个儿矬却穿件长大衣的人,叫作“没有脚”.  相似文献   

19.
Tina 《世界》2010,(3):182-182
2010年突尼斯影展于1月25日晚在百老汇新世纪影院拉开帷幕,之后的8天,4部风格各异的突尼斯影片相继在新世纪影院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展映。内容虽然不同,但每一部影片都通过奇妙的镜头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突尼斯的诱人风情。  相似文献   

20.
提起现在的儿童电影院,作为哈尔滨市民可能是没有不知道的。它坐落于道里区工厂街76号,地处交通繁华地带。从50年代开始,作为专门方便儿童的电影院,为广大青少年及市民放映了大批优秀影片。到今天,它已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公共娱乐场所,然而儿童电影院这座日式建筑还具有另一个特殊的革命历史意义,这可能就鲜为人知了。那是在1948年8月,中国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曾经在此召开。为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它已被定为黑龙江省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儿童电影院这座不平常的建筑始建于1933年,其前身是1928年建成的华光马戏院。因马戏院不是长久性建筑而是木造围墙,座席露天,1933年由日本人佐伯长太郎出资修建成电影院,命名为“平安座”,专映日本电影。“平安座”便是现在儿童电影院的雏型。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三层楼,局部五层,高13~8米。建筑小巧,结构紧凑,属典型的日本式建筑。1945年8月15日苏军解放东北,影院由苏联领事馆接收,改名为“南京电影院”。1946年3月,影院移交给哈尔滨市中苏友协经营,为纪念抗日英雄李兆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