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找回国家"思潮催生了国家构建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政治学家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的影响,不少美国政治史家都把国家构建理论引入对美国历史的研究,为衰落中的政治史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国家构建理论为政治史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解释框架,使他们可以重新思考美国国家权力发展的过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和国家制度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家构建理论的引入,挑战了美国"弱国家权力"的神话;新的历史解释表明,美国政府的权力一直都比之前所认为的更加强大、宽泛和牢固。在过去数年中,国家构建研究已经成为美国政治史研究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2.
于留振  徐扬 《世界历史》2015,(2):152-153
<正>2014年11月29—30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史学研究中心与政经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美国宪法史研究的新视野:史学与法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近三十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出版机构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议题涉及美国早期宪政史、美国宪政与国家构建、联邦最高法院与美国宪法解释、第14宪法修正案与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法律一直是很多人研究的对象,其中,美国法律的基础——宪法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2013年5月,美国著名女传记作家凯瑟琳·德林克·鲍恩的《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一书中文版面世,为正在努力重塑法治精神的中国读者再现了美国宪法制定的历史真相。对制宪会议,美国历史学家们持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当时大会"保守"得吓人,完全是利益集团为自己巩固利益;另一派认为大会代表是充满信念和热情的人,急于建立一个为人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3部有关文物保护基本法律中,先后采用了"古物""历史古迹""历史遗产""历史资源"等表述,涵盖了"不可移动文物"这一基本概念;与之相对应,对所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也不断精细化。这些概念和分类的变化,反映了美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府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以及保护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围绕杜鲁门政府提出的普遍军事训练议案,美国国内不同群体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这场全国性辩论触及战后美国国家目标、公民责任以及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间关系等诸多问题,反映出美国社会对全民军事化和国家权力威胁民主政治的恐惧心理,显现了杜鲁门政府在寻求国家安全和公民自由之间的平衡上所面临的困境。普遍军事训练议案的流产说明,即使在冷战初期国家安全观念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弥漫在美国社会的传统"自由"观念对国家权力的扩张仍具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杜鲁门政府对普遍军事训练议案的宣传活动,构成了他们以"捍卫自由"话语为特征的冷战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美国国内达成冷战共识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内近些年出版的西方文明史译著中,常见到一种"西方文明""层累"构建的历史叙事模式,它由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等西方文明历史各个阶段叠加构成。这种叙事模式论证了西方文明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一以贯之的现代性,和西方文明崛起的必然性,并通过这种历史叙事模式解决了西方文明内部的认同危机,强化了西方文明发展道路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等观点。本文试就这种西方文明观念生成的历史轨迹做一番考察,并剖析其叙事模式及历史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从而揭示它是怎样扭曲历史真相,进而论证如何确立科学的文明史观。  相似文献   

7.
杨崧愉 《史学理论研究》2022,(3):144-156+160
加里·纳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激进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博采新社会史和“新左派”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之长,从“阶级”和“种族”两个维度对美国革命进行深入研究,并树立了激进主义史学对美国革命史的整体性解释框架。纳什以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提升了激进主义史学的研究水平,帮助激进主义史学从边缘走向学术界主流地位。纳什还领导美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扩大了激进主义史家对美国史学界、教育界及社会的影响力。纳什的史学理念和实践反映了激进主义史家对美国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有助于我们透视美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演变,以及更深刻地理解美国历史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思潮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美国革命史研究长期受到"美国例外论"的影响,在"建国神话"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帝国学派以降,部分历史学家一直试图借助时空维度的扩展,在超越"美国例外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美国革命的内涵、性质和意义。近年来学者们充分借鉴帝国史、大西洋史、西部史、跨国史和全球史等路径,提出了"革命时代"等富有新意的命题,开拓了"流散群体"研究等新领域。这一学术取向反映了历史认识和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变化,改变了美国革命史的研究现状,但也存在不少局限,如模糊了革命的本义、忽视了国家的角色、操作层面的困难和现实关怀的干扰等。  相似文献   

9.
《自由,战场的呼唤》面世后,作为美国学界首部以单卷本形式、综合论述美国内战史的著作,被一些美国学者誉为"最高级别的历史书写"。这样的褒奖说明,该书在结构编排、史学方法的运用、研究角度的切入、论述主题的深刻寓意、资料的结构运用与印证分析、文史写作方法的融合、语言表述风格等方面,均超过了前人的水平。但是,囿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书也存在着诸多结构性和立论性缺陷,其中包括章节结构中"虎头蛇尾"的安排、南方战败的"偶然性"因素分析、对自由概念的追加性解释、林肯在废奴进程中的作用,以及论述中对边缘地带诸州的忽略,等等,都使《自由,战场的呼唤》成为学界批判的由头。不过,美国学界围绕该书的争论及其对美国内战史研究的促进作用,都是该书价值外溢效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6月 1 3日 ,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讲座教授埃里克·方纳 (EricFoner)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作题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的报告 ,内容涉及美国社会史、妇女史、政治史等史学分支学科的现状 ,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等内容 ,并回答了有关学者的问题。报告会后方纳教授还与所领导商谈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等问题。方纳教授 1 943年生于纽约市 ,1 96 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后获英国牛津大学学士学位和哥大博士学位。他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 ,在牛津大学、莫斯科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路撒冷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担任过讲座或客座教授。在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之前 ,还在 1 993— 1 994年间担任过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 ,这是美国史学界两个最高荣誉职务。方纳教授早年师从美国著名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 ,研究 1 9世纪美国史、黑人史、奴隶制、内战与重建和美国政治文化。他最具影响力的专著有 :《自由的土地、自由的劳工和自由人》、《汤姆·潘恩和革命的美国》、《只有自由 :奴隶解放及其遗产》、《重建 :美国未完成的革命》、《自由的法律制定者》、《美国自由史话》(此书中文版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除学术研究外 ,方纳教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史学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和跨国转向两大潮流。受此影响,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冷战国际关系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和“跨国维度”。((1)) 他们以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歌剧、电影等文化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冷战时期跨国文化传播的过程及影响,揭示了传统的民族国家史研究框架下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形成了研究冷战史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跨国路径。90年代末,以玛丽·杜齐亚克为代表的史家开始强调冷战外交中的“种族因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的国家认同建立在新英格兰的历史经验、共同的革命经历以及对普世自由主义价值观和理想的信奉基础之上。这种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具有一种独特的国家身份———“自由的捍卫者” ,注定要在世界上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并因此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把捍卫和实现普世自由作为重要的国家目标 ,为美国外交注入了强烈的道义色彩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捍卫国际正义和传播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 ;其二是乐于在对外关系中不断寻找“他者” ,即所谓“自由的敌人”并加以消灭 ,导致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和滥用自身巨大的力量 ,给其他国家和国际事务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13.
班彪的《前史略论》是一篇最早的史学史论文,论及中国史上的史官、史家、史书、史学,略古详今,抓住有代表性的史家与史书(即司马迁与《史记》)作重点分析研究;着重于史家的思想倾向,并注意史家的撰史才能,肯定司马迁叙事行文准确、生动,可称“良史之才”。此论上承扬雄、下启班氏父子,标帜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由——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克复 《炎黄春秋》2008,(12):19-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的明显改善,还表现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现在,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的概念不仅频频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而且也载人国家宪法、法律以及数届党代大会的文件中,可称普世价值已人宪入法人文。我因此想到,时下个别“专家学者”对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责难与批判,不是与宪法、法律与党的文件较劲吗?  相似文献   

15.
在近期的美国革命史学中,美国史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议题加之于美国革命,把普通人和边缘群体视为革命的主体,特别关注革命的破坏性和受害者。这些新的解释策略汇合在一起,共同瓦解了以往对美国革命历史意义的界定。在这种学术语境中,有必要把美国革命还原为一场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政治革命,着重探讨它在政府结构、权力关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造成的变化,尤其是关注它在现代民主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美国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构成的多元化国家。虽然美国一贯标榜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平等、法律公平,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无论是内战以前的美国还是内战以后的美国都不是其所标榜的那样。多民族、多肤色是美洲大陆所有国家的共同特点,白人经济和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也是这些国家共同的特点。但是,种族隔阂加种族隔离却是美国的"专利"。(1)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是倍受歧视压迫的。本文从内战时期废奴的不彻底性入手,分析了黑人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并着重从历史根源、时代背景、黑人自身三大方面分析美国内战时期废奴不彻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排斥东南欧移民语境中的"种族"定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生物学上的"种族"定义不同,它关注的重点不是人的表象生物特征,而是基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上的想象建构及意义诠释。这就使"种族"一词在美国与"自由"、"民主"、"平等"等抽象概念一样颇具弹性。根据这种"种族"定义,来自东南欧的移民属于低劣的"非白人"种族,如不对其进行限制,不但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血统将遭到污染,美国的自由与民主也将随之丧失。这一"他种族"建构,在所谓"科学"的支持下臻于顶峰,为美国社会排斥东南欧移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排外主义者与大众媒体的渲染则提供了广泛的公共支持,从而将美国的移民限制政策推向极端,以达到限制与排斥东南欧移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民族关系经历了从激烈冲突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着关键性作用。美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各民族成员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个人权利;任何种族、民族的群体不能要求特殊权利(印第安人除外);各民族文化可以在统一的美利坚国家认同下得到保护,但各民族成员对其权利的要求不能违背构建美国公民国家的目标。由于美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历史与人口构成所具有的特殊性,对美国的民族政策应先重于研究、分析,后慎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史德"说的内涵应当综合学界几种意见之长分析,它表达了史家在肯定名教前提内,如何以自己的本性特色最大程度地表述有意义的历史的问题。章氏"史德"观念中的"心术"以及"天"与"人"等重要概念是借用了理学分析框架,说明史家要在撰述过程中融入个性及资质,同时避免性情的做作与泛滥。在具体历史写作过程中,要"慎心术"和"养心术",就是尽可能多方面地展现历史事件因果,含蓄地表达褒贬抑扬,借以表达对历史的难理解性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史学理论研究》2020,(2):139-150,160
跨国史研究的知名学者托马斯·本德依据个人学术经历的发展逻辑,从理论构建和学术实践层面,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如何书写美国历史这一重要课题。在民族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本德重构民族国家及其历史,批评“美国例外论”,融合跨国视角与综合性叙事,提出比较、关联和语境化三种跨国史研究方法,撰写了《万国一邦》一书。面对学界的挑战与质疑,本德依然认为跨国史是一种未来可期的研究视角与路径,它丰富了长期主宰美国学界的民族国家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