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唐书·地理志》同、丹、庆三州和凤翔府部分纠谬吴松弟1.第1400页,同州序:(贞观)八年,省长宁县,废西韩州,以创阳、河西二县来属。《新志》韩城下云:“贞观八年州废,以韩城、河酉、部阳来属,”本志韩城下亦云:“贞观八年,废西韩州,以韩城等三县复还...  相似文献   

2.
唐初实行州(府)县两级制,但府州数量过于庞大,贞观十三年有州358个(《旧唐书·地理志》),中央政府无法直接统治,但又不愿意在府州上再加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就在府州之上又加一级监察机构,这就是“道”。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根据自然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个自然区域,称为“十道  相似文献   

3.
唐廷曾以颉利之地六州置定襄、云中二都督府,而其设置时间存在争议.学界主流的贞观四年说不确,其实际应置于贞观末年突厥部落南返之后,具体时间应在唐灭薛延陀汗国后的贞观二十一年.设置之初,二都督府辖白登等六州,至贞观二十三年被调整并增置为苏农等十一州.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贵州”一词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代。据《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正史地理志记载,在现今广西贵县一带,从唐太宗贞观九年(639年)起,便设有介于道、都督府与县之间的十级行政区“贵州”,归下等都督府——邕州都督府管辖,是所谓“邕管十州”①之一。其管辖范围最大时为8个县,户数最高时为28930户,属下等州,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全国315个州之一。唐天宝年间之后,其管辖范围逐渐缩小,改领四个县,宋代改领一个县。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则“省县,止行州事”②。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遂“降为县”,更名“贵县”,隶属于广西浔州府。  相似文献   

5.
<正> 儒、淳2州《括地志·序略》有载,列于贞观十三年《大簿》258州之内。《元和志》、《通典》、《太平寰宇记》皆不载,两《唐书·地理志》中仅列入天宝后关内道党项羁縻州之属,而于贞观至天宝间沿革、领县及治所,皆语焉不详。因钩沉拾遗,略加推考如次。  相似文献   

6.
《亡辽录》与《辽史·地理志》对刺史州记载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两书史源不同;二是两书采摭刺史州的时段不同。《亡辽录》由原辽朝进士史愿所作,记载的是乾统(1101—1110)中至天庆五年(1115)间刺史州的设置状况。《辽史·地理志》著录的是重熙(1032—1054)中刺史州的情况,其源于重熙十三年(1044)所修《实录》。但两书均无法展现有辽一代刺史州变化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正《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府"新安县":"贞观元年省谷州,新安属河南府。"(李吉甫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42页)按:该书同卷"福昌县"条则曰:"贞观元年(熊)州废,以县隶谷州。显庆二年废谷州,以县属河南府。"(第140页)若贞观元年(627年)废谷州,岂有以福昌隶谷州,显庆二年(657年)再废之理?同书"长水县"条:"贞观八年,自虢州割属谷州,显庆二年属河南府。"(第135-136页)亦可证明贞观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陇右道西部图》对安西都护府的置废迁治有所标志,以其首次从西州迁治到龟兹是在公元658年,即唐高宗显庆三年。这与史籍所载未尽一致。 安西都护府首次在西域设置,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陇右道西部》及两《唐书·地理志》载在贞观十四年(640),治西州交河城。贞观十  相似文献   

9.
“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之三郭声波《括地志·序略》所引贞观十三年《大簿》有轨、奉、远、可、岩、懿、嵯、麟、阔、雅、丛、诺、蛾、彭、直16州①,笔者在《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载。以下省称《...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地理志》山南东道归州条下载“(武德)三年,分种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兴山县下载“兴山,武德三年,分称归县置。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平镇”。这两条史料都记载了后武德三年分株归县直兴山县的事实,但关于兴山县的治所,两条文献记载明显不一样,一说白帝城,一说高阳城。经考证,白帝城之说有误。《蜀水考》卷四载“白帝城在奉节县东十里”。则白帝城在奉节县境内。又据《新唐书·地理志》山南道夔州云安郡余载“奉节,本人复,贞观二十三年更名”。则唐贞观之前的武德三年奉节县称为人复县,人复县为夔州云安…  相似文献   

11.
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以其部落置府州,历来关于此番突厥府州的名目可谓众说纷纭。本文考察唐初政治社会背景,结合出土墓志铭文,对贞观四年至贞观二十三年间突厥府州的置废沿革提出新的见解,认为贞观四年唐仅置顺州一州,贞观六年后方新置北开、北抚、北宁、北安诸州,其中北安州为粟特胡人州,故不在史载的顺祐化长四州之列。并探讨唐廷对其行政管辖方式的变迁,指出唐置宁朔大使属于突厥无府州时期的临时性监管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 《元和郡县志》卷四盐州条下有: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后魏平之,改为西安卅,以其地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隋大业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据此,唐之盐州应即汉武帝元朔二年所置五原郡,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南北朝时期陕州的历史沿革,《隋书·地理志》没有记载。《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陕州条下记载为:“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以显祖献文皇帝讳‘弘’,改为恒农郡。十八年,罢陕州。孝武帝永熙中重置,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又罢州。周明帝复置,屯兵于此以备齐。”又据《魏书》卷106中《地形志中》陕州条记载:陕州,最初设置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治所设于“陕城”(今河南陕县境内),“领郡五,县十一”。孝文帝又于“(太和)十八年(494年),罢陕州”。可以认定,《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陕州条记载的北魏…  相似文献   

14.
唐贞观四年设置突厥羁縻府州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贞观四年设置突厥羁縻府州考述樊文礼贞观四年(630年),唐击败突厥颉利可汗之后,唐太宗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意见,在"全其部落",又"不离其土俗"①的情况下,将10余万突厥"降户"安置到了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南)的朔方广大地区,设置...  相似文献   

15.
《旧唐书·地理志》京师、京兆府和华州部分纠谬吴松弟1.第1394页,京师(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东内日大明宫,在西内之东北,高宗龙朔二年置。《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志》)和宋敏求《长安志》卷6皆云,贞观八年置为永安宫,后改为大明宫,龙朔二年...  相似文献   

16.
1981年秋,榆林县马合乡打拉石村村民在周家梁上挖土时,刨出一枚陶印。印为陶质方形,边长5.5、厚1.4厘米,正、背两面都有文字,阳文篆书,有边框。正面中间被铲去一块。经聂新民同志识读,正面为“夏州都督府之印”,背面为“银州之印”。夏州都督府,只有唐代贞观二年至天宝元年在陕北靖边县统万城设立过,都督府内置都督。唐其它时期州内置刺史、团练守捉使等官职。据《旧唐书·地理志》“夏州都督府:隋朔方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改为夏州都督府,领夏、绥、银三州……。”又《旧唐书·职官志》“魏黄初二年始置都  相似文献   

17.
一、河东道代州“贞观四年,又督灵州”,又“今督代、忻、蔚、朔、灵五州”。代州都督府所管代、蔚、忻、朔周州皆在河东道北部,按同书及《元和郡县图志》,自武德二年于关内道西北置灵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又置朔方节度使,终唐之世为关内道西北之重镇。河东道之代州总都督府管下不应有此飞地。此二处“灵()”当为“云()”之误。二、江南东道台州“(武德)八年,废始丰、乐安二县人临海”。殿本原作“八年废始丰、乐安三县人临海”。按《新唐书’地理志》台州临海县条注云:“武德四年析置章安县,八年省。”引日…  相似文献   

18.
高本宪  高永丽 《文博》2007,(6):55-58
唐太宗有妃徐惠,事迹见于《贞观政要》、《大唐新语》、《唐会要》等书,两《唐书》亦有传。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徐妃上疏太宗,极谏当时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劳怨之弊政,为史家所称道,因而名垂史册。疏奏说:"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窃见土木之工,不可兼遂。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文中所言之"翠微",是指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将位于终南山的旧太和宫改名并缮治而成的翠微宫,"玉华",  相似文献   

19.
正《旧唐书·地理志·京兆府》载:武德三年"分始平置醴泉县"。校勘记云:"据本卷上下文及《寰宇记》卷二五、《新志》,此处‘醴泉’当作‘扶风’"。(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5、1459页,简称《旧志》)覈诸史料,京兆扶风县确于武德三年由始平县分置,且醴泉县在武德元年、二年时尚分置出温秀、好畤二县。故校勘记所言足备一说。核实而论,武德三年始平所分之扶风,贞观元年即省。逮至贞观八年,唐廷更岐州围川县曰扶风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长河犹如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奔驰而去。但是,历史是最容易让人记住和难以忘怀的,它有一种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很多人的心弦为之撼动。“发思古之幽情”,它在使人伤感于昔日兴亡故事的同时,也能让人从中获取教益。尽管历史有时会凝重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可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笔宝贵财富,一种血与火铸造的精神力量。继《开阳历史人物》之后,开阳文史资料第八辑《开州古迹》从策划、征稿到出版整整一年,政协围绕我县文物古迹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开州古迹》一书才得以如期出版。《开州古迹》从开阳县的历史入手,将开阳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处处痕迹整理成册,为将来进一步挖掘开阳历史、研究开阳发展历程提供一些依据。同时,用开阳丰厚的历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让更多的人了解开阳、热爱开阳、建设开阳,以推动开阳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健康发展,使政协文史资料真正达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目的。“人杰地灵数开州”。开州即开阳的前身,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公元前二世纪,汉代以前,系梁州南域,是统治者政令不到的“化外”氏族部落。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置蛮州,明崇祯三年置开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因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故改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