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年间,清政府从盛京及其所属诸城,抽调部分锡伯官兵,连同家眷迁到新疆伊犁,编为一营,即伊犁锡伯营。它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项职能。在近一个半世纪内,伊犁锡伯营军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北边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 ,乾隆二十七年 ( 1 76 2 ) ,清政府决定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 ,在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全疆各地 ,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为了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 ,清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戍边移民 ,从 1 8世纪 6 0年代开始 ,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移驻伊犁 ,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 ,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满洲兵驻惠远、惠宁两城 ,锡伯、索伦、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清代伊犁地区锡伯营城堡城墙、城内建筑及街道的考古调查,对城堡的形态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锡伯营城堡的城墙多呈不规则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随形就势的特点,但同时也受中央大一统筑城传统的影响,体现出一些中原筑城的规范。还可以通过城堡内残留寺庙遗存的特征,看出锡伯族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军府制的体制驻防并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在此期间,清廷调遣东北、河北地区官兵携眷赴新疆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军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从伊犁将军治理新疆全局的高度,评价锡伯军民西迁这件历史大事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首先分析了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的管辖及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历史背景;其次着重研究了清代伊犁将军与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内在关系;再次具体阐述了西迁锡伯军民在伊犁将军领导下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5.
喀尔莽阿(1817—1882),锡伯族,1817年生于锡伯营三牛录(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依拉齐牛录村)。曾任伊犁锡伯营总管,领队大臣,察哈尔领队大臣。 清同治末年,正当阿古柏入侵军占领新疆南部、进犯北疆的时候,沙俄政府打着“代收代守”的旗号,并以对中国“……西疆情形绝无坐视之理”为幌子,用武力强行  相似文献   

6.
乾隆年间,新疆伊犁准噶尔部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被平定后,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防务,清政府先后从内地调遣满、达斡尔、索伦、锡伯、察哈尔和额鲁特蒙古官兵携眷迁移到伊犁地区驻防,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其中满营有二,一为惠宁城满营,二为惠远城满营。惠宁城满营,设领队大臣一员,协领四员,佐领十六员,防御十六员,骁骑校十六员,委前锋校十六员,催总十六员,领催、前锋、马甲、炮手共八百员,匠役八十员,步兵六百员,养育兵二百员,驻惠宁城(今称巴彦岱),系从西安满营调遣。惠远城满营,设领队大臣四员,协领八员,佐领四十  相似文献   

7.
格宁木旦卡伦即清光绪年问《伊犁府志》所记载之“干查罕莫敦卡伦”,位于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部中哈边界都拉塔口岸以南,因“干查罕莫敦卡伦”发音怪异,故当地锡伯族称之为“格宁木旦卡伦”,“格宁木旦”为“怪音”之意。1990年新疆文物普查时定名为“阿布散特尔卡伦”。清光绪年间设置,为锡伯营驻守卡伦。卡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左右,为正方形的营垒。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建于1953年11月。是我国第一个民族乡。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乡曾被取消民族乡建制而改称公社,1984年11月重新恢复建立。 伊车嘎善,是锡伯语音译,意为“新乡”、“新的村庄”。该乡位于天山山脉喀拉布拉克山南脚下,西南与中苏贸易边界口岸——霍尔果斯相接,东南有公路通往伊宁市。全乡总面积八十多平方公里,由五个村组成。总人口11280人,有汉、锡伯、达斡尔、哈萨克、维吾尔、回、俄罗斯、蒙古、东乡、裕固、藏、柯尔柯孜等12个民族组成,其中锡伯族1530人,占总人口的13.5%。该乡的锡伯族是“锡伯营”的后裔。乾隆二十八年西迁到新疆的驻扎在伊犁河北岸霍尔果斯地区  相似文献   

9.
锡伯族原居大小兴安岭的深山里和广阔的松嫩平原上,后经历次迁徒,现在主要居住在东北、新疆等地。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和塔城地区生活着一部分锡伯人,总人数大约有二千五百人左右。他们被称为锡伯索伦,以区别其他锡伯族人。在二百年历史过程中,锡伯索伦与其他锡伯人一样,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贡献。为此,有必要对锡伯索伦的形成及历史作用作以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伊犁地区的锡伯人在不少人眼里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当年他们为何要从东北迁徙到遥远的新疆?如今生活在乌孙山下的锡伯人,难道真是清乾隆年间戍边将士的后裔?这个自古以箭法精绝驰名于世的强悍民族,现在生活怎样?带着一个个疑问,笔者专程来到这里进行了采访。 万里迁徙伊犁边陲 据史料记载,锡伯人世居中国东北。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他们的祖先鲜卑部落就提弓携箭,飞马驰骋于呼伦贝尔、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古代的锡伯族是一个靠渔猎为生的部落,他们用弓箭、长矛、木棒和线网猎兽捕鱼。“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  相似文献   

11.
邓彦 《满族研究》2023,(3):82-88
锡伯语书面语与口语差异较大,形成此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语音、词汇上、语法等因素;口语中出现了一些书面语中没有的格助词或词缀;动词中的许多态、式以及副动词的表现形式由原先添加词缀表达,逐渐趋向于用复合词组的方式展现。这些因素造成了目前锡伯语口语和书面语相异较大的现状。此外,锡伯语书面语形成中的若干历史因素、大量借词的引入,也是造成口语和书面语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新疆地区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叛乱及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于伊犁惠远城,是为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理中心.并以惠远城为中心建八座卫星城,史称"伊犁九城".其中,惠宁城建于巴彦岱地方,建制规模仅次于惠远,自西安移驻满洲、蒙古八旗,设领队大臣管辖.惠宁城满营担负拱卫惠远、驻守卡伦、巡查边界、换防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职责.同治初年,新疆爆发农民起义,惠宁城破,随后在沙俄侵占伊犁时彻底毁弃.光绪初年,收复伊犁,曾计划恢复惠宁营制、重建惠宁城等,由于中央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  相似文献   

13.
10月的伊犁大草原,虽然没有了夏天的迷人气息,但空气中却多了一份别具的清新。怀着对锡伯族生活习俗的向往,我们一路风尘来到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锡伯应该是“鲜年”的转音。到了县城,我们从设在靖远寺附近的物管理所看到了制作的“喜里玛玛”,并见识了整个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浅论锡伯文与满文的传承及其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以前锡伯族先祖固有语与女真语的关系;锡伯族融入满通古斯文化体系,满语满文成为锡伯族的语言文字;1947年锡伯文概念的形成;锡伯文与满文之间的传承关系;锡伯文出版是清代满文“出版”的继续;锡伯文出版内容与清代满文读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饶河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诞生地,花砬子密营在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此次踏查再次印证了历史存封的记忆,为饶河开展红色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版图的最东北土地上,"抗战第一枪"打响在江桥镇,"二战最后之战"结束于虎头镇,而将黑龙江这两个地理名词连接起来的历史时空背后,是难以承受的民族之殇。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的抗战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密营作为东北抗联生存的特殊"基地"既是"林海地道",又是"抗日游击根据地",它棋罗星布于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之中,并在东北抗战中起到了重要军事保障作用。通过对黑龙江革命老区抗联密营的基本概况介绍,并对近年来抗联密营的发掘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总结了学界开展抗联密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抗联密营研究的可行性建议,以供抗联研究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边台哈什胡里氏汉译韩姓家谱.为沈阳市档案馆少数民族宗谱类首例收藏(复制件)。谱序记有始祖雅奇布初定居黑龙江(将军)所属墨尔根城(今嫩江市)和雅鲁河流域.康熙皇帝从蒙古王公台吉处赎出锡伯人众之后,将四世苏色等记丁编牛录驻防齐齐哈尔.六、七年后又经伯都讷人(今吉林扶余)迁来盛京编人满洲佐领下“兼管”当差;谱单中记有六世达尔扎“拨往伊犁”.八世瓦力海“徂往伊犁”.去西北戍守边疆。笔1981年赴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与达尔扎后代联上家谱.1985年又续了新谱。  相似文献   

18.
因功能需要,延庆地区明代出现三类城堡:中心城堡、前线军堡和军民屯堡。中心城堡数量较少,一般位于区域中心相对平坦的开阔地带,周长在1000米以上,形制较规整,墙体、城门、角楼、马面、城壕等设施完善,城内设公署、学校、寺庙等公共建筑,主要发挥地区政治与军事的管理功能。前线军堡为中心城堡管理下的军事堡垒,数量较多,分布于宣府镇东路、南山路,昌镇居庸路沿线,周长一般在500米以下,平面形状和建筑材料多因地制宜,内部布局简单,发挥前线末端防御的功能。军民屯堡为明代屯田制的产物,数量最多,全部位于开阔的平原地带,周长在500-1000米之间,平面多呈规则矩形,城内居住,城外耕种,发挥闲时屯田操练、战时守卫的功能。根据地理条件和防守需要,这三类城堡在延庆地区形成了严整有序的防守体系。  相似文献   

19.
《沧桑》1993,(2)
靖安营是明清两代封建政权设在交城县西北深山,用以镇压交山农民军的一座城堡式军营。它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一说建于崇祯十年),裁撤废弃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历时250余年。靖安营在历史上几经建毁,围绕它的存亡而发生的多场战事,是交山农民战争史上重要的一页。明末靖安营的产生明天启六年(1626),正是陕北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夜,不堪天灾人祸重负的交山(包括静乐、离石、方山、临县等边界山地)农牧民在首领王才宏带领下揭竿而起,拉开了历  相似文献   

20.
新疆"伊犁九城"在形态及布局上颇为典型,而且由于建于生地,能鲜明地体现出清代驻防城营建思想。利用清宫档案资料,特别是其中所附"式样图",再结合考古调查与分析,可知"伊犁九城"均为方形城址,并且规划基于一定的模数。城内的布局突出了几何中心的重要性,其中,"满城"惠远城还按照八旗驻防进行了分区。"伊犁九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出以两座"满城"为核心的双核结构,这是由清时新疆的军政势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